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寶寶嘴里反復起泡,是不是得了鵝口瘡呀?”近日,商報育兒群里一位媽媽為此焦慮不已。有媽媽說肯定是鵝口瘡,必須去醫院;也有媽媽說可能是缺乏B族維生素,多吃蔬菜就好了……面對眾多聲音,我們本期請到專家,為眾家長專門聊聊鵝口瘡。
誤區
寶寶嘴巴起泡,是鵝口瘡“惹禍”
想要斷定寶寶是不是得了鵝口瘡,一定要先了解其主要癥狀。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小兒內科主任醫師安金斗介紹,鵝口瘡又稱雪口瘡,一般表現為口腔黏膜附有點狀、片狀白色膜狀物,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癥。“白色膜狀物是鵝口瘡的典型癥狀,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如果寶寶患了鵝口瘡,口腔便一定會出現白色膜狀物。”
“寶寶嘴里反復起泡原因有很多,但如果患了鵝口瘡,嘴里一般是不會起泡的。”安金斗表示,對于媽媽的上述疑慮,建議不要胡亂給寶寶用藥,最好去醫院讓專家診斷,并進行正確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安金斗還提醒家長,鵝口瘡癥狀有輕有重,要仔細觀察。對于病癥較輕的患兒,家長可看見口腔黏膜表面覆蓋白色膜狀物呈點狀或小片狀,有時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強行剝離后局部黏膜潮紅、粗糙、有溢血,但一般不痛,也不影響吃奶,因此不易發現;而癥狀較重的寶寶,全部口腔會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會蔓延到咽、喉頭、食管、氣管、肺等處,并伴有低熱、拒食、吞咽困難等,“如果寶寶出現煩躁不安、啼哭、胃口不佳、哺乳困難、低熱等癥狀,一定要引起家長重視。”
病因
不潔喂養習慣是“主兇”之一
安金斗介紹,鵝口瘡一般多發于新生兒和嬰幼兒。“對于哺乳期的寶寶,乳頭不潔或喂養者的手指伸入寶寶口腔內都會導致感染。”
內衣、手的觸摸、毛巾等都會造成媽媽乳頭不潔,而用手指觸摸寶寶的口腔,則會將致病菌直接帶入寶寶口腔。因此,安金斗建議媽媽一定要經常清潔乳頭和雙手,而對于人工喂養的寶寶,奶瓶消毒極為重要。
其次,盲目給孩子用藥也會造成鵝口瘡的發生。比如隨便使用或過量使用抗生素,打破口腔細菌和真菌的平衡。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媽媽在孕期時如果有霉菌性陰道炎,也會誘發寶寶出生后鵝口瘡的發生。對此,安金斗表示,新生兒鵝口瘡多由產道感染造成,但兩者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只能說孕期準媽媽如患有霉菌性陰道炎要及時治療,以免增加寶寶患鵝口瘡的幾率。
防治
注重營養均衡,增強寶寶抵抗力
安金斗表示,鵝口瘡多見于新生兒以及慢性腹瀉、營養不良或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孩子,因此對于疾病誘發的鵝口瘡,一定要先治療原發疾病。
鵝口瘡并不難治,家長可以用碳酸氫鈉溶液涂在白斑處,或把制霉菌素碾碎涂在口腔黏膜上,每天2~3次,幾天病癥就會消失。關鍵是預防并防止復發,比如要做好餐具和食品的清潔衛生,奶瓶、奶頭要做好消毒;母乳喂養者每次喂奶前,媽媽應該用清水洗凈雙手,并用溫濕的毛巾清潔乳頭;小兒生病時應到正規醫院就醫,避免濫用抗生素,病愈后可適當補充腸道益生菌。
此外,均衡營養、適當補充維生素B2,也極為重要。
相關鏈接
口瘡是小兒的常見病、多發病,中醫學認為小兒口瘡多由脾胃積熱、心火上升等因素引起。家長不妨試試下面幾種食療方,或可盡快消除寶寶的痛苦。
脾胃積熱型:
唇舌或頰內齒齦及腭處出現大小不等的黃白色潰爛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微突起,呈鮮紅色,患兒常因病損處疼痛而不能進食。
應對之策—糖漬西瓜汁:將西瓜肉去籽切成條,暴曬至半干,加白糖拌勻,再暴曬至干,加白糖適量食用,每日3~4次。
心火上升型:
舌尖糜爛或潰瘍,色紅疼痛,進食困難,患兒常口干欲飲,煩躁不安。
應對之策——荷葉冬瓜湯:取鮮荷汁一塊,鮮冬瓜500克,加水煲湯,食鹽水少許調味,飲湯食冬瓜,每日3~4次。河南商報記者 王銀萍 通訊員 曹詠
下一篇:寶寶感冒發燒出現嘔吐千萬要重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感冒的四個典型誤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