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靜脈輸液治療的是與非
過度進行靜脈輸液治療不僅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巨大的、長遠的傷害,還會給孩子帶來心理的創傷。
現在的孩子去醫院看病,尤其是看急診,要說不進行輸液治療的恐怕還真是不多。家長似乎也認可這種治療手段,好像只給孩子吃藥就不能徹底治好病似的。這種錯誤的認識,再加上通過輸液的方式濫用抗生素的現象,給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長遠的傷害。
我記得在醫學院上學的時候,老師和帶教的醫生都一再囑咐我們:“醫生治療的原則是能不吃藥的就不吃藥,能吃藥的就不打針,能打針的就不輸液。”而且對我們開出的處方,尤其是輸液的處方和使用抗生素的方子,審查得更為慎重。至今老師的教誨仍然是我做醫生的準則,尤其是我工作后又脫產學習了兩年的中醫,更使我為患兒治療的方法又多了一種。
一、靜脈輸液可能出現的問題
靜脈輸液是醫生經常使用的一種治療手段,靜脈輸液的優點前文已講,不再贅述,這里我主要想講講靜脈輸液可能帶來的問題。
1 靜脈輸液需要高質量的內外環境條件
進行靜脈輸液首先需要一個清潔的環境,因為污染的環境很容易造成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通過靜脈輸液的通道毫無障礙地直接進入到身體的血液循環中而發生意外。而現在很多醫院的輸液室卻是一個人員眾多、各種疾病交叉感染的場所,即使醫院將輸液室進行消毒處理,隨著不同病種、病人的進入,通過病人呼吸道排出的飛沫、排泄物、物品、醫護人員的觸摸等,還是會將輸液室污染。
其次,使用的注射器、輸液器具是否是合格的產品,護士給患者進行消毒是否完全徹底,護士在配液過程中是否遵照要求無菌操作,醫生所開的藥物配伍是不是有禁忌,護士是不是做到了“三查七對”,輸液速度是不是按照病人的病情進行合理的控制,等等,每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2 有可能發生的輸液反應
即使輸液的前期準備工作做得很好,但是在輸液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生各種類型的輸液反應。
(1)過敏反應
靜脈輸液輸入了引起過敏的藥物,或者藥物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雜質或者混入的某些致敏成分、一些血液制品等都可以引起患者過敏反應。過敏反應瞬間就可以發生,嚴重者可以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熱原反應
臨床上在進行靜脈滴注大量輸液時,由于藥液中含有熱原,病人可在半小時至一小時內出現冷戰、高熱、出汗、昏暈、嘔吐等癥狀,高熱時體溫可達40℃,嚴重者甚至可休克。
熱原主要是指某些被破壞的菌體及其代謝產物,其中革蘭氏陰性桿菌內毒素具有較強致熱作用。此外,各種不溶性異物顆粒,即非代謝性顆粒,如脫落的橡皮屑、玻璃屑、纖維屑、滑石粉、藥物結晶、空氣中的灰塵等均可成為熱原,如輸液中所加藥物本身已污染熱原,加藥時操作室的潔凈度差,消毒及操作不嚴密,加藥后放置時間長(尤其是南方常年室溫過高與濕度較大的地區),使用的注射器和輸液器被污染等,均可引起熱原反應。
(3)急性肺水腫
如果短時間內輸液速度過快或者輸液量過大,可加重血液循環的負擔,均可導致急性肺水腫,甚至發生急性左心衰竭。
(4)不溶性微粒的污染
微粒是指各種輸液中50微米以下的不溶性微小顆粒。靜脈輸液過程中,輸液器的質量、進氣方式、空氣環境、配藥環境、配藥用具和加入輸液中的針劑等環節都有可能被污染,而且這些不溶性微粒還可以累加污染。這些污染對人體的潛在傷害可能是長期的。
纖維、粉塵、橡膠塞屑、氧化鋅、碳酸鈣、藥物結晶、薄膜屑等都是不溶性微粒,人的肉眼看不見,在輸液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通過輸液進入人體,有可能造成局部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因組織缺氧而產生水腫和靜脈炎;或者在腎臟和膽囊中作為核心逐漸被包裹,形成結石。在一次靜脈注射療程中可進入直徑>1微米的粒子10萬~20萬顆。由于嬰幼兒的血管比正常人要細,加上自身免疫功能比正常人低,微粒對嬰幼兒的危害要比一般病人更嚴重,臨床反應也比一般病人明顯。
(5)肺栓塞
因為輸液輸進大量空氣而引起。
(6)腦水腫
如果輸液配伍不當,大量的低滲液體進入體內,可以引起腦水腫和身體其他組織水腫。
3 不當操作及藥物濫用可能導致的問題
由于輸液過程中的不當操作和藥物濫用等還會造成以下情況:
輸液過程中,由于輸液器皿不合格或者操作者操作不當造成輸液器、注射器、注射針頭污染致使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傳染病。
輸液手段的廣泛使用也造成了抗生素的濫用以及耐藥性產生。例如對于發熱的感冒病人,醫生往往使用靜脈給予抗生素治療。豈不知80%~90%的感冒病人都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療根本不起作用,反而容易引起耐藥性。
要想藥物在體內達到和維持有效濃度,一般需要將一天的藥物分幾次均勻給藥才行,但是在門診輸液室輸液的病人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因此,一天只給一次藥往往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
如果輸液中所配伍的藥物刺激性較強,還可以破壞血管,造成局部疼痛,導致靜脈炎或者血管閉塞。藥物如果滲出,還可以引起局部組織腫脹或壞死。
二、過度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原因
為什么現在不少醫生熱衷于給孩子治病采用輸液的手段,一些家長也認可這種手段,我個人認為有社會原因,也有個人原因。
目前,我國醫患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醫鬧”現象愈演愈烈。而這種現象經過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報道后,不但再次揭開了患者家庭正要愈合的傷疤,而且對“醫鬧”現象還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醫患矛盾更加激化。同時“醫鬧”也擾亂了醫院正常工作秩序,使得就診的患者不能很好地看病,而且當事醫生的生命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雖然“醫鬧”是極少數現象,但是影響卻是廣泛而不可低估的。這種現象造成一些醫生謹小慎微、步步為營,用夸大病情的嚴重性和擴大治療手段來保護自己,完全看不到絕大多數的患者還是一個弱勢群體,甚至對于還有一絲搶救希望的患者也不敢去冒風險做最后的努力,唯恐沾惹上是非,完全不是站在患者的立場去考慮問題,玷污了“白衣天使”的稱號。這種風氣也促使很多學生不愿意報考醫學院,醫學院畢業后不愿意從事醫療工作,即使在醫院工作的人專業思想也不鞏固,隨時可能跳槽去從事別的工作。
由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將醫院推向市場,財政部門對醫院的撥款很少,醫院必須通過自己創收才能保證醫護人員的工資收入以及醫療器材和設施的更新,一些醫院將某些治療手段作為醫院創收的指標,將一些診療手段與醫生的獎金掛鉤;一些藥廠為了推銷自己的藥物,暗地里返給醫生回扣,少數醫生職業道德水準太低,為了自己的私利開大方、開貴藥,一個小小的感冒可以開出幾百塊錢的處方,所以濫用抗生素和濫用輸液這一治療手段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手里怕掉了的嬌寶貝,哪怕孩子僅僅是稍許咳嗽或者略有發熱,在家長看來都是十分嚴重的疾病。如果再碰上連續發熱,家長就更是坐不住了,頻繁地去醫院,不停地換藥,甚至要求醫生給予輸液治療。如果醫生不同意輸液,家長還一直懇求。當醫生給開出幾天的輸液,再使用上高級抗生素,家長才覺得放下心來。因此,綜合醫院的兒科或兒童醫院雖然不斷擴大輸液室床位,但是仍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治療的需求”。豈不知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害了孩子,尤其是經常進行輸液治療的患兒,心理的創傷不可低估。這樣的孩子往往會產生自卑感、恐懼感,總認為自己身體情況不如別人,因此做事會畏縮不前,不愿意與人交往,性格孤癖。
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永遠是擺在每個醫務工作者面前一項最基本的要求,作為醫生,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以及醫德水準;作為家長,也應該多學習一些醫療常識來保護孩子的健康。
我還是堅持“能不吃藥就不吃藥,能吃藥的就不打針,能打針的就不輸液”的治療原則。
下一篇:兒科醫生提醒:秋季腹瀉別大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護理寶寶發燒“3宜”“3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