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每年的初春是寶寶疾病高發的季節,這些病常以發熱、咳嗽、出皮疹等癥狀為主。其中,皮疹是兒科疾病的常見體征。根據不同疾病的前驅表現,皮疹形態、分布、出疹和退疹演變過程均不相同,而對皮疹特征的分析,有助于對原發疾病的診斷和鑒別。雖然并不是每個家長都是醫生,但是家長根據以下一些癥狀還是可以做出初步的掌握,以便根據輕重緩急及時請醫生進行診治。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疹性傳染病,以發熱、結合膜及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癥、口腔黏膜柯氏斑(即麻疹斑)和全身斑丘疹為主要臨床表現。多見于半歲至4歲的小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染,冬末春初最多。
臨床表現
感染后小兒會出現高熱,同時伴有眼睛流淚、流鼻涕甚至咳嗽等貌似感冒的癥狀。3~4天后在口腔兩側與第二臼齒相對的頰黏膜上出現針尖大小的白色斑疹,即麻疹特有的口腔黏膜斑。之后在全身出現皮疹,先見于發際、耳后,繼之面、頸部,再向軀干及四肢擴展,最后達手足心。皮疹初發時顏色較淡,漸呈玫瑰色,可互相融合,皮疹間能見到正常皮膚。出疹時體溫達最高峰,疹齊后體溫逐漸下降,3~5天內疹子出完而漸漸消退,并且留下棕褐色沉著及糠麩樣脫屑。愈后可獲得終身免疫。
防治措施
對麻疹病毒至今尚無特異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加強護理和防治并發癥。
1.患兒要臥床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不要直接吹風。多喝水,吃易消化的食物。
2.做好眼、鼻、口腔護理,不能急于降溫,最好采取物理降溫。
3.可在醫生指導下用中藥治療。
4.積極預防并發癥。麻疹的常見并發癥是肺炎、心血管功能不全以及喉炎、腦炎等。
2.猩紅熱
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也可引起扁桃體炎、丹毒、風濕熱、心內膜炎及局部感染。臨床以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猩紅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膚脫屑為特征。少數人在病后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并發癥。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尤以冬春之季發病為多。多見于小兒,尤以3~4歲居多。
臨床表現
皮疹最早見于頸部、上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處,而后遍及全身,小兒全身會變得通紅,像是日曬過度。皮疹一般為充血性鮮紅色雞皮疙瘩樣細密的丘疹,在皮疹之間幾乎看不到正常皮膚。面部一般無皮疹,口鼻周圍無充血,呈典型的“口周蒼白圈”。發病時,咽峽部紅腫,扁桃體上可有片狀黃白色滲出物,舌背味蕾突起形似楊梅或草莓,稱“楊梅舌”或“草莓舌”,這也是猩紅熱的特征之一。出疹時伴隨39℃左右的高燒,1周后紅疹子變成斑塊,慢慢消退。疹退時體溫下降,可見大片脫皮,并感到瘙癢,但無色素斑痕。猩紅熱可侵襲鄰近組織器官引起化膿性炎癥以及中毒性心肌炎、風濕病、腎炎等并發癥。
防治措施
1.猩紅熱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般首選青霉素,它對溶血性鏈球菌有殺滅作用。
2.一定要堅持療程,以預防腎臟或心臟并發癥。急性期應臥床休息。
3.預防繼發感染,做好口腔及皮膚清潔衛生,可加速恢復。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下一篇: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措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男寶寶隱睪的最佳手術時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