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寶寶生病爸爸媽媽著急,而發燒又是一種常見的病癥,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寶寶發燒的全攻略:
一、怎樣判斷寶寶發燒了?
孩子的體溫易于波動。小兒哭鬧、吃奶、運動后等正常生理活動后,體溫也會升高。但一般不會升得太高,多為37.5℃~38.0℃之間。這些原因導致的體溫升高,在運動結束后會很快回復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說,不能只根據體溫作為確定異常的指標。
如果孩子出現怕冷,皮膚潮紅、灼熱,呼吸淺而快,頭痛、頭暈,食欲不振且體溫超過37.5℃定為發熱,俗稱發燒。
進一步劃分為:
37.3℃~38℃為低度發熱
38.1℃~39℃為中度發熱
39.1℃~41℃為高熱
超過41℃為超高熱。
二、如何正確測量溫度
平時提及的體溫,指的是體表溫度。為能較準確反映體內溫度,通常測量體表溫度可通過外耳道測溫;或通過腋窩測溫。當體溫>38.5℃,就要給孩子降溫。
而口腔內、肛門內溫度更接近體內溫度。體內溫度稍高于體表溫度,所以口溫或肛溫超過39℃就要給孩子降溫。
孩子發燒時,家長不要太糾結哪種體溫計更加準確。實際上,測量方式決定體溫計的準確程度。若測定腋溫,腋窩必須形成封閉小空間,將體溫表置于小空間內可獲得準確體溫。若使用耳溫計,探頭必須將外耳道完全封閉,才能獲得準確耳溫。肛溫測定較準確是因為密閉性好,但不方便常規家中使用。
根據嬰幼兒的特點,兼顧快速、準確、安全等因素,在家庭中最為簡易的方式還是建議使用耳溫槍式溫度計。測量前,家長輕輕向外拉直耳廓,將體溫槍全部阻塞外耳道,再開啟測量。如果測量溫度超過38.5℃,就要給孩子降溫。
三、如何幫助孩子有效降溫
1、退熱原則:
退熱原則——摘自《崔玉濤圖解家庭育兒》2、寶寶發燒原因及危險性排行:
第一名 感冒
不論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都是寶寶最常見的疾病。細菌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
癥狀不一,體溫或高或低,多伴鼻塞流涕、噴嚏、輕咳、咽部充血。
醫師會給予“癥狀治療”藥物,加上多休息與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愈。
但若照顧不當,并發中耳炎、腦炎、腦膜炎等,就會有高燒39℃以上的危險。
危險指數:★★★★★(第5名)
第二名 耳鼻喉發炎
耳鼻喉的問題通常會有發炎現象,所以會有紅腫的產生,是一種病毒感染。
癥狀多變,常見的有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紅腫(寶寶通常不愿意進食)等。
醫師會給予“癥狀治療”藥物,加上多休息與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愈。
該疾病容易并發中耳炎、耳突炎、肺炎等,也會有高燒39℃以上的危險。
危險指數:★★★(第7名)
第三名 玫瑰疹(幼兒急疹)
因玫瑰疹病毒感染而得名。1歲前后的寶寶最容易得。
典型的癥狀就是會莫名高燒(39℃以上),大約持續3~4天,然后起紅疹(此時燒會退去),紅疹通常會慢慢消失,不會留下任何疤痕,也沒有其他并發癥,家長不必擔心。
危險指數:★★(第8名)
第四名 打預防針
因施打疫苗而有輕微發燒的寶寶很多,但會引起較明顯發燒的通常是在注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的疫苗后。
若有身體不適或感冒則不適合帶寶寶去打疫苗,以免癥狀混淆。
72小時內是注射預防針發燒的觀察期,超過就不是因為疫苗而引起的發燒了,家長要另外做判斷。
危險指數:★(第9名)
第五名 敗血癥
它是一種細菌侵蝕到血液中的疾病。
通常是近親聯姻、先天免疫不良或使用高劑量類固醇的結果。
有敗血癥的患者會有1/3幾率合并腦膜炎,所以危險性排第二。
危險指數:★★★★★★★★(第2名)
第六名 尿道感染
1歲以下男女寶寶是好發年齡。女寶寶通常是大便、尿片污染;男寶寶則是膀胱輸尿管回流所致。
除了容易發燒至38.5℃以上外,外觀不易察覺。
因屬細菌感染,所以就醫通常給予抗生素的藥物治療,大約需要2周才可痊愈。
可能的合并癥是腎功能受損和腎化膿。
危險指數:★★★★(第6名)
第七名 腦炎、腦膜炎
6個月至3歲的寶寶是該病好發年齡。
最典型也最受威協的癥狀就是容易高燒至39℃以上。而且伴隨精神倦怠、眼神呆滯、食欲欠佳,甚至有抽筋現象出現。
盡快就醫是惟一的方法,目前惟一的檢查方法是抽脊髓。(由專業人士進行,是安全的醫療行為,家長不必擔心。)
腦炎住院的患者通常給予降腦壓以及抗病毒的藥物。腦膜炎住院的患者則需要以抗生素來治療,約需要2~3周才能痊愈。
因為會有侵害性的合并癥,如聽力、視力變差;智能不足;神經功能障礙(腦麻痹),甚至死亡,所以危險性排第一。
危險指數:★★★★★★★★★★(第1名)
第八名 穿太多、發牙熱、夏季熱
這類原因所引起的發燒通常是短暫而無危險,但確是許多家長容易疏忽的。
只要寶寶活動力和精神狀況均佳,食欲也不錯,寶寶身體有發熱現象,可能只是穿得太多或室內溫度太高了,只要改善現況,通常就不會再有過熱的問題了。
危險指數:無(第10名)
第九名 腸胃炎合并脫水
分為細菌(沙門氏桿菌)感染和病毒(輪狀病毒)感染兩種。癥狀有:嘔吐、拉肚子、尿步、食欲下降、精神不佳、發燒38.5℃以上(會合并脫水)。
此病一定要就醫住院,需給予注射添加電解質的點滴,其排泄物也需要特別隔離。
狀況輕微的3天可以痊愈,但通常7~14天才好。
危險指數:★★★★★★(第4名)
第十名 川崎癥
1歲~1歲半的寶寶是該病的危險族群,而且原因目前仍不詳。
癥狀頗多,例如持續多日高燒39℃~40℃以上;眼紅;口唇有草莓舌、唇裂、手腳四肢腫;頸部淋巴腫;以及打卡介苗的部位會紅腫等。
一定要住院治療,醫師會先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檢查冠狀動脈有無擴大),然后給予免疫球蛋白的治療,通常需要10~14天才有可能痊愈。
愈后,四肢和肛門口周圍會有脫皮的現象產生。
危險指數:★★★★★★★(第3名)
3、有效的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
有效降溫方式——摘自《崔玉濤圖解家庭育兒》
物理降溫:首先盡可能保證嬰兒液體攝入。再有在適當提高室溫前提下,盡可能減少穿蓋利于皮膚散熱。并輔助物理降溫,其中通過冰貼或冰袋,雖可感皮膚變涼,體內溫度未必降低,因為變涼皮膚導致血管收縮,反而妨礙體內熱量散出。用溫熱毛巾敷身體、洗溫水澡等致皮膚血管擴張,有利于體內熱量散出。
藥物降溫:嬰幼兒退熱劑推薦使用含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熱時最好兩種藥物交替使用。這樣可以減少每種藥物24小時內使用次數,減少藥物對BB的副作用。
另注射型退熱藥不比口服退熱藥效果好。發燒時,給孩子打退熱針,只是為了安撫焦急的家長。靜脈輸液也是如此,本身不能縮短發熱的時限。
四、發燒寶寶的食療小食譜
寶寶發燒期間,適合少量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
1歲以內發燒寶寶食譜:
西瓜汁:如發燒時無嘔吐、腹瀉等癥狀,可以食用新鮮的西瓜汁,將西瓜去籽取瓤,榨汁,可根據幼兒的年齡及需要稀釋代水頻服。
代乳粉:如藕粉等植物蛋白,營養與牛奶相似,但易消化及吸收,可根據幼兒的年齡及需要稀釋飲用。
綠豆湯:將綠豆加水煮爛,再加適量的糖或鹽便可。綠豆有清熱解毒及祛暑的療效,而且水分充足、營養豐富。
1歲以上發燒寶寶食譜:
小米粥:以植物蛋白及碳水化合物為主,不但營養豐富,熱量適中,最適合病弱的幼兒食用。
牛奶米湯:米湯含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可提供充足水分及熱量,容易被腸胃消化,而且米湯的碳水化合物,可使牛奶中的酪蛋白不易消化分子變成易于消化及吸收的分子。牛奶米湯的制法非常簡單,只需將米略洗,加入清水煲爛,濾去米渣,加入牛奶調勻即可。
參考資料:《崔玉濤圖解家庭育兒》、《母嬰世界》、《母子健康》等
下一篇:秋季腹瀉媽媽最關心的6大熱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四招可辨別孩子感冒還是肺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