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和嬰兒說話要慢而清晰,使孩子能跟得上并模仿母親的說話。如語速過快或語音不清,使孩子不能接受這種信息,久而久之,嬰兒會喪失學習語言的興趣。在此階段要注意不要勉強嬰兒說話,也不要糾正他們的錯誤。特別是勉強嬰兒說他們討厭的話時,反而會影響寶寶說話的欲望。當寶寶不能順利地發出“媽媽”的音時,有些性急的母親就會急著糾正“不對,說媽媽”“再說一遍”“快跟媽媽學”等等,有些母親甚至會用手指觸摸寶寶的嘴唇,強迫其修正發音,這對嬰兒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情緒上會受到壓抑。如果這種痛苦的經歷不斷持續下去,就有可能在1~2歲時形成口吃。如果用平和、緩慢的語調與嬰兒交談,嬰兒會自然而然的接受語言信息,并很快學會說話。
1歲左右的孩子發音一般都不太準確,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 “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大人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有意去逗他,或故意學他錯誤的發音。時間一長,錯誤的發音就固定下來,以后很難糾正。此外,1歲的孩子說話時,語句還不完善,語病很多,大人不要笑話或訓斥他。不然,孩子在人前會不愿說話,造成性格孤僻,影響智力發育。
對孩子說話時不要用方言、土語,更不應說粗話,從小培養語言美,使孩子懂得舉止談吐優雅。事實證明,父母早年給孩子創造的語言環境對孩子語言能力,甚至將來的學業成績都有巨大的影響。那些接觸過更多詞匯,置身于更好的、標準語言環境的孩子,他們的詞匯更豐富,能理解的詞語更多,因而對語言的掌握也更出色。
下一篇:嬰幼兒語言發育規律教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回應寶寶的呢喃之語教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