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氣質不同,教養不同
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寶寶。寶寶帶著他獨特的氣質出生,更帶著他獨特的氣質成長。“氣質不同,教養不同”系列文章,將深度解讀寶寶的氣質特性,幫助家長有效地教養不同氣質類型的寶寶,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期望,讓每一個寶寶都能揚長補短,全面發展。
Case 1
文文媽媽做會計工作,什么事情都非常謹慎,工作幾乎不出什么差錯。同事們在一起談東論西時,她都是一個好聽眾,偶爾才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她的朋友大多都是同學、鄰居或同事,很少有偶然認識就能成為朋友的人。
Case 2
鬧鬧媽媽完全是另外一種類型。她經常做“吃螃蟹”的人,新的流行趨勢很容易在她身上發現,她喜歡新鮮事物,她的朋友不計其數,總能和別人很融洽地相處。除了她的本職工作,她還兼做一網站論壇的版主,生活多姿多彩。
分析
從上面兩個案例可以看出,這兩位媽媽的個性有很大的差異。從氣質上來分析,集中表現在氣質的趨避性上。氣質是人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個性的一個方面。從一出生開始,寶寶就表現出不同的氣質特點,就像文媽和鬧媽,她們兒時的氣質表現也一定大不相同。
氣質的趨避性
氣質與人的生理特點直接聯系,有很大的穩定性。但氣質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說,氣質是先天與后天的“合金”。寶寶的氣質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所以,對于寶寶的教養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尊重寶寶的氣質特點,采用不同的教養方式。
趨避性是人對新刺激的最初反應,即對新刺激是接受或躲避。文文媽媽的趨避性偏高,對新刺激易退縮,而鬧鬧媽媽的趨避性偏低,對新刺激易接受。
就趨避性來講,趨避性較低的寶寶愿意接受新的東西或事物,自來熟,很容易結交朋友,但易接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趨避性較高的寶寶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少受外界的不良影響,但對新事物采取回避的態度,常發生社交退縮,需要父母有更多的耐心。
趨避性往往和氣質的另外一個維度——適應性相關聯,適應性指人對新環境、新刺激適應過程的快慢。顯而易見,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寶寶適應新事物快,而躲避新事物的寶寶適應新事物會慢。
見人哭——趨避性較高的寶寶
這類寶寶見到生人非常害羞,從半歲左右剛剛能分辨熟悉的人和陌生人開始,陌生人對他們就意味著是“巨大的災難”。
那就讓寶寶盡量少接觸陌生人吧,長大后自然就不怕生了。實際上這又犯了另外一個錯誤。正是因為寶寶不容易接受陌生人,他們才需要關于陌生人的更多經驗。
在家中熟悉陌生人
首先,可以讓寶寶先在熟悉的環境中接觸陌生人,例如請客人到家里來。家里來了“陌生的客人”,父母不要急于讓寶寶接近客人,更不要隨便讓客人突然靠近、抱走寶寶,也不要在客人到來時馬上離開寶寶,否則會加重寶寶的恐懼心理。
其次,當客人到來時,父母可以把寶寶抱在懷里,不要急于走近客人,要用對客人的熱情態度和友好的氣氛去感染寶寶,使他學會“信任”客人。
再次,讓客人“策略”性地逐漸接近寶寶,例如,讓客人給寶寶一個漂亮的玩具;如果客人也帶著自己的孩子,就可抱著孩子與寶寶接觸;如果客人靠近寶寶時,他流露出害怕的表情,就立即抱他離遠些,與客人談笑,待一會兒再靠近,使寶寶逐漸適應、熟悉生人。
在陌生環境中給寶寶安全感
首先,不要在陌生環境中輕易離開寶寶,也不要強求、指責或逼迫寶寶,給他一個接受的過程。帶寶寶慢慢觀察、接近新事物,告訴他這個東西不可怕,媽媽就在身邊,去除他不必要的擔心。
再次,通過觀察其他人,特別是同齡小朋友探索新事物的積極結果,消除他的回避態度,建立起寶寶的探索興趣。
自來熟——趨避性較低的寶寶
這類寶寶在小時候非常容易給父母成就感,他們對陌生人的反應經常是多看幾眼,然后就很自如地與陌生人相處。家長從來不用擔心寶寶對新環境、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這使得教養過程變得容易。
需要注意的是,趨逼性較低的寶寶可能有更多的危險,因為他并不在意家長是不是在他的視線里,一塊糖、一個玩具就可以把寶寶帶走,所以,對“自來熟”的寶寶來說,安全教育非常必要。如不能跟著陌生人走,不隨便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去一個地方前跟父母打招呼等等。
正如前面所說,氣質沒有好壞之分,它是寶寶的芳香和色彩。只要家長認識到并尊重寶寶的氣質特點,尋求個性化的教養方式,不管是“見人哭”還是“自來熟”,都可以健康成長。但是,千萬不要期望“見人哭”轉眼間就變成“自來熟”。多多地提供寶寶需要的經驗,鼓勵寶寶的每一個細微進步,我們就可以欣賞寶寶的獨特之處。
下一篇:每次洗臉寶寶都嚎叫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喜歡爬高鼓勵還是制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