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皮亞杰認為12個月左右的嬰兒確實相信被隱藏物體的永久存在性,否則不會去尋找。但是,這時嬰兒對于永存物體的位置認識還存在著明顯的欠缺。他們所表現出的只是重復他上一次找到過物體的動作。這說明,嬰兒的某些認識過程還沒有得到發展,稱作“半客體永存性”。
18個月后:真正的“眼不見,心卻能想”
皮亞杰對1歲以后的嬰兒進行一個實驗。如果先把娃娃藏在布A下,然后讓嬰兒看著將它移到布B下時,他們會正確地在布B下尋找。但如果娃娃先被藏在布A下,然后不讓嬰兒看到,將它移到布B下(比如在轉移時兩塊布部分疊蓋在一起),這時嬰兒就仍會錯誤地在A下尋找。1歲后的嬰兒能跟蹤注視物體位置的連續變換,他們能夠正確地找到隱藏的物體,但是對沒有實際看到的一些可能發生的動作依然沒有概念。用皮亞杰的術語來說,就是嬰兒還不能處理“看不見的轉換”。
只有到了18個月以后,嬰兒能夠理解看到的和沒有看到的轉換,并在最后一個隱藏地點尋找沒有親眼看到藏起來的東西。這時,嬰兒的思維就真正發展到“眼不見,心卻能想”的階段。
其他學者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提出,實際上嬰兒具有客體永存性的年齡比皮亞杰理論所說的要早,他們還設計出不同的方法來測試。
愛丁堡大學的湯姆·鮑爾(Tom Bower)就進行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實驗。在其中一個實驗里,他以8個月以下的嬰兒為實驗對象,讓他們坐在桌前,父母在對面拿著可愛的玩具逗引他們。這時,鮑爾拿一塊隔板從嬰兒正盯著看的玩具前穿過,把記錄心率作為嬰兒對玩具的興趣指標。在半數嬰兒的試驗中,隔板穿過后玩具仍在原處,在另一半試驗中,隔板穿過后玩具消失。鮑爾認為,如果這些嬰兒不具有客體永存性,那么當玩具消失時他們不會感到驚奇。而實際上,心率測量的結果顯示嬰兒在玩具消失時比在玩具重新出現時更驚奇。在另一個實驗中,隔板靜止不動而讓父母拿著玩具在隔板后移動。其中一些實驗,玩具最后停
鮑爾對嬰兒客體永存性進行的實驗
止在隔板后面;另一些實驗中玩具則出現在隔板的另一端。鮑爾發現,8個星期大的嬰兒會將眼睛轉向隔板的另一端期待玩具從那里出現。這兩個實驗的結果都對“眼不見,心不想”這一簡單說法提出了質疑,鮑爾提出了一種更為復雜的解釋。他認為,這一年齡期的嬰兒沒有認識到地點與運動是相聯系的,在他們看來,同一個物體,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則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物體。
下面一項研究結果支持鮑爾的這一觀點。在這項研究中,通過多面鏡子反射將嬰兒母親的多個影像呈現給嬰兒。5個月以下的嬰兒很高興看到自己母親的三個影像,并依次與其交往。5個月以上的嬰兒則因多個影像而顯得困惑、苦惱。鮑爾認為5個月以上的嬰兒認識到自己只有一個母親,卻不能從一個地點或一個運動來確認她。
看來皮亞杰很可能低估了嬰兒的認知能力,嬰兒在感覺—運動某些方面的發展比皮亞杰所說的要發生得更早。不過,毫無疑問,客體永存性的獲得是兒童早期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兒童從局限于當時當地的身體動作中解放出來,認識到物體的位置轉換和永久存在性。
啟示:父母可以在嬰幼兒發展的早期經常與他們玩“躲貓貓”的游戲,可以是玩具躲貓貓,也可以玩成人與孩子相互躲貓貓的游戲,在游戲中要提示孩子關注玩具放置(或人躲藏)的不同位置,這樣的游戲有利于嬰幼兒短暫性記憶的發展。
上一頁12 下一頁下一篇:幼兒也有“相思之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同氣質嬰兒的教養策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