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女兒的口腔潰瘍經常反復發作,醫生說是皰疹性口炎。她奶奶告訴我一個驗方,即取巴豆適量,將其搗成泥狀,敷在印堂穴(位于兩眉連線的正中間)上,使皮膚發皰,待水皰破裂排出毒素后,口瘡就會好。請問這個方子能用嗎?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皮膚科教授潘祥龍點評:
小兒皰疹性口炎,中醫稱“口瘡”,多因風邪熱積心脾或虛火上炎所致。多見于3歲以下嬰幼兒,起病時發熱,1~2天后口腔內齒齦、唇、舌、頰等部位黏膜會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后形成潰瘍。患兒疼痛劇烈、頻繁哭鬧,影響飲食起居。
巴豆“發皰療法”有效但有毒,要謹慎使用
所謂“發皰療法”,是指用巴豆等有刺激性的藥物,涂敷于穴位,使局部皮膚充血、起皰,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屬于中醫的“天灸法”,又名“藥物灸”。目前此療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尤其是中醫的“冬病夏治”,其治療效果得到醫生和患者的認可。
中藥巴豆性辛熱,具有瀉下逐水、祛痰通閉的功效,敷于印堂穴,使之發皰,其藥性透過肌膚、腠理,通經透絡作用于全身,從而達到治療作用。某中醫院曾報道用巴豆治療小兒口瘡:取生巴豆2粒,去皮,搗成泥狀,敷于印堂穴,外用膠布固定,貼5小時后去掉,每天1次,連貼2天。患兒約2小時后會起水皰,2~3天后水皰破裂、消失,瘡面愈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巴豆對皮膚黏膜的刺激,可激活淋巴系統、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自身抗病毒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巴豆具有毒性和強刺激性,小兒機體柔弱、腠理疏松,需要謹慎使用。
一般來說,小兒皰疹性口炎具有自限性,通過適當處理,發熱可在3天后消退,水皰、潰瘍可在1周后自愈。為了安全起見,治療時可用大蒜代替巴豆,因為大蒜為辛溫之品,具有殺菌解毒的作用。
另外,孩子發病期間,家長應注意護理:給予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飲食溫度不宜過燙;起床后、臨睡前、餐后要勤刷牙或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下一篇:小兒過敏性性鼻炎的治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鈣鐵充足就能“擠”走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