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小兒(特別是新生兒和嬰幼兒)的各種器官和生理功能不健全,肝臟對藥物的解毒作用及腎臟對藥物的排泄能力低下,肝酶系統及血腦屏障發育尚未完善,藥動學和藥效學特點與成人不同,對藥物的不良反應不敏感,主訴不明確,容易造成醫生判斷失誤或漏診,因而易引發藥源性疾病,而如果濫用藥物則更易引發藥源性疾病。
濫用抗菌藥
目前抗菌藥的濫用問題非常普遍。首先,病原體不明確的濫用現象非常普遍,對非細菌感染性疾病,如腸痙攣、單純性腹瀉以及一般感冒發熱患兒,不究其因,先用抗菌藥。據統計,在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時,使用抗菌藥者高達99%。90年代統計,我國已有180萬聾啞兒童,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藥所致,并以每年2萬~4萬遞增,主要原因是抗菌藥致聾,其中氨基糖苷類(包括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占80%。另外,對兒科的感染性腹瀉,也存在不恰當地用抗菌藥治療的情況,事實上嬰幼兒感染性腹瀉62.8%~63.4%為輪狀病毒和腸產毒性大腸桿菌感染,使用抗菌藥既不能縮短病程,也不能減輕腹瀉癥狀,相反導致了耐藥菌株和二重感染的產生。
喹諾酮類抗菌藥進入我國僅僅20多年,耐藥率已達60%~70%,而且該類藥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動物的骨關節(特別是負重關節)的軟骨組織損傷。美國醫學文獻已明確提示:18歲以下的患者,妊娠、哺乳婦女不作推薦;國內的某些專著和藥品說明書中也同樣提示禁用于幼兒或未成年人。然而,我國臨床的實際情況是18歲以下的患兒及孕婦中使用較為普遍,且用量偏大。
此外,給新生兒應用氯霉素極不恰當,由于新生兒肝酶系統發育不完善,葡萄糖醛酸的結合力差以及腎臟排泄功能低下使氯霉素在體內蓄積,出現嘔吐、厭食、腹脹、面色蒼白、發紺、血管性虛脫,以及循環、呼吸衰竭等灰嬰綜合征。此外,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角化層薄,局部用藥過多或用藥時間過久易致毒性作用。如新生兒局部應用新霉素滴耳液過多或過久可致耳聾。
濫用解熱鎮痛藥
新生兒使用含阿司匹林的制劑時,由于新生兒胃內酸度低,胃排空遲緩,藥物吸收慢,易在胃內形成黏膜糜爛。據國外有關資料表明,給發熱兒童使用阿司匹林與Reye’s綜合征的發生有密切關系,Reye’s綜合癥是一種急性腦部疾病,并與肝臟的脂肪變化有關,可繼發于感冒、水痘等病毒感染。在英國,16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為3%~7%,其中病死率為50%,即使幸存,一部分人也留下中樞神經系統后遺癥。
對乙酰氨基酚屬乙酰苯氨類藥物,也是非甾體抗炎藥之一,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在我國已公布的非處方藥目錄中,有近百種抗感冒藥或解熱鎮痛藥中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除少數為單方制劑外,絕大多數是復方制劑。對乙酰氨基酚口服吸收在肝腎進行I相反應,即主要在CYP2E1、CYP2A6、CYP3A4、CYPlA2等催化下,氧化成對乙酰氨基苯二酚和N-乙酰基對苯醌亞胺(NABQI),NABQL具有劇烈的肝腎毒性。當長期或過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時,則因代謝產生的NABQI數量多,不能被體內有限的谷胱甘肽和胱氨酸完全結合而導致嚴重的肝腎毒性,導致包括肝腎衰竭、肝性腦病、酸中毒、腦水腫、昏迷、低血糖、低血壓,甚至死亡。據調查,在使用非處方藥的患兒中,有1/3是超過推薦劑量使用;有些臨床醫生對藥物的復方制劑了解不夠,致使相同成分藥物重復使用,造成藥物使用過量。特別是對3歲以下小兒及新生兒,因其肝腎功能發育不全,如過量使用,極易出現肝功能損害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等。
濫用糖皮質激素
兒科處方中使用糖皮質激素比較多見,在一些基層醫療機構多將糖皮質激素作為退熱藥應用。其中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各種病毒性感染引起的疾病多數使用氨基比林和地塞米松。糖皮質激素可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引起負氮平衡,使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反而會使病程延長。使用過多還可引起胃腸出血、高血糖、股骨頭壞死、感染失控等。長期反復使用糖皮質激素的小兒突然停用,還會使病情反跳性加重,致使激素依賴,造成惡性循環。因而,小兒應慎重使用糖皮質激素,確有用藥指征時才使用。
濫用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身體生長發育和維持健康的要素,服用這類藥物應根據身體需要,若濫用和長期過量使用則會產生毒副反應。
一些家長及部分臨床醫生把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當作“營養藥”長期給小兒超大劑量服用。例如微量元素鋅,因具保護細胞和組織的完整性,調節炎癥細胞功能,被臨床作為營養不良的強化治療藥,但當濃度達15 毫克/每升,則有損害巨噬細胞和殺滅真菌的能力。在防治佝僂病時若使用維生素D制劑過多,既口服濃魚肝油丸,又肌注維生素D,會使體內維生素A、D濃度過高,小兒會出現周身不適、胃腸反應、頭痛、骨及關節壓痛、高鈣血癥等慢性中毒癥狀。
預防重在把握用藥原則
了解小兒不同發育時期的解剖生理特點、藥物的特殊反應,嚴格掌握用藥指征,堅持合理用藥,杜絕濫用抗菌藥、非甾體抗炎藥和維生素等現象,才能預防藥源性疾病。
尤其由于小兒的年齡、體重逐年增加,體質強弱各不相同,用藥的適宜劑量也有較大的差異。近年來肥胖兒童比例增高,根據血藥濃度測定發現,傳統的按體質量計算劑量的方法,往往血藥濃度過高,因此必須嚴格掌握用藥劑量。同時,還要注意延長間隔時間,切不可給藥次數過多、過頻。在療效不好或懷疑過量時,應通過測定血藥濃度來調整給藥劑量和間隔時間。范小平、高巖
下一篇:警惕兒童自閉癥的11項征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空調溫度開太低誘發小兒哮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