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受訪專家/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醫師 謝丹宇
兒童也會長腸息肉?沒錯。兒科醫生就發現一些孩子經常腹痛、腹瀉,有時大便帶血,這些患兒常被誤診為腸炎,其實經過小兒腸鏡的檢查,卻發現是兒童型腸息肉!專家指出,如果孩子反復出現腹瀉、腹痛、便血,經過多次抗炎等治療后都沒有好轉,或者好轉后又容易復發的話,則應警惕兒童型腸息肉的發生,這個時候,應按醫生建議給孩子做個結腸鏡檢查,以便盡早明確診斷。
腸息肉常被誤診為腸炎
琪琪3歲了,長得很討人喜歡。近幾個月,媽媽發現她經常腹瀉,有時可見到血液黏在大便上面,帶她去了幾家醫院看,曾以“腸炎、腸系膜淋巴結炎”進行抗菌素治療,治療后似乎有所好轉,但很快腹痛、腹瀉又反復發作。這“腸炎”怎就那么頑固?后來,媽媽帶琪琪來到了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小兒消化專科,經腸鏡檢查,終于揪出了導致琪琪反復腹瀉、腹痛、便血的元兇——結腸大息肉。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醫師謝丹宇說,人體的胃腸道黏膜是息肉好發的部位。不僅成人會長腸息肉,就連兒童也難以避免。在臨床上,兒童腸息肉的發病高峰在3~6歲,以男孩多見。一般情況下,息肉常常以便血為首發癥狀,表現為間斷性大便帶血,多為鮮紅色。息肉較大的,有時可引起腸套疊,以致造成腸梗阻而出現腹痛的癥狀。如果息肉繼發感染,可表現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因而患兒常常被誤診為“出血性結腸炎”。此類患兒往往給予抗菌類治療后癥狀會好轉,給人以假象,導致反復使用抗菌素治療,既延誤了病情,又濫用了抗菌素。
腸鏡是發現腸息肉的好辦法
謝丹宇說,在兒科,腹痛、腹瀉是常見的疾病,大多數是感染性腸炎或過敏性疾病引起的。如果孩子反復出現腹瀉、腹痛、便血,經過多次抗炎等治療后都沒有好轉,或好轉后又容易復發的話,則應要警惕兒童型腸息肉的發生。
由于兒童型息肉的臨床表現不一定很典型,而且大多數兒童都不會準確地表達,因此僅靠臨床癥狀來診斷較為困難的。謝丹宇說,過去,小兒結腸息肉的診斷主要依靠直腸指診、X線氣鋇灌腸等,但直腸指診只能用于檢查近肛門處的直腸息肉,而X線氣鋇灌腸雖可觀察結腸的情況,但檢查的時候有輻射損傷,漏診率也較高,并可出現假陽性。
這幾年,小兒腸鏡檢查技術的應用,對原因不明的腹痛、腹瀉、便血等消化道癥狀的患兒,可以通過腸鏡檢查來進一步了解下消化道的疾病情況,這是目前發現小兒腸息肉的較好辦法,也是治療息肉的有效手段。目前,經腸鏡下高頻電切除腸息肉已經相當普及了,對于不能配合的幼兒,醫生會在全麻下做腸鏡。如果術中發現息肉,就會在鏡下做切除治療。文/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林惠芳
下一篇:兒童便秘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寵愛生病的孩子不是錯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