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統(tǒng)計資料顯示:先天性心臟病發(fā)病率約為0.7%左右,對先天性心臟病,結合病史、癥狀、體征及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如X線胸片、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導管、心血管造影等,一般都可作出準確的診斷,判斷是哪一種類型的先天性心臟病。
未經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嬰兒1歲內死亡的約占60%,要降低死亡率,早期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很重要。因此,小孩患了先天性心臟病,應該怎樣治療?如果要作手術,應在什么時候比較好?目前常用的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方法包括服用藥物、介入性導管、手術等,根據(jù)病變類型、病情、年齡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這類患兒如果沒有嚴重的并存疾病或嚴重的手術并發(fā)癥,治療后可以獲得與正常人相同的生活質量。
室間隔缺損:如果缺損小、患兒年齡小(如1歲以內)以及缺損位于某些特殊的部位,有自然閉合的可能。如缺損大、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體格發(fā)育不良并有反復發(fā)生肺部感染病史的患兒,應考慮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房間隔缺損:如果沒有并發(fā)癥,臨床可無癥狀,常在體檢時發(fā)現(xiàn)心臟雜音而就診。此類缺損很少自然閉合。手術年齡以4~5歲為佳;對于缺損大、反復肺部感染及有肺動脈高壓、心衰的患兒,應不受年齡限制而盡早手術。部分病人如果缺損位置、大小適合、導管介入治療應為首選,可免除手術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
動脈導管未閉:在我國發(fā)生率較高,如果導管較細,臨床多無癥狀。在新生兒期發(fā)現(xiàn)本病,可服用藥物如消炎痛進行治療,如治療無效,相當一部分患兒可采用導管堵閉術的方法治療。對于有明顯癥狀,如出現(xiàn)呼吸急促、多汗、喂養(yǎng)困難、體重不增、肺動脈高壓、心力衰竭表現(xiàn)的未滿3個月嬰兒,因未閉的動脈導管較粗而造成臨床癥狀危重,應立即手術治療;無癥狀者可擇期手術,年齡在3歲左右為佳。
此外,還有一些相對較少見而病情較為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多數(shù)要通過手術治療。
完全型心內膜墊缺損(房室間隔缺損): 均應在1歲以內手術;
部分型心內膜墊缺損:由于臨床癥狀很輕,可根據(jù)病情擇期手術,手術最佳年齡3~5歲。
復雜型先天性心臟病:以法洛氏四聯(lián)癥發(fā)病率最高,約25%死于1歲之內,約70%的患兒需要在1歲以內手術治療,早期矯治手術有利于患兒的整體發(fā)育,尤其對于缺氧紫紺嚴重的患兒,應早期手術而不考慮年齡。
下一篇:警惕小兒包皮割過了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兒咳嗽的用藥與預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