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當孩子邁出人生第一步,為人父母者無盡喜悅的同時,常會擔心孩子走路樣子是否正常。只要幼兒沒有鈣、磷等微量元素缺乏,也沒有體重超標、肥胖或其它疾病存在,下肢的“異?!贝蠖紩匀蝗5绻⒆釉谧约耗塥毩⑿凶吆?,常出現步態不穩或“鴨步態”、“剪刀步”等步態異常情況,就要引起重視,或許這就是某些疾病的信號。
1歲左右的孩子開始蹣跚學步,因此寶寶下肢發育異常,往往到學步時才引起家長注意。有些家長總覺得自己孩子走路樣子和別人不同,常常不能正確判斷兒童步態是否正常。新華醫院小兒骨科著名專家趙黎教授分析說,正常情況下,孩子長到1至1歲半時就可以從扶物行走逐漸發展到獨立平穩行走。幼兒在行走過程中為防止跌跤,走路時常常會兩腳分開,使重心下移,保持穩定,這種現象大約持續到3歲左右便可消失。家長最常注意到的是,幼兒初學走路時,易有膝內翻,俗稱“O形腿”,長大一點,膝部就開始往外翻,俗稱“X形腿”。幼兒雙下肢由膝內翻到膝外翻,最終到正常形態,是自然的生理過程。
臨床上有一些常見異常步態:鴨步態、剪刀步、踮足步、跟行步等不少見。鴨步常見于雙側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患兒,走路跛行或“鴨步態”。年齡越大,跛行越明顯,成年后易產生疼痛,形成骨性關節炎,甚至影響股骨頭血液循環,導致股骨頭壞死。當發現異常時,應早期做B超或拍片檢查;剪刀步態主要見于腦性癱瘓的小兒,患兒多有早產史、缺氧搶救史或高熱、抽痙史;踮足步態常見于馬蹄內翻足患兒,有些患兒是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有些患兒是神經系統疾病引起,如腦性癱瘓、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等。
其實,步態是一種復雜的技巧,步態不穩是幼兒疾病常見臨床表現之一,引起步態不穩的因素有許多,常見的包括:骨骼病變、肌肉病變、神經系統病變等。新華醫院小兒骨科范清醫生表示,兒童步態異常的診治牽涉到兒童內科、兒童保健科、兒童骨科、神經科和康復科等多個科室,如果無法在早期對將要產生或已產生的腿部和腳部畸形及早干預,幼兒可能會一直存在足部困擾,甚至隨時間推移加重。
下一篇:熱牛奶燙傷寶寶急脫衣扯下一層皮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夏季寶寶常見病護理小妙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