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寶寶發燒怎么辦?寶寶發燒39度是否很嚴重?寶寶反復發燒怎么辦?寶寶發燒是選擇中醫還是西醫呢?這些問題都是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但是未必每位家長都清楚怎么應對寶寶發燒才是正確的,即使上一次成功幫助寶寶“戰勝”了發燒,也未必代表下次寶寶發燒時可以采取同樣的應對方法!為了正確解讀“寶寶發燒怎么辦”這道難題,記者專門邀請廣州市中醫醫院為廣大家長進行逐題解答--
課前須知:嚴謹地來說,“發燒”并不是一種病,而是作為兒科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癥狀。依據體溫高低來分的話,當腋下體溫介于37℃-38℃時稱為“低熱”,當體溫介于38。1℃-39℃時稱為“中度發熱”,當體溫介于39。1℃-41℃稱為“高熱”,而體溫超過41℃時則屬于“超高熱”。
選擇題:寶寶發燒選擇西醫治療or中醫治療
嬰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自身調節功能差,體溫調節中樞不穩定,當出現高熱時若不及時治療輕者會影響病情恢復,重者可產生高熱驚厥甚至死亡。因此,寶寶“發燒”的危險來得比成人迅速和嚴重。所以,也就有了家長們的常見擔憂--再不退燒會不會燒壞腦子???
基于這樣的擔憂,想必很多家長都認為:寶寶發燒當然是第一時間選擇西醫了,因為在熬中藥的過程里,寶寶吃下去的退燒西藥已經發揮效果退燒了。
這樣的回答貌似正確,但是并不科學,廣州市中醫醫院兒科主任肖達民提醒: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具體體溫情況來選擇。
“對于高熱或超高熱的小兒來說當然第一要務是最快時間將體溫降下來控制住,因為小兒發熱以后病情的變化很迅速也很復雜,所以對退熱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這種情況應該選擇西醫,畢竟現在的西藥在退熱起效方面非???,中醫中藥是做不到這么快的。但是對于低熱來說,家長最好不要急于馬上退燒,因為發熱也是一種機體的保護反應,可刺激免疫功能,而且西藥雖然退熱起效快,但如果沒有針對病因的治療,往往是燒退之后幾個小時會再度反跳,因此建議對于使用中藥能退燒的情況最好使用中藥,中醫治療發燒不但對癥而且還對病毒感染等病因,有利于寶寶緩慢退燒而不容易再反跳?!?/p>
爭議題:發燒“捂汗”是危險行為還是有效治療?
對于感冒發燒,老人們常說:“捂汗比吃藥打針強。”所謂的“捂汗”指的通過增加衣物促使身體變熱繼而出汗。其實,這種既低碳又樸素的應對方法的確是存在一定科學意義的。因為對于發燒來說,退燒是最迫切的一種治療方向,一般來說,服用退燒藥的最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將體溫從高處退下來,而通過“捂汗”導致出汗繼而散熱退燒,這二者從某種程度上也是“殊途同歸”。
但是,盡管“捂汗”可以通過汗液蒸發從體表帶走體內熱量,但是對于小于三歲,而且素日里體質較弱的寶寶來說并不合適。
“對于小于3歲的小兒來說,他的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而且植物神經的調節功能比較差,加上中醫認為小兒臟氣輕靈、易于傳變,因此不適宜采用'捂汗'。這與西醫強調的'擔心捂汗導致體溫急劇上升,最終可能引發高熱驚厥'一個原理?!?/p>
肖達民主任認為:對于體質較好的,年齡大于3歲的兒童來說,在體溫不超過39℃時,并且屬于外感風寒表實癥時,可以嘗試“捂汗”。即使可以選擇捂熱,也并不是說要將自己里三層外三層裹著,有的人捂汗后大汗淋漓,也有的人說自己試過悶熱到接近窒息,這些方法都非常不靠譜的。正確的捂汗是適當的添加衣服,以達到體表發汗為準,并且要及時擦干汗液和多補充水分,切忌大汗淋漓。
實踐題:寶寶發燒的7大常用中醫外治法
對于寶寶發燒,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家長們最常聽的就是“物理降溫”了。其實,除了這個方法之外,中醫在應對寶寶發燒方面還有其獨特的外治方法。
1、洗浴療法
用藥液洗浴患兒全身或局部,既可達到物理降溫的效應,又可經皮吸收而發揮解肌退熱的作用。
常用藥物:兒感退熱洗劑(含柴胡、荊芥、連翹等)、柴胡、細辛、薄荷、冰片等。
2、帖敷療法
將中藥搗爛或研磨,用易于黏附的物質調勻后貼敷于體表,通過藥物制直接接觸特定穴位,經透皮吸收以發揮藥物治療的作用。
常用藥物:連翹、黃連、吳茱萸等外敷治療小兒風熱感冒,生石膏、山梔、蒲公英等外敷大椎、曲池、合谷等穴治療小兒高熱。
3、涂膜療法
將藥劑涂于穴位上直接成膜,這與上面說的貼敷療法相比,不但吸收快,療效強,而且更方便使用。
常用藥物:柴胡、細辛、黃芩、薄荷腦、冰片等藥物。
4、霧化吸入法
將中藥制成液體后放入霧化泵中,通過從口鼻吸入,使得藥物作用于局部,這種方法吸收快,達到抗炎解熱作用。
常見藥物:清開靈
5、灌腸、直腸滴注療法
由于腸黏膜吸收藥物成分,而且吸收后不經過肝臟而是直接進入大循環,避免了藥物的首次過濾效應,同時又避免上消化道酸堿度和酶對藥物吸收的影響,因此這些療法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等特點。
常用藥物:柴胡、黃芩、葛根、薄荷、枳實、大黃、、金銀花、連翹、葛根、石膏、知母等。
6、推拿療法
通過特定的手法按摩,達到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調節臟腑、疏風解表、解肌散熱的功能,常用手法包括治外感發熱手法和清解里熱手法。
7、針灸療法
通過針灸經絡上的穴位可以激發和調整體溫中樞及大腦皮質的功能,從而達到調節體溫的作用。因為涉及選位和灸治等,具體的針灸手法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操作。
名醫簡介:肖達民:從事兒科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長運用中醫理法方藥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及泌尿、肝膽、心血管等系統疑難雜癥,尤其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兒童發熱、咳喘、厭食等病癥,以及兒科急危重癥的搶救。
下一篇:小兒腹痛別隨便熱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春季感冒多腎病纏上體弱小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