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個故事:“兒子2歲的時候,有次在輕軌下面走,他大叫:‘麻麻,輕軌。’以前我一般都會說:‘是輕軌開過去了。’那天我好像感覺到了什么,回應說:‘嗯,我看見輕軌了,我也好興奮。’兒子坐在嬰兒車里,突然轉過頭對我說:‘麻麻,我好喜歡你。’”這條微博的點評是:鏈接與愛意,是這么發生的。
父母需要做什么,才能和孩子產生鏈接,而且是這樣的高質量的鏈接呢?
投入
和孩子相處,需要身心的投入。這也許是陳詞濫調,但是能真正做到投入的父母卻并不多。一邊陪孩子散步一邊看手機,一邊想著工作上的事一邊陪孩子玩積木,這樣心不在焉的狀態太多了。當然,父母在孩子身邊總比不在強,但是,不投入的陪伴,很難與孩子產生心的鏈接。
親密
專家老師講述了一個他在心理咨詢中遇到的例子:媽媽聲稱自己在養育上非常用心,嚴格遵循著某個著名的育兒理論,而孩子卻出現了很多問題。無力挽回之余,媽媽只好來求助于心理咨詢師。經過很多次咨詢,專家老師一直找不到問題結癥,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個問題他一直沒問,是因為覺得太簡單,最后還是忍不住問了,那就是:“你抱你的孩子嗎?”沒想到,媽媽的回答居然是否定的。一切昭然若揭。原來,用心并不等于親密,遍讀育兒寶典,遍訪育兒名家,也不如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和親昵。
看見
和孩子在一起,并不代表“看見”了他。在心理學范疇中,有“原始母愛”的提法,在臺灣被翻譯為“心中有孩子”。可見,眼睛的看和心里的看是兩回事。真正的看見,是指能夠敏感地感覺到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正確地回應孩子,甚至是和孩子有心靈感應。沒錯,我們需要做的,應該就是孩子在心里感嘆的“像神一樣存在的媽媽”。
耐心
專家深刻地分析道:其實中國的很多女性在自己做小女孩的時候,和自己的父母并沒有很好地鏈接過,沒有過多地親密過。所以要她們成為“神一樣的媽媽”,與自己的孩子建立那種親密的鏈接,是需要克服很多心理和行為上的障礙的。這就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和孩子有無數相互磨合、碰觸的過程和機會,鏈接的瞬間才會發生,而且越來越多。
將夫妻關系移至親子關系之上
武志紅老師還在采訪中強調,做“神一樣的媽媽”,不僅要與孩子產生有妙不可言的鏈接,還要懂得孩子不是你的最愛,最需重視的是應該是你與配偶的關系。家庭中位居第一位的,不應是親子關系,而是夫妻關系。武志紅說,對于我們的文化而言,其實這也是一個挑戰,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將孩子置于家庭中核心的位置。但從心理學以及孩子發展的角度看,這并不合適。著名心理大師海靈格將孩子稱為“家庭中的救世主”,就是因為孩子天生有一種傾向,要犧牲自己以平衡父母的關系。如果父母的關系和諧而平衡,同時又愛孩子,那么孩子自然而然會成為健康的孩子,愛父母且以父母為傲。如果父母的關系是傾斜的,那么孩子就會做出種種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這個關系,這就會制造出許多家庭的迷霧。
因此,請“神一樣的媽媽”牢記:父母關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進入社會,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模板。(米粒媽媽)
下一篇:家庭:父愛不能被其他形式代替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暗示”方式效果更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