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這不僅僅是父母的期望,也是孩子們的心愿,但這也絕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親子雙方的努力,為了共同的目標,做好溝通和定位。
良好的親子關系會勝過許多的教育。父母什么時候與寶寶關系好,對他的教育就容易取得成功,否則就容易導致失敗,這是教育中的至理名言。
父母千萬不要忽視親子關系的培育,但是也不要把親子關系想得太深奧了,其實要想與寶寶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并不是一件難事,只要能夠正確地做好自己和寶寶定位,分具體的年齡階段來對待寶寶,了解寶寶內心的需求,懂得尊重寶寶的個人意愿。那么,你們就一定會是寶寶喜愛和尊敬的父母。
策略1:正確定位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一看到寶寶出了問題,就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寶寶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你只能積極地影響與教育他。不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便無從談教育,而第一要訣是呵護他的自尊,維護他的權利,成為他信賴和尊敬的朋友。對待寶寶,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心需求,并始終把維護其合法權利作為唯一的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啦啦隊”
在人生競技場,寶寶只能自己去努力。你無法替代他,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給予寶寶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啦啦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寶寶建立自信心,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當寶寶的“啦啦隊”,既要善于發現和贊美寶寶,還要引導他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更要當他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寶寶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夠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而是學做“鏡子”,才能夠幫助寶寶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他們不害怕你的“權威”,轉而和你進行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很有用。比如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就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反而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寶寶傾訴的機會,和他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策略2:因時而異
如何對待寶寶,如何與寶寶相處,這與寶寶的年齡有關系。在2歲以前,寶寶怎么寵都寵不壞,相反,越寵越健康。你可以盡情地撫摸、親吻、溺愛寶寶。如果寶寶得不到關愛,沒有那種“生存依戀”的話,長大反而容易產生問題,如冷漠、焦慮、挫敗感強,感情上也會有障礙,譬如漠視別人的痛苦,虐待小動物,長大和異性交往不知道如何愛對方,等等。
如果寶寶已經超過2歲,就要穩穩地支持寶寶去探索。
你只要讓寶寶知道你愛他就夠了。在幸福和諧家庭里,寶寶感受到一種自由、快樂、彼此尊重的親子關系,態度也會樂觀積極。這一階段是寶寶探索加犯錯的時候,打破盆子、弄臟衣服、撕碎圖畫等,最正常不過。不要打罵寶寶,就把這些當成是他成長中一定會犯的錯誤來對待。對于寶寶的錯也不要強化,而是經常鼓勵他好的行為,有意忽略壞的行為,如寶寶吃飯慢,不要吼“你怎么這么慢”,而是在吃得快的某次狠狠表揚他——用積極的辦法來建立規則。
總的來說,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我們在處理與寶寶的關系中值得思考的問題,愿大家都能得心應手。
下一篇:孩子最需要的10件“東西”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孩子謹防身邊“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