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底最柔軟、最不能觸碰的一塊肉。看到自己呵護備至的寶寶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傷害自己,爸爸媽媽一定非常難過,甚至會引發不同程度的焦慮。孩子的“自虐”是怎么回事?他們為什么這樣折騰自己?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該怎么做呢?
個案一:一歲孩子,拿頭撞墻
問:羅老師,我家孩子一歲了,現在脾氣可大了,玩什么東西我不給他,他就開始自己打自己,拿頭碰墻,該怎么辦啊?
這個階段的寶寶探索欲望特別強烈,什么都想動,什么都想摸。如果總是限制他,他要摸什么你不給他摸,要動什么你不讓他動,總違背他的“學習”意愿,孩子一定會想辦法、找出口,來宣泄他的不滿情緒,比如出現這種拍打自己、撞地碰墻的行為。
父母應理解孩子,盡量滿足他的探索欲望,只要不危險的東西不妨讓他碰一碰、玩一玩;實在不能玩的,不妨換一種替代品給他。千萬別總是簡單粗暴地搶過來。
另外,如果孩子只是偶然出現一次這樣的行為,大人不要著急,不要過度關注。不妨試著讓孩子平靜下來,用別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就好了,因為如果大人過度關注,可能反而會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會認為,這個行為很有用,能引起爸爸媽媽對我的重視,并且我一做這樣的動作,他們就會滿足我。
個案二:一歲四個月,見誰都打
問:我家男寶一歲四個月,超級好動,屬于精力無限型,永遠閑不住!他特別喜歡打人,玩興奮或者發脾氣了就見誰都打,我抱著他時他也打我。我雖然也屬于脾氣比較大的人,可是面對兒子我一般都是先和氣地跟他講道理,但若講道理沒用了我會忍不住發火。孩子的脾氣上來了,就會開始撞頭。若身邊沒物體可以撞,他就會趴著撞地!這是什么毛病啊?!太恐怖了!能糾正過來嗎?
我跟這位媽媽溝通過多次。她一直被這兩個問題困擾:第一是孩子打人;第二是孩子打完人還不能說,一說就會自虐。
先說說孩子為什么會打人。這位媽媽承認,她對孩子基本都是散養狀態,平時不怎么管他。這意味著孩子得到媽媽的關注很少。那什么時候關注得多呢?他打人的時候。打完人,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比如某樣東西或者是大人的關注。而且打了人,媽媽慌忙去給被打的人道歉,那樣的場景也讓孩子感興趣,希望下次再看到。可見,孩子能夠反復從打人這一行為中獲得“好處”。
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孩子“淘氣”好動,與人有肢體沖突,這是男孩子常見的行為“問題”:一方面是這個時期孩子的大運動能力和手部動作能力正在發育;二是孩子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高興或者發脾氣都可能用同一種行為表達;三是媽媽如何反饋孩子的打人行為。
父母如果能夠客觀看待“打人”現象,冷靜處理,不批評,相反多給孩子一些關注,并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以及教會孩子其他的表達方式,那么在孩子出現“打人”行為的早期,就能很快讓此行為自動消失。
恰是這位媽媽的不正確反饋導致了孩子的打人行為,不僅如此,還引起孩子自虐。正如這位媽媽承認的,她脾氣大,而且愛跟孩子講道理。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沒有發育完善,空講道理對孩子作用不大,反而會讓媽媽自己更起急然后發飆,結果呢,孩子卻學會了媽媽暴躁和武力的解決方式。而且,他將這種攻擊轉向了自己。
我給這位媽媽的建議是:調整自己的情緒,收斂自己的脾氣,給孩子做一個好的示范。比如,若孩子看見別的孩子就上去打,那么媽媽代替孩子,去親親、抱抱別的孩子,告訴自己的寶貝,打招呼應該是這樣的。孩子情緒失控時,接納他,陪著他,并停止說教。孩子爸最好也能參與到育兒中來,陪孩子做更多體能鍛煉,發泄孩子精力。
我還想著重強調的是:第一,孩子的“問題”基本上不是他的問題,而是我們的親子關系出了問題。意識到這一點,才是改變的開端。
第二,就算孩子的問題源自你,也請停止沒有用的內疚和自責。要知道,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只是因為不懂孩子,而使用了錯誤的溝通方式。所以,嘗試去做改變就好。如果你不先寬容自己,接納你和孩子之間的現狀,那么我提再多的建議,也是無用的。
個案三:四歲孩子,傷害自己
問:我兒子快四歲了,在跟別的孩子游戲過程中不小心把別人撞到了,那孩子哇哇大哭,老師過來后了解到我孩子不是故意的,也沒說什么,那個孩子也沒事了。但我兒子卻大哭起來,而且還自己掐自己。
經過了解發現,這個媽媽還有一個小寶寶。在家里,大寶很懂事,因為媽媽常常說,“你長大了,要讓著妹妹。”結果就是,原本還是個小孩子的老大,還正需要更多來自父母的關注,希望獲得更多的探索機會和自由,但他的這些渴望和需求,都被大人打壓下去了。因為父母常跟他說:“你已經長大了,所以……”
父母若總對孩子提出高要求、高期待以及頻繁指責等,都會讓孩子產生挫折、壓抑的負面情緒。同時,這個年齡段,孩子正處于“主動對內疚”的心理階段。正如埃里克森所說,孩子們需要獲得“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很顯然,這個孩子的自我發展遭遇到了打壓,同時他的內心還背負上了“愧疚”的壓力。而父母顯然沒有意識到孩子正在承受的一切,導致孩子的各種情緒得不到釋放,可能就會用一些讓自己身體承受疼痛的方式來釋放壓力,排解內心的沖突感。所以,不論是因為忙或小寶的降生忽視了大寶,父母最好做好分工,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畢竟,每個孩子,只有這一次的成長機會。
最后,父母們需要知道,孩子的“自我傷害”,大都是為了緩解內心的情緒,這和成人的自我傷害是截然不同的。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總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
1 需求總是得不到滿足,探索總是受到阻礙,只好通過這種行為來引發父母關注和妥協。
2 語言表達能力受限或缺乏平等的交流環境,不滿情緒受到壓抑難以宣泄,通過這種行為來發泄情緒。
3 來自外界或自己的壓力讓他感到緊張不安或羞愧內疚,通過這種行為來排解和釋放。
雖然孩子偶爾的一些行為也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但卻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這信號是在警示父母:請反思過往的教養行為,請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請思考如何幫助和引導。
本文由化學工業出版社授權摘自《陪伴是最好的教養》
下一篇:為人父母不可寬恕的10大惡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10種危險的溺愛方式你占幾條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