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是一位五歲男孩的媽媽,我兒子性格內向,且不愛和他人打招呼、不愛表達自己。進入新環境,人一多他就躲在我身后。不過,時間長了,他也會和別人玩起來。他只有幾個好朋友,而且每次只想和一個小朋友玩。人一多他就不愿意了,別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他就可能做自己的事,如獨自騎車。還有學畫畫時,他不跟老師的思路走,老師說你看我畫完你再畫,他卻迫不及待地自己畫起來,著色不符合實際,喜歡什么顏色就選什么來著色。我自己也有點問題,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經常著急生氣。請你幫幫我。我承認自己對他的期望有點高。
這個咨詢個案,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而這種情況,實際上又不少見。
問題開頭,媽媽就給孩子貼了個“內向”的標簽,放在整段話前面,暗示這是孩子表現不佳的原因。就此,我想仔細說說“內向”這個詞。它肯定不是一個貶義詞,只是到我們這兒,悄悄起了變化。內向往往用來描述一種偏向內省、安靜、慢熱的性格氣質。相對的則是外向。之所以父母們經常會提出“我的孩子太內向了怎么辦”的問題,并且表現出擔憂,因為覺得孩子一旦內向,就是不自信的表現,是一件值得擔憂的事兒。
這是父母們將“內向”和“膽怯”兩個詞搞混淆了。內向偏于遺傳,它絕非一個問題,父母做好自己,當好孩子的榜樣,同時接納孩子,不去強迫他就好了。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給予必要的接納和情感支持,孩子會自己慢慢長大、破繭成蝶。而膽怯則是一種不自信的行為表現。膽怯的孩子,更多是人為制造出來的。
育兒中需要避免的四大常犯錯誤
在日常育兒中,我建議父母們盡量避免以下做法:
1.經常數落孩子
孩子越大,父母越挑剔,早就忘記了孩子學走路時的賞識心態。處于幼兒期的孩子,由于心智發育不成熟,還沒有自我評價意識和自我認知能力。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往往來源于成人的判斷。挑剔的語言是一種負面的暗示。說多了,就會在孩子的心里刻下“我不行,我沒有能力”的印記。這樣每當孩子嘗試什么事情的時候,最先想到的是:“是的,我可能不行,還是不去做了吧。”
2.對孩子期望過高
一般在高水平、高學歷的家庭中,家長由于自己事業有成或本身性格要強等原因,對孩子的期望也比一般家庭高。高起點的家庭希望孩子也有高起點,獲取高成就。這樣的家庭,即使父母很少批評孩子,也會從言談舉止中向孩子傳遞著高期望的信息。然而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翻版,他有自己的智力特點、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等。一旦達不到父母或自己的要求,就把失敗歸咎于自己,認為自己努力不夠,能力不行,產生了處處不如人的自卑感。
還有不少家庭,如果孩子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輕則訓斥,重則體罰。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父母的期望不是越高越好,當超出了孩子的實際水平,無論怎么努力也達不到父母預定的目標時。在體驗著一次次的失敗和挫折之后,孩子是無法獲得自信的。
3.把孩子和別人做比較
很多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進行橫向比較。看到孩子的成績,便說:“你看,隔壁的某某這次考了98分,你怎么才88分?”在親友前面,大眾場合下比較,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你看,你堂弟多聽話,學習多努力。再看看你自己,天天看電視,作業也不好好做!”
調查表明,孩子在回答“最煩父母做什么事”時,排在前三名的是:叨嘮,批評,拿自己與別人比較。家長的思維是,以為比較了才能給孩子樹立榜樣,刺激孩子上進,開動他學習的馬達。
拿孩子與他人比,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和抵觸情緒。每個孩子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孩子們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各種原因達不到父母所期望的目標。拿別人的優勢對比自家孩子的弱點,除了讓孩子自慚形穢,抬不起頭外,也極大地刺傷了他的自尊心。當這樣的比較多了,孩子聽麻木了,他的自尊心也沒了,自然不會求上進了。
4.家長的包辦代替過多
喜歡嘗試、敢于探索、好奇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能放手讓孩子多嘗試,多活動,讓孩子多干他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事事為他做好,事事包辦,剝奪孩子的鍛煉機會,就不會因動手能力差、獨立生活能力差而與同齡人拉開距離,并產生自卑感。
家長的過度保護和親力親為,讓孩子對大人產生依賴心理,要么不愿意主動嘗試,要么嘗試以失敗告終。結果是“我不會做,我做不好,媽媽來吧,爸爸來吧”。
孩子的安全感源于父母
在后來的溝通中,這個案例中的媽媽也承認,她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而且有把自己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較的心理,很容易焦慮,情緒不穩。她承認,帶孩子的這幾年,自己像是老了幾個世紀。
我能明確感受到她的焦慮和無助。從孩子目前的表現來看,媽媽的這種狀態,定然不是一天兩天了。
而媽媽早期對孩子的不接納,以及媽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所謂安全感,用兩個詞描述,就是“穩定”和“可控”。比如媽媽穩定的情緒,媽媽對孩子恒定的、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這些能夠讓孩子確認:父母是絕對愛我的,我是有價值的,值得愛的,而且一直都會如此。這樣他才能夠和諧、自在地與外界相處。
但若媽媽經常發脾氣,言語或行為上責罰孩子,孩子就會覺得這世界很危險。若要保護自己,要么讓自己變得一樣強勢,才能在社會繼續生存;要么退縮起來,不與外界接觸或者發生沖突,以此保全自己。
顯然,案例中的小孩選擇了后者。他的安全感不足的表現,正如這位媽媽所說的:他不愿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只想兩個人玩,人一多他就不愿意了。為什么不愿意呢?因為一旦人多的時候,就會變得不自在,根源在于缺少安全感。
長此以往,父母的不接納還會養出低自尊,甚至自卑的孩子。因為孩子失敗時,媽媽的訓斥、有意無意跟其他孩子的比較,媽媽面對孩子時那些不可能藏得住的負面情緒,其實都在不斷給孩子帶去挫敗感,讓孩子一次次變得退縮、陷于無助的境地。
孩子的成長需要爸爸的參與
稍微了解畫畫這件事的父母肯定都知道,不應強迫孩子守規矩,繪畫本身就是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想象力和創造力。若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應該鼓勵孩子,稱贊孩子。但是案例中這位媽媽依然是在用自己的想法和成人的標準去過于嚴格地要求孩子,如此,對孩子而言,畫畫本身能具備的情緒排解功能,也被媽媽奪走了。
最后,關于這個案例,我還想提及一個不在場的人,那就是孩子爸。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如果爸爸參與少,就容易造成孩子膽小、怯懦的個性,而且爸爸的缺席,極易造成媽媽負面情緒的積壓。很多做全職媽媽的,肯定都有這樣的體會。
所以,某種意義上說,案例中這位媽媽比她的孩子更無助。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必須先解決媽媽自己的問題。要放低對孩子的期待,梳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拿自己的意愿去捆綁孩子,因為他們不是大人的翻版。最好能夠做點其他的事兒,而不是將所有精力、全部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如果可以,建議多跟身邊的朋友、親人溝通,重回自己的社交圈。
另外,建議爸爸們要盡可能積極地參與到育兒生活中來,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帶全家人旅行,以及陪孩子做一些“男性”優勢的游戲,比如賽跑、踢球等。
總之,育兒先育己,這不是一句形式化的口號,而是一句經典的大實話。的確,做父母都不易。很多父母可能都在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但是,當我們發現怎么都覺得孩子不好的時候,一定記得對自己喊停,問一問自己:我怎么了?
本文由化學工業出版社授權摘自《陪伴是最好的教養》
下一篇:別讓小寶“催熟”大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說3歲決定孩子一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