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如今,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不少原本已經放棄了再生育的家庭開始重拾二胎計劃,準備著家里第二個小寶貝的降臨。但幾多歡喜幾多愁,現在很多年輕夫妻因顧及工作,沒有時間帶孩子,一般都是由家里老人帶,但很多媽媽不想讓老人帶孩子,即使自己再忙也不想假老人之手,擔心老人帶孩子有諸多弊端。
案例>>>
老人過于寵溺孩子
孩子會變得太自我
孫琦家住秦淮區高虹苑,兒子琪琪(化名)今年已經9歲,一家人和孩子的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孩子學習挺好,就是平日一些習慣讓孫琦有些苦惱。“我和老公做點小生意,每天都很忙碌,帶孩子的事情就交給了老人。老人帶孩子也很盡心,可是,我們經常會因為孩子教育的問題而引發不愉快。老人對孩子是寵愛有加,生怕孩子受罪,寧可自己多做一點,也不會讓孩子動手去做。本應該孩子做的事,老人也往往會越俎代庖,擔心孩子做不好。”孫琦說。
“說出來不怕你笑話, 都9歲的孩子了,上完廁所還不會擦屁股,每次都要喊奶奶來給擦。平時只要遇到問題,孩子腦子都不動就大叫‘奶奶’。”說起老人帶孩子,孫女士更是苦不堪言。其實,事情并不是大事,自己都能解決,比如吃飯、看電視、起床等類似的生活小事,老人只要一聽到孩子呼喊,不管手里有什么活,都會立即放下跑去為孩子排憂解難。
讓孫女士擔心的是,孩子已經9歲了,自己的事情還不能夠自己去完成,這會影響孩子獨立能力的發展,對奶奶的這種依賴性,也會影響到他性格的形成。在老人面前,還不能批評孩子,只要批評了孩子,老人就會不高興,從而引起家庭矛盾。在老人眼里,自己家的孫子孫女都是優秀的,沒有缺點可言。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老人都是替孩子想好任何事情,導致孩子做什么事都不會去考慮別人,養成了自私的壞毛病。
現在面臨是否生二胎的問題,孫琦夫妻兩人也在糾結,家里老人非常支持他們要二胎,說一個孩子太孤單,再讓他們生一個,但還是由老兩口來帶。“老大是老人在帶,如果我們生了老二不讓他們帶,老人肯定生氣。其實,我們也很清楚,家里老人帶孩子,生活上肯定會把孩子照顧好好的,比起請保姆、鐘點工要讓我們放心得多,但是這樣也會導致孩子的獨立能力差到了極點。”
孫琦還和記者舉了同事家兩個孩子的例子。“老大是女兒兩口子自己帶,后來生了老二是個兒子,送到老家給爺爺奶奶帶。現在女兒乖巧懂事,弟弟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爺爺奶奶把這個孫子當成命似的,圍著他團團轉,要什么給什么。現在要上學了,兒子從老家帶回來了,和姐姐的表現一個天一個地。孩子爹媽下定決心不能拖,要盡快給孩子立規矩。”
看著同事家里的實例,孫琦陷入了孩子要不要給老人帶的糾結中。
育兒觀念不同 會導致老人與年輕父母矛盾不斷
社會飛速發展,隔代的教育觀瞬間拉開了差距,老人育兒觀念很難跟上年輕父母的步伐。接下來,孩子到底該不該讓老人來看管便成了年輕父母最頭痛的問題,其實老人帶孩子有利也有弊,老人與年輕父母愛孩子的心是相同的,但老人過分的愛容易誤導孩子。
1過度溺愛
老人視孫子為“掌中之寶”,容易遷就孩子,只要孩子有需求就會無條件地去爭取,盡量給予滿足。即使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老人也會依著孩子。慢慢地孩子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只要沒達到目的就發脾氣或哭鬧來威脅老人,從而滿足自己的要求。最后老人的疼愛就演變成了溺愛。
2隔代教育觀
老人愛孫子與年輕父母愛孩子的出發點是相同的,但他們之間愛的方式大有不同。老人愛孫子偏于“仁慈”,父母愛孩子偏于“嚴教”,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正當管教,老人也會橫加袒護與阻攔,最后演變成婆媳之戰。
3幫忙變成依賴
凡是孩子能做的事,盡量讓他自己去完成,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及自理能力。但是,在老人的眼里孩子就是孩子,什么事情都喜歡幫孩子去完成,結果讓孩子習慣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4有口頭禪的壞習慣
在老家,受生活場所及周邊環境的影響,老人都習慣在話語中帶些口頭禪。例如“神經病”、“傻瓜”、“去死吧”、“真笨”、“白癡”等。在老人看來這些話都是對熟悉的人不舍得罵才說的,也就是說在他們的眼里這些都不算罵人的臟話。可是,當寶寶在父母面前或在親朋好友面前也順口帶上這些詞語的時候,你會覺得無比羞愧,而別人也會誤認為是你的家教有問題。
雖然老人帶孩子有一些弊端,但是他們帶孩子絕對比年輕父母更細心、耐心。老人的出發點絕對是好的,只是他們太愛孫子了,最后過分的疼愛導致溺愛,反而誤導了孩子。可是,不能因為這樣而當面制止老人這種愛的方式。可以找機會跟老人坐下來一起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案,多征求老人的意見再加以完善,有了完美的方案,相信一定能教育好孩子。
專家>>>
確定孩子的
第一責任人很重要
老人幫助兒女帶孩子可以減輕年輕父母的后顧之憂,使他們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但是讓老人帶孩子更容易出現溺愛的現象,往往在教育觀念和方法上與兒女發生分歧,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兒媳婦與婆婆之間,在寶寶的教育問題上可能產生許多分歧,這些現象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對此,北京顧宏翔教育科技研究院學科學前教育督學朱愛坤調研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她認為,家長要注意確定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這個責任人必須是穩定的,如此可以避免教育觀點的不一致。家庭的第一責任人應由母親或者父親來承擔,而不是爺爺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爺。父母和老人要多溝通,少帶負面情緒去溝通。每個人都知道,一旦有了情緒,就不可能好好說話。所以,同樣,當有情緒時,不要去跟老人溝通,老人也會有情緒。家長要注意把和老人的爭吵轉化成爭論,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是這樣想的,爺爺奶奶是那樣想的。他看的東西越多,聽的東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如此,孩子對事物會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開闊。
此外,朱愛坤也建議年輕父母有時間多帶著老人去學習,適當借助權威的支持。有時候,爺爺奶奶只是沒有意識,或者是不知道要這樣做,所以才會犯一些錯誤。
除此之外,不要讓姥姥和奶奶同時帶孩子,很容易出現沖突。老人對孩子再好也代替不了父母的作用,教育子女是為人父母的責任。何況老人也應該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空間,有更豐富的生活內容,盡量不要把孩子“拴”在老人身上,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應該送到幼兒園去,這對孩子對老人都有好處。
記者 劉丹平 實習生 郭濤
下一篇:兒童不宜“快餐式”灌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讓電視成為孩子的好伙伴?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