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所謂“管教”,指的是你對孩子所做的影響著他們成長為什么樣的人的一切。然而,你如何才能使孩子成長為你所期望的樣子呢?為了長成你所期望的樣子,你的孩子又需要從你那兒得到什么呢?不論你對孩子有什么樣的最終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都應該扎根于幫助你的孩子培養起能夠持續一生的內在自我控制力。你需要這樣一種指導體系,它能夠讓孩子在4歲的時候就約束自己,從而使他到40歲時仍然保持良好的品行,你還應該將這樣的指導體系融入到孩子的全部個性當中,使它成為孩子個性的一部分。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
●敏感
●信心及堅實的自尊
●做出正確選擇的智慧
●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對權威的尊重
●解決問題的技能
●幽默感
●不懈地追求目標的能力
●誠實、正直
●健康的性意識
●責任感
●求知欲
1.盡早建立起密切的親子關系
養育的基礎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健康的關系。要想知道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你必須首先了解孩子。對孩子的了解深深地印刻在父母的心中,你可以稱之為“直覺”,但是“直覺”這個詞多少會讓人感到有點神秘,會令父母們迷惑不解(父母們可能會想:“我如何才能相信自己的直覺?我甚至連自己有沒有直覺都不知道!”)。而“密切的親子關系”這個詞就比較容易理解。我們把高度接觸的養育方式稱為親密育兒法,通過這種養育方式,你可以建立起并且不斷地加強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為養育孩子奠定基礎。與孩子關系密切的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有深入的了解,因而他們能夠知道對孩子作出什么樣的期望是合適的,并且會明白如何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期望。另一方面,與父母關系密切的孩子知道父母期望他們有什么樣的品行,并且為了讓父母高興,他們會盡力按父母所期望的去做。這樣,父母與孩子一起共同形成了對他們來說行之有效的養育方式。在第二章中,我們將會為你描繪與你的孩子建立起密切的親子關系的途徑,以便讓你能夠讀懂孩子的行為,從而作出適當的回應,并且使你和孩子都能發揮出內心最美好的品格。在本書的其余部分,我們將幫助你保持與孩子之間的密切關系。如果你在為人父母之初和子女的關系不夠穩固,我們將幫助你重新建立起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
與子女關系不密切的父母由于不太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會對自己的養育技巧缺乏信心,因此他們會為了弄明白孩子的行為而四處向專家求教。他們嘗試著一個又一個的方法,盲目地尋找著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其實這些問題完全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間出現了養育問題,并且你感到你們之間有距離的話,那么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可能需要加以改善。想改善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永遠都不會為時太晚。當然,越早與孩子建立密切的關系,你對他的管教就越容易進行。建立起與孩子的密切關系并且保持這種密切關系,這是養育子女的基礎,也是親密育兒法的核心內容。
2.了解你的孩子
“了解你的孩子”,這幾個字是對孩子的養育中最有用的詞語。你應該了解你的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與能力,你的養育技巧必須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而改變,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求。一個2歲的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需要做出的反應與一個4歲的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所要做出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適齡行為
父母與孩子之間許多沖突的發生都是因為父母期待孩子像大人那樣去思考和行動。為了辨別什么才是真正的不良行為,你必須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了解哪些行為對于當時這個成長階段來說是正常的。
我們會容忍孩子的那些與年齡和成長階段相應的行為(比如,大多數2歲大的孩子都無法在餐館中安靜地坐定一兩分鐘),但是我們會糾正孩子的無禮行為以及可能給孩子或他人造成危險的行為(比如,我們會說:
“你不可以爬到桌子上去。”。
了解孩子心思
小孩子的想法與大人是不同的。如果你以一個大人的觀點來評判小孩的行為,那會讓你也做出傻事。一個2歲的小孩跑到外面的大街上去,他并非是想跟父母過不去,而只是要去把他的球撿回來。欲望突然間產生之后,緊接著就是行動,中間不會有任何的思考。
如果一個5歲大的孩子非常喜歡小伙伴的玩具,他就會去把它“借”來。成年人在有了欲望之后可能會停下來,掂量一下所要采取的行動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是否道德,而小孩子不會這么做。
通過本書的內容,我們將教會你如何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問題,從而讓你能夠了解孩子的行為產生的原因,并且能夠想出辦法去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引導。我們稱之為“先想孩子所想”。下面來看看我兒子馬修的故事。
我兒子馬修在2歲的時候是個十分專注的孩子。在玩游戲時他總是全神貫注,到了該離開的時候總是很難讓他停下來。一天,他正玩得起勁,到了我們要出門的時間(我們的一個約會要遲到了),瑪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馬修硬抱到了門口,馬修像一般2歲大的孩子那樣吵鬧著、掙扎著。起初,瑪莎像平常那樣有一種“嗨,這兒是我說了算”的想法,并且認為要馬修馬上服從自己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當她把哭鬧、掙扎著的孩子抱出門的時候,她意識到自己的養育標準出現了偏差,她并沒有用最佳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她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她急著要去赴約,但她沒有顧及到馬修的需要。馬修需要事先提醒,需要有一個逐漸的過渡。她意識到,在馬修正玩得高興的時候,突然要他停下來并不符合他的天性,盡管我們的確時間很緊。他并不是要公然地違抗他的媽媽,而只是忠實于自己的意愿。要讓他結束原來的活動,他需要更多的時間。于是,她平靜地把他帶回到玩耍的地方,同他一起坐下來,然后一起說:“再見,玩具;再見,卡車;再見,小汽車。”直到他能夠從玩耍中輕松地擺脫出來。這只不過花了幾分鐘的時間,不這么做的話,我們就得在車里把同樣的時間浪費在與馬修鬧別扭上。這不是一個什么“技巧”或者“方法”的問題,基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相尊重,以及瑪莎對馬修的了解,這種養育行為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這么做完之后,瑪莎感覺很好, 因為這么做讓她達到了目的——沒費什么口舌就輕松地把馬修帶出了家門。她讓馬修學會了不用發脾氣就能從玩耍中擺脫出來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所討論的養育的全部內容。
如何不吼不叫、不強迫地把正在玩耍的孩子帶出家門
我們認識到,如果我們在做出決定時對孩子們的需求也加以考慮的話,那么對他們的養育就會更有成效。顧及孩子們的意見實際上有助于對他們加以監督和管理。“了解孩子”成了我們懂得如何去養育他們的關鍵。爸爸媽媽最了解他們,他們和我們在心里對這一點都確信無疑。
3.幫助你的孩子尊重權威
如何才能讓子女尊敬你呢?一個權威的角色需要兼有和藹與睿智這兩種稟性。
你首先必須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系,要從照料嬰兒、逗寶寶開心做起。在這么做的過程中,你就會逐漸地了解你的孩子,你的寶寶也會建立起對你的信任。對權威的尊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一旦孩子信賴你,認為你會滿足他的需求,他也就會信賴你給他作出的限制。
許多父母把管教孩子與控制孩子混為一談。睿智的、有權威的父母并不是直接去控制自己的孩子,而是控制住局面,以便讓孩子能夠輕松地學會控制自己。子女回報給父母的是真誠的信任和敬重,而不是害怕和反抗。
4.為孩子確定規則
你必須為孩子確定規則,同時又必須創造條件使得這些規則容易遵循。孩子們需要有劃定的界限。沒有界限,小孩子們就不能茁壯成長,甚至不能生存;他們的父母也會不得安寧。去了解、學習嬰幼兒的處境,蹣跚學步的嬰兒總是精力充沛的,富有探索的精神,這是他們的任務。而對環境進行控制是父母的任務,這包括兩個方面:限定合理的范圍以及提供環境,也就是在家里營造一個環境,使得孩子們容易遵守大人給他們劃定的限制。要管教一個滿地亂跑的幼兒,劃定界限這一部分的任務就是要對快要惹上麻煩的、冒險探索的孩子說“不”;而提供環境這一部分的任務是為孩子安排一個不會發生危險的家庭環境,讓身心都閑不下來的小家伙們有一個玩耍和學習的安全場所。
5.期待孩子服從管教
孩子是否聽你的話取決于你的態度,你指望他順從你,他就會做到這一點;如果你放任他,他也就不容易聽你的話。
當我們問起那些聽話的孩子的父母為什么他們的子女會服從管教時,他們都回答說:“因為我們期望他們聽話。”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可是許多父母都忽略了這個基本的養育道理。他們太忙了,他們的孩子“太任性”,他們這么找借口:“這只不過是一個特殊的成長階段。”
在孩子們出生后的最初幾年里,如果你不告訴他們,他們壓根兒就不明白什么行為是可接受的、什么行為是不可接受的。
一天晚上,在一個小朋友們喜歡去的餐館里,我們觀察到兩個家庭用截然不同的方法來處理同樣的養育問題。一個家庭2歲半的小女孩在座位的隔板上爬來爬去,一直不停,直到打攪了鄰座的顧客。父母輕聲地阻止她:“別這樣!”但這并不能讓爬個不停的小女孩停下來。顯然,這個小女孩一點也不懂得這樣爬來爬去是讓人不可接受的,她得到的信息是:“我們希望你別再爬來爬去。但是你一定要爬,那是你的事,我們可不管。”另一個2歲半的男孩卻得到了根本不同的信息,做出了不同的行為。這個家庭的父親讓孩子坐到他的身邊,時不時與孩子交談幾句,始終讓他參與到全家的談話中去。當這個小男孩開始爬來爬去的時候,他父親馬上就制止他,溫和地把他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通過積極地引開孩子的注意力,并且既尊重孩子又對他加以限制,這個父親向孩子傳遞了信息,讓孩子知道大人希望他能夠克制自己,不要爬來爬去,因為那樣做會影響鄰座的顧客。小男孩得到的信息是:任何翻越隔板、爬過座位的做法都是不允許的,他把這個經歷留存在了他的記憶當中,等下次他們再去餐館時會回想起來,到時他大概就不會再去爬過座位了。
第二個家庭的父親是否表現出了對孩子行為的控制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他的控制是理性的。如果把你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期望他服從你的管教,卻損害了親子關系的話,那么你就是濫用了對孩子的控制。
如果你堅持要孩子服從你,并且在幫孩子管好自己、控制自己,那么你就是在用一種良好的方式管教孩子,這能夠幫助孩子培養起內在的控制力。請你記住,孩子們需要有所限制,以免感到失去控制,而且他們也希望父母能夠固守這些限制。他們會不斷地試探這些限制的底線,看看你是否會毫不動搖地堅持。假如你放棄了限制的底線,孩子就會感到焦慮不安,覺得沒有一個人能夠強有力地控制他。對于孩子來說,他會為此提心吊膽。
在下面的章節中,我們將教你如何在孩子身上培養一種合作的態度,使他愿意服從你。此外,我們還將告訴你一些能夠引起孩子注意力的竅門,以及如何讓孩子的注意力保持足夠長的時間,以使孩子能夠理解你的想法。孩子只有在懂得了你對他說的話之后,才能照著你的話去做。為了使你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好相處的人,你必須設想他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行為,然后幫助他去遵守這些行為。長大之后,孩子會為此而感謝你。
如何在人多的場合讓孩子安靜下來?
6.用榜樣來養育孩子
你應該樹立讓孩子效仿的榜樣。成長中的孩子的頭腦就像一塊海綿,吸收人生的各種經歷;它還像一架攝像機,捕捉著他所聽到和看到的一切,把所有的圖像存儲到腦海中為日后所用。這些存儲起來的圖像,尤其是被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頻繁地重復的圖像,就構成了孩子的個性——孩子自我的一部分。因此,作為家長,你的任務之一就是提供良好的素材讓孩子去吸收。
你可能會說:“但是我自己都做不到完美。”確實如此,沒有一個家長是十全十美的。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和瑪莎常常有這樣的感慨:“我們懂得所有這些道理,但還是在不斷地犯錯誤。”
實際上,你的孩子所感受到的總體印象才是最重要的,你偶爾犯點小錯誤或者發泄一下情緒,并不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如果大人總是習慣于發脾氣,那么憤怒也就成了孩子自身的一部分,孩子會認為這是人們對待生活的方式。假如大人展示給孩子的是幸福和信任,偶爾才會有憤怒的訓斥,那么孩子就看到了健康的榜樣:人們在大多數時間里都是開開心心的,但是有時候碰到的麻煩事也會讓你生氣,你會面對這些問題,在解決了之后又會回到快樂輕松的狀態。
父母們,你們是孩子最先了解的人,是孩子生活中最早的照料者、最早的權威、最早的玩伴、最早的男性和女性。你們為孩子確立了效仿的標準和榜樣,影響著孩子對待權威的態度、與小伙伴一起玩耍的能力以及孩子的性別認同。你們個性中的一部分將成為孩子個性中的一部分。的確,孩子的許多行為遺傳自父母,不止一位父母曾這么說過:“他好像生來就這樣。”但是孩子的許多行為也受到行為榜樣的影響。
父母通過孩子對自己行為的模仿,來自我覺察,反省,完善自己,從而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7.培養孩子的自信
有正常感受的孩子也會有正常的行為。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中,我們將告訴你如何幫助孩子喜歡他自己。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如果有著正面的自我形象,那么就容易被管教。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因而會用有價值的方式來做出各種行為。為了保持健康快樂的感覺,他會放棄一部分打算做的錯誤行為。當這個孩子真的犯傻的時候,他會很快地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沒有太多的必要去責罰他。
然而,有著糟糕的自我形象的孩子就不是這樣。孩子的感受不正常, 他就不會有正常的行為,他的父母不相信他,因而他也無法信賴自己。不良行為的惡性循環就這么開始了:孩子的不良行為越多,受到的責罰就會越多,這增強了他心中的憤怒,并且降低了他的自信,從而又讓他做出更多的不良行為。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養育方法主要強調從一開始就必須培養孩子內在的良好感覺。在孩子的一生中,他肯定會遭遇到一些能夠增強他自我價值的人和事,也會遭遇到一些削弱他自我價值的人和事,我們把這兩者分別稱為建設者和破壞者。我們會幫助你為孩子創造條件,讓他多遇到一些建設者而少碰到一些破壞者,當然也要讓你學會成為一個建設者。
8.塑造孩子的行為
明智的家長就像一個園丁,他侍弄著花園中已有的花草,并且盤算著該增添些什么。他知道他無法控制花園中已有的花草的習性,沒法去控制它們開花的時間、它們的香味和顏色;但是他可以在花園中添加那些缺少的色彩,而且還可以把花園擺弄得更漂亮。
孩子們生來就帶有一些行為特征,有些被發揚光大了,而另一些被克服掉,這取決于孩子們是如何被養育成人的。另一些行為特征是通過灌輸和積極的鼓勵培養起來的。所有這些行為特征合成了一個整體,最終形成了孩子的個性。
父母作為培養孩子的園丁,所使用的園藝工具是一些我們稱之為“塑造工具”的技巧,這是一些歷經時間檢驗的、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的行為不斷進步的方法,它們能夠幫助你修剪掉那些不利于孩子成長的行為,支持鼓勵那些有助于孩子成長的良好品行。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塑造的目的在于循序漸進地向孩子灌輸一種觀念, 讓孩子認識到什么是“可接受的行為”,并且幫助他形成對良好行為的認同感。孩子會根據從自己心目中的權威人物那里得到的回應來學習行為處事,這些學習到的行為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壞的。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為后得到的回應是鼓勵,他就會受到激勵,繼續做出良好行為。而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為后獲得的回應是厭煩,那么良好行為就會從孩子身上消失。盡管如此,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為后能得到大量的關注,尤其是如果孩子只有做出這樣的行為后才能獲得權威人物給予的回應,那么不論這些關注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良好的行為都會在孩子身上繼續下去。因此你必須細致地考慮孩子的哪些行為是你想要加強的,并且認真地籌劃你該如何去加強這些行為。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塑造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一種“如果—那么”式的反應(如果比利的房間搞得亂七八糟,那么媽媽就應該說“不把房間弄干凈,就不能到外面去玩”)。最終, 孩子就會把這些外加的行為塑造轉化為自己內在的意志,逐漸建立起自己內心的“如果—那么”式的反應體系,并且在此過程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后果承擔責任(“如果我的房間搞得亂七八糟,那么在房間里玩就不會開心,因此我最好把它弄干凈”)。這樣,他就學會了塑造自己的行為。
孩子就好比是一個小花園,在他成長的各個階段,你應該針對他的不同需求來選擇不同的塑造工具。
如何塑造孩子的行為,讓孩子養成自己收拾房間的好習慣
9.培養謹慎的孩子
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孩子,既要有責任心,又要培養起良知,并且能夠設身處地地考慮他人的需求和權利。有道德的孩子有一種內在的是非觀念,它是與內在的精神健康感緊密相連的。他的內心懂得這么一個道理:“在我的行為正確時我感覺良好,在我的行為錯誤時我感覺糟糕。”
一個嬰兒能成長為一個有道德的孩子的根本原因(這是本書的一個重要著眼點),一方面在于對自己和他人的敏感,另一方面還在于預先判斷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產生什么影響、并且在采取行動之前對此加以考慮的能力。
你能夠幫助孩子發展起來的最有用的社會技能之一就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考慮別人的權利和感覺的能力。從那些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的人身上,孩子們能夠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產生優秀公民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培養敏感的孩子。
除了教育子女學會對別人、對事情做出負責任的行為之外,你還應該教會他們對自己負責任。你能夠給孩子的一個最寶貴的生存手段就是作出明智選擇的能力。你應該在孩子的內心建立起這么一個安全體系,不斷地向他發出提醒:全面地考慮你將要做的事情。通過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就能夠學會在面臨重大的后果時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對你的希望是:培養謹慎的孩子。
10.善于交談和傾聽
在本書的每一章,我們都將為你講述一些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從而讓他不會成為“父母的聾子”。孩子們心目中最好的權威人物都擅長與孩子們進行溝通。你是否能夠經常深入淺出地以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同孩子講道理,會影響到孩子是服從你還是違抗你。明智的養育者懂得如何讓一個內心封閉的孩子敞開他的心扉,并且會遵循這么一條金科玉律:你希望孩子以尊重的態度與你談話,那么你必須首先在交談中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
除了學會如何與孩子交談之外,學會如何傾聽孩子也同樣重要。獲得一個孩子(或者成人)好感的最好的辦法之一莫過于讓他知道你重視他的看法。對于你的孩子,你處于監管、控制的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可以怠慢他。在第八章中我們會告訴你如何幫助孩子辨別并且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一旦他能夠駕馭自己的情感,他就很可能會逐漸地理解、體貼別人的情感。
小結:
上述的每一個養育要點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間缺乏親密的關系,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那么你就難以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人物,難以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也不可能成為孩子的行為塑造者和受孩子尊敬的導師。你可能懂得一些有關行為塑造的心理學原理,但是只要你不與孩子作良好的溝通,那些塑造行為的方法就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如果你不能讓孩子知道你希望他服從你的管教,那么即使你與孩子之間關系親密,也并不能保證你的孩子會有良好的教養。這十個相互關聯的養育組件構成了本書所倡導的親密育兒法的基礎。你應該把這十個組件綜合在一起加以應用,這樣你就會有一個詳細的藍圖,讓你能夠照著它來培養現在能給你帶來歡樂、將來能使你為之驕傲的孩子。
本文由新華文軒北京出版中心·華夏盛軒圖書授權摘自《西爾斯親密育兒全書》
下一篇:媽媽們 這些“壞事”你做過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防傷害”該怎么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