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wǎng)站!
有時,父母將親子關系視為一種責任。畢竟,我們承擔著許多責任,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不受打擾的情況下,擁有一點兒屬于自己的時間。但事實上,親子關系是對我們所有辛勤工作的豐厚回報。內心的溫暖感讓我們覺得付出的所有犧牲都是值得的。孩子必須明白,我們從他們身上得到了歡樂,否則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被愛的價值。事實上,你在育兒過程中獲得快樂的能力,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因素。它促使你自然而然地為孩子付出一切,幫助他們成長,包括嬰兒時期的輕聲低語,3歲時在家里鬧翻天,到5歲時沒完沒了的絮叨。
這種深刻的親子聯(lián)系,也是平和育兒的前提。當孩子認為我們與他們達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時,他們就會更容易,甚至充滿熱情地配合我們。如果他們骨子里沒有這種深刻認識,他們就會認為,我們的行為標準不公平,與他們心中的最佳利益相矛盾,包括拿最大塊蛋糕,或者對我們撒謊。
如果親子關系遭到損壞,任何“育兒技巧”都無法彌補。此時,育兒過程就像騎著自行車攀爬極為陡峭的山坡。相反,如果親子關系很好,就像一路下坡。但是,你必須確保方向正確,路上肯定有曲折起伏,必須小心應對。
密切的親子關系有助于我們掌握天生的育兒技能,促使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讓我們成為更加優(yōu)秀的父母。此外,密切的親子關系還能讓孩子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我們的影響,即使他們以后融入更加廣闊的世界,交友,上學,乃至整個人生,都能受到我們的積極影響。無數(shù)研究表明,密切的親子關系能夠為青少年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護,讓他們遠離社會和同伴的不利影響。從嬰兒時期開始,你就應該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系。
下面,我們討論孩子童年時期如何培養(yǎng)親情。
伴隨孩子成長的親情
嬰兒期(0-13個月):塑造大腦
在孩子以最佳狀態(tài)成長過程中,什么東西和食物一樣重要呢?親情。人類天生有愛的能力和被愛的需求。所有情感發(fā)展——包括我們規(guī)范自身情感、控制自我情緒、延緩喜悅表述、培養(yǎng)健康浪漫關系的能力——是以嬰兒時期的撫養(yǎng)為基礎的。事實上,我們大腦的形成過程與父母的交流存在直接聯(lián)系。
新生兒降臨這個世界后,大腦需要開發(fā)的內容很多。因此,人類才能靈活適應各種不同環(huán)境條件。在孩子1歲前,父母和他們的交流,對其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形成,乃至整個人生的發(fā)展,起到了重大的決定性作用。通過與父母的互動,嬰兒要從生理和心理上學會調整。你的愛撫可以調整他的緊張和成長的荷爾蒙,他的心律會與你的保持同步。正如蘇·格哈特(Sue Gerhardt)在《愛的重要性:愛撫對嬰兒大腦形成的影響》(Why Love Matters: How Affection Shapes a Baby’s Brain)中指出的那樣,嬰兒期“孩子會建立正常的生理刺激”,“他的生理系統(tǒng)會與周圍的人協(xié)調一致。如果母親情緒壓抑,孩子就會適應低落的情緒刺激,習慣缺乏積極情感的環(huán)境。如果母親焦慮不安,孩子可能受到過度刺激,他會感覺你的情感處于爆炸狀態(tài)。”1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父母與嬰兒自然和正常的互動機制。嬰兒會認真觀察你的舉動。你微笑,對他輕聲細語,他也會微笑,并興奮地舞動自己的雙腳。看到他的健康狀態(tài),你更加興奮地微笑和輕聲細語。你們的情感一起“舞蹈”,愛意和快樂進一步加強。過了一會兒,你的孩子玩夠了。他需要鎮(zhèn)定下來,重新回到較低刺激水平,他會把目光移開。有些父母轉過臉繼續(xù)對著他,希望讓孩子繼續(xù)微笑,但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愿。你意識到,孩子需要休息,你開始換上安慰的口吻。他收回目光看了看你:這樣交流是否安全?是的。你溫和地微笑,已經(jīng)降低了情感強度。他舒舒服服地躺下,感到很滿足。你明白了他發(fā)出的信號。他明白,他可以向你表達自己的需求,你會幫助他作為回應。這是一個美好而安全的世界,既有幸福,又有安慰。在你的幫助下,他能處理發(fā)生的任何事情。
這說明了什么?在與你的互動過程中,小寶貝通過自我調整明白了一個重要道理。他可以變得快樂,進一步強化,甚至極度興奮。如果他發(fā)現(xiàn)調節(jié)失常,走得太遠,就會發(fā)出SOS信號。你要幫助他鎮(zhèn)定下來。生活是安全的,或者更準確地說,你在確保他的安全。你在幫助他調整自己的感覺狀態(tài),不論這些感受是好是壞。他對你的依戀可以確保他的安全,他可以相信周圍的世界。
在孩子一周歲前,這種互動將多次重復。我們可以肯定,你的孩子理解了信任,并以生理方式鐫刻在腦海之中。神經(jīng)生物學家艾倫·斯霍勒說,在這次互動以及之后的所有互動過程中,“母親將情感程序下載到了嬰兒的右腦。孩子利用母親大腦右半球的輸出作為模板,對自己大腦右半球進行電路印刷和硬連線”。2你甚至還決定著他的海馬體3(開發(fā)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學習效果、壓力管理和心理健康)、前扣帶(情感調節(jié))和杏仁核(情感反應)的大小。大腦的早期塑造影響著以后的幸福水平和情緒質量,高質量的塑造意味著更高水平的人際交往、積極和消極情感的調節(jié)以及自我安慰的能力。
重視嬰兒期親情培養(yǎng),使育兒更加容易,孩子的愿望得到滿足,獲得安全感、幸福感,也更愿意與你配合。安慰對所有嬰兒都很重要,安慰經(jīng)歷直接影響著他們控制負面情感的能力。大多數(shù)嬰兒都希望一直被父母抱著,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從生理上調整自己。新生兒的睡眠周期與母親同步,因此靠近母親睡覺的嬰兒能夠更好地調節(jié)刺激水平和呼吸狀態(tài),有效降低嬰兒猝死綜合征(SIDS)的危害。與嬰兒保持親密聯(lián)系還可以幫助你理解他特有的暗示和需求,增強育兒信心。一旦孩子認識到,看管他的人為他提供了安全周到的呵護,內心的安全感就會增強,同時繼續(xù)進行探索,適應環(huán)境,與他人建立人際關系。
現(xiàn)在,你可能已經(jīng)認識到,親密育兒(attachmentparenting)是一種新趨勢,通常被認為是比爾·西爾斯博士(Dr. Bill Sears)的研究成果。但是,這種理論并沒有什么新奇之處,自從人類出現(xiàn)以來,人們就一直這樣做。西爾斯博士說:
“親密育兒并非一種新型育兒方式……事實上,多少世紀以來,父母們就一直以這種方式撫養(yǎng)子女。不過,后來出現(xiàn)了育兒專家,他們以圖書形式引導人們這樣做,而不再僅僅受孩子引導。”目前,親密育兒得到了大量學術理論和研究項目的支持,但是它的基本理念非常簡單易懂。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新生兒更加無助。他們需要父母的細心照料,直至自己能夠生存。
不幸的是,社會上流傳著一種神秘觀點,認為育兒要求父母遵守自我犧牲原則。事實并非如此。你沒有必要總是抱著孩子,或者一直陪著他們睡覺,并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安全的親子關系。唯一核心的指導原則仍然屬于常識問題,健康的親子關系要求你與孩子協(xié)調一致,并積極響應他們的需求。如果父母從內心不愿這樣做,怎么辦?
我們來重新定義一下親密育兒。親密育兒其實是對孩子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做出反應。嬰兒時期的需求通常包括與父母近距離的身體接觸。與育兒的所有技能一樣,這種實踐的能力取決于我們自身的情感成熟程度。事實上,這一領域的研究頗為令人驚訝。我們可以預測懷孕期間,也就是說,即使在孩子出生前,他是否與父母關系密切。怎么預測呢?只需與父母交流便可。如果我們過去與自己的父母關系密切,我們的孩子也幾乎肯定與我們關系密切。反過來,如果父母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如果我們對親情存在偏見或刻意避免,與自己孩子建立密切關系的想法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幸運的是,親子關系并不完全依賴于我們過去的經(jīng)歷,更多地取決于你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當你以成年人的視角回顧童年和情感經(jīng)歷,重溫你的人生故事時,你的眼窩前額皮質就會成長——同時,你會更加積極地對孩子做出反應,創(chuàng)造一種安全的依附關系。事實上,作為父母,我們如何坦然面對自己過去的依附經(jīng)歷,比其他任何因素都能更加穩(wěn)妥地預測安全依附狀況,包括具體的育兒做法,例如,與孩子一起睡覺,以及陪孩子的時間。好消息是,如果你坦然面對自己的童年經(jīng)歷,就能有效轉變對孩子的情感心態(tài),你的孩子也會健康成長,不論他是一個嬰兒,還是一個9歲的孩子。
你是否擔心,你的孩子是否有足夠協(xié)調性。在孩子3歲之前,確保他的大腦實現(xiàn)結構優(yōu)化,對于他以后的發(fā)展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之中,大腦在不斷生長變化。當你安慰自己4歲或6歲的孩子時,他的大腦也在向你學習如何自我安慰。他還有可能哭泣,以治愈孤獨感和恐懼感。對于這種治愈方式,他有著開放的心態(tài)。你對他情感低落表現(xiàn)出的耐心,是他克服昔日創(chuàng)傷的關鍵。更為重要的是,你必須牢記,他具有挑戰(zhàn)性質的行為就像一面紅旗,表明他需要你的幫助。你對孩子的諒解永遠具有慰藉效果。
沒有哪位父母能夠永遠與孩子保持同步。學者愛德華·特羅尼克(EdwardTronick)說,父母與孩子“處于‘完美’同步的交流時間是全部時間的20%-30%。其他時間,你們處于同步、遠離同步、趨向同步的變化狀態(tài)。這種非同步狀態(tài)可以讓父母擺脫永遠完美同步的心理負擔,因為你不可能完美。無論你多么努力,你都不可能完美。當你們重新聯(lián)系時,能夠發(fā)生的一件事情是——并非永遠發(fā)生,只是偶爾——你創(chuàng)造了某種新的東西。你們找到了一種新的合作方式,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如果你創(chuàng)造了某種新的東西,你就在成長。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成長。”
蹣跚學步期(13-36個月):構建安全依賴
當你的孩子進入“恐怖兩周歲”時,我們來看看親子關系發(fā)生了何種變化。作為一個兩周歲左右的孩子,他已經(jīng)可以調節(jié)自己的生理狀態(tài),但是仍然很大程度地依靠你的幫助才能控制情緒。他前額皮質的情感控制功能還在發(fā)育之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學步嬰兒希望明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積極探索者,但只有他與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附關系時,才能培養(yǎng)自己稚嫩的翅膀。
依附評估
“陌生環(huán)境”在孩子內心產(chǎn)生一個短暫而有壓力的分離與團聚過程,對于他來說,這一過程是陌生的。根據(jù)孩子對陌生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的反應,研究人員認為,15個月大的嬰兒具有如下類型:
☆ 安全型:學步期嬰兒會對父母離開表示抗議,當父母重新返回后,很容易得到安慰,這一狀態(tài)被稱為安全依附。暫時分離讓他產(chǎn)生壓抑,等父母重新返回,又相信父母會給自己安慰和安全。對建立了安全依賴的父母,他們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依附關系,但是這并非全部。隨著他們的成長,這些孩子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具有較好的調整能力,包括人際能力和學術能力。
☆ 抵抗/矛盾/先入為主型:這些學步期嬰兒會對父母離開表示抗議,當父母重新返回后,又會拒絕父母馬上進行的安慰。顯然,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父母并不會永遠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難以迅速接受父母的安慰。事實上,他們會表現(xiàn)出憤怒,好像父母扣押了他們需要的東西。隨著他們逐步成長,這類孩子會將注意力放在關系的重復確認上,不過由于要求太多,他們的參與程度常常不夠。由于主觀上對愛有著強烈的渴望,他們不能很好地完成與年齡相符的成長任務,如學習或獨立試驗。這類孩子通常過于喜歡與同伴玩耍,以彌補依附關系的缺陷。
☆ 回避型:這些學步期嬰兒對父母離開可能不會表示抗議,當父母重新返回后,他們也不會尋求安慰。他們不會表達與年齡相符的需求,顯然他們認為這些需求不會得到滿足。雖然在這個試驗中,他們似乎顯得更為獨立,但是在家里和學校,他們的獨立性并不明顯。事實上,幼兒園老師認為,他們比同年齡段的孩子更加焦躁不安,要求也更多。當我們觀察他們在陌生環(huán)境的表現(xiàn)時,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心跳很快,皮質醇水平很高。這說明,雖然他們學會了掩飾自己的心理需求,但是當父母離開房間時,他們內心實際非常不安。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孤獨的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情感需求極為強烈,非常可怕,不得不設法進行壓制。除非有機會接受心理治療或者強烈的愛促使轉變,他們不會擁有足夠強烈的親密關系。雖然他們可能在學術或體育方面相當優(yōu)秀,社交能力的欠缺常常影響他們的幸福感,甚至阻礙他們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jīng)進行了40多年研究,包括縱向研究,對安全依附關系的影響進行跟蹤。存在安全依附關系的孩子長大以后,他們常常可以建立更為出色的人際關系,更加自尊,面對壓力表現(xiàn)出更大的靈活性和韌性,從學校到人際交往等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更優(yōu)秀。
雖然有些難以想象,但是15個月的學步期嬰兒已經(jīng)具備了人際關系的理解能力,并可以運用策略促使自己的人際需求得到滿足。除非發(fā)生變故,否則他們一生之中都會運用這些策略。
假設15個月的孩子已經(jīng)形成了安全依附感。她明白,她的父母會對她的暗示做出反應。現(xiàn)在,她可以步履蹣跚地行走,準備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他是否還需要父母?非常需要。正如《抓住你的孩子》(Hold On to Your Ks)作者戈登·諾伊費爾德(Gordon Neufeld)和加博爾·梅特(Gabor Mate)所說的那樣,父母是孩子的北斗星,孩子以父母為中心旋轉。
試著將她帶到游樂場,靠近她在長椅上坐下,看她在沙箱里玩耍。玩耍期間,她會不斷抬起頭,希望獲得你的認可。然后,移到旁邊的一把長椅上,但是并沒有遠離她。當她抬起頭,馬上呼叫她的名字。確保她能馬上看到你,像往常一樣揮手。但是,她是否會繼續(xù)玩耍?不會,她會皺起眉,甚至可能哭泣。她幾乎肯定會向你呼喊,或者向你走過來。她“重新”獲得安慰,擁抱一下,然后才有可能再次返回沙箱。這是為什么?她的北斗星移動了位置,她必須重新定位。
下一篇:孩子忌用這些“招術”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日托對孩子產(chǎn)生何種影響?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