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出席家長會的,清一色是媽媽,爸爸要是去了,很容易成為“稀缺動物展出”;每逢節假日,在網上吆喝著組團旅游、制訂線路的,也總是媽媽,如果爸爸參加,那純屬友情出場;在外面,板著臉給孩子做規矩的是媽媽,一臉“老好人”表情打圓場的是爸爸;送孩子補課充電,更是媽媽打頭陣……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家認知中的慈母嚴父變成了慈父嚴母。但是,這樣的改變對于孩子的成長,究竟意味著什么?
三成家庭父親缺位家庭教育
中國家庭一直存在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長期以來,便形成了爸爸高高在上的威嚴形象,以及媽媽溫婉親切的慈母形象。然而近年來,由于社會競爭激烈,“主外”的爸爸忙于在外打拼,將更多的家庭責任交予媽媽,很多時候家庭教育都是媽媽說了算。于是新情況出現了:媽媽一派嚴格,而爸爸則會寵愛孩子。其實,這并不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不久前,一份對上海部分中小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有近三成家庭,父親基本不參與孩子的教育,而在父母共同參與教育的家庭中,又有七成家庭以母親教育為主,父親只是輔助角色。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小巫說,父愛與母愛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有著同等的重要性,而且父愛和母愛是有“分工”的。父親的愛和接納賦予孩子價值感,使孩子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一個人。父愛與母愛相結合,給予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在孩子成年之后能夠順利地得到他人的愛與接納。在父愛母愛平衡的家庭里,母親更多承擔了哺育、照料、安撫的任務,父親則承擔了供給、保護、教養的任務。
但是,現在很多時候,母親除了承擔哺育和照料、安撫的任務外,還承擔了教養的工作。但是,母親由于長時間事無巨細地養育孩子,對孩子的要求也會更高,所謂“付出更多,期望也更多”,荷花池幼兒園的園長宋青說:“父親因為工作原因較少參與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所以會對孩子有一種補償性質的寵愛。只要有機會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愛。尤其是女孩子的家庭,父親對女兒的溺愛甚至會比母親更加極端。”
當然,這或許也是父母刻意的“角色扮演”。宋青認為“這就好像是唱戲里面,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而且由于父母的個性特點差異,導致母親更嚴格,父親更放縱。因為女性較為細心,且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孩子照顧的更多,也正因此對孩子的要求會更高,這是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無意識所顯現出來的。母親通常會關注孩子的每一步成長,對于孩子的培養要求自然就上升,因而成為一名嚴格的母親。而男性不一定會有如此精細的觀察和要求,這也就是所謂的“父親對孩子要求不高”的原因。父親會對孩子的調皮不以為然,顯得比較縱容,從而演變為慈父形象。
“嚴母慈父”未必是好的教育模式
“父親勇敢、堅韌、宏觀、大氣等品質,會給予孩子強大的心理支持。如果缺乏這些經驗,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會大打折扣。”不少心理學專家認為:“嚴母慈父”現象對孩子成長負面影響較大。
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父母做對了孩子才肯學》的作者鄭委說,相對于父親的理性來說,母親更感性。而且母親對于孩子照顧的過程中,往往會事無巨細,樣樣要管。“很多媽媽常常抱怨自己太累了,但是越累的媽媽越不是好媽媽。問題是很多媽媽不愿意做‘懶媽媽’,總是無意識地要對孩子全面包辦,把孩子該承擔的責任都承擔了。這就是父愛和母愛的差別帶來的管教孩子的差異。”
更糟糕的是,“現在幼兒園、小學低年級教師以女性為主,男性比例極低。”華師大心理咨詢師王慧老師認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父親往往會因為工作原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位置后移,而這種現象對于幼兒的成長不利。它會造成孩子的性別認同有所偏差,尤其對男孩子的影響特別大。它會導致男孩子的性格過于女性化,做事不夠果斷、懦弱、不敢突破創新且缺乏英雄氣質,影響孩子個性的形成。”
王慧稱,心理學很早就得出結論,在孩子的早期成長過程中,父親的影響比母親更為顯著。因此家庭中父性缺失的現象也應當及時予以改變。“養不教,父之過”,這是中國千年來認同的觀念,因此“家庭教育模式還是嚴父慈母較好,嚴母僅可在適當時候作為補償,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應當更為凸顯。”
下一篇:80后父母孩子小心“三重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幼兒別重知識輕道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