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喜歡把自己看作是“以結果為驅動”的動物。我們習慣于從起點A進展到終點B,希望生活中的溝通互動都能夠井然有序。不幸的是,生活本身不是嚴絲合縫的;它既不會為我們預先安排好解決辦法,也不會提供現成答案。為人父母之道更是如此。這就是為何當孩子打破了家庭的原有模式,父母就備感艱難的原因。因為孩子想做真實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那樣意味著不合群。一旦孩子威脅了我們渴望整體一致的自負感,我們就會感到情緒的波動。
我想起了克麗絲塔的例子。她總是表現得與眾不同:比朋友們反應慢,比其他女孩子更情緒化,更容易陷入低谷。她很懶惰,她的父母卻很勤奮;她喜歡做夢,她的父母卻很實際;她對外表很不在意,她的父母卻很重視外表。她的父母對此不勝其煩,幾乎就要失去耐心了。
盡管克麗絲塔也不想這樣,但她知道自己讓父母很難堪。她雄心勃勃的母親正在社會上苦苦開拓屬于自己的空間,所以對她尤其感到厭煩。實際上,克麗絲塔不知道怎樣才能成為父母期望的那種小孩;盡管她努力了,然而不論做什么似乎都顯得不夠。
我們排斥孩子按照固有的方式做人,往往是因為我們私下認為自己“凌駕”于現實之上,尤其是當現實看起來一團糟的時候。我們對自己說,那些糟糕的情況可以發生在別人身上,但絕不能發生在自己頭上。忙碌于漏洞百出的生活,同時暴露出自己的無能為力,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拒絕接受生活的本來面目,于是漸漸形成了一種態度,認為自己比蕓蕓眾生更為高明。孩子一旦觸犯了我們這種自我形象,我們就會把他們當作敵人。
同克麗絲塔不同,艾瑪也許算是家長心中的完美孩子。她很聽父母的話,一切都做得很出色,又很討人喜歡。艾瑪加入了和平隊,開始周游世界。她的父母大為高興與激動:他們的女兒熱衷于幫助受苦受難的人,似乎這也反映了他們自己的品質。
在旅途中,艾瑪同一位印度青年相愛了。當他們打算結婚的時候,艾瑪的父母卻不同意,堅持她“可以有更好的選擇”。為了阻止這場婚姻,艾瑪的父親丹尼爾斷絕了和女兒的聯系;母親艾麗雖然沒有那么極端,卻也明確表示不開心,并且利用一切機會對女兒的選擇表示輕蔑。
艾瑪苦惱極了。作為一個一貫討父母歡心的女兒,她終于和那個印度男孩分手了;幾年后,她同一個門當戶對的青年結了婚。直到今天,艾瑪依然把那個印度男孩當作是心靈伴侶,再也無法像愛他那樣去愛別人。她發現自己太懦弱了,不敢違背父母作出選擇,只能暗自吞下苦果。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一生當中要同許多人打交道;在這其中,起碼兒女應該順從自己的意愿。如果孩子不屈從,而是敢于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就會感到受了冒犯。一旦我們無法溫和地贏得孩子的順從,我們就會暴躁起來,不由自主地認為他們在挑戰我們的權威。當然,由此造成的疏離感會讓孩子對我們撒謊;有時他們還會欺騙、行竊,甚至斷絕與我們的關系。
如果我們不需要孩子同我們達成統一的意志,那就能夠與他們建立一種互相提升、互相補償的關系。那種居高臨下的權威感也就不復存在了。
下一篇:管教孩子須防“三代大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向孩子解答“金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