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像孔子這樣的圣人,也并不是生下來就知道很多東西的,一切都是后天努力的結果。這個韋編三絕的故事就告訴我們,孔子學習曾經非??炭啵浅Wⅲ浅讨?/p>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都是孔子用來自我勉勵的話。他讀書非常多,學識非常淵博,但晚年的時候還感慨說:“如果能再給我些時間,讓我從五十歲就開始學《易》,該多好啊!”
這《易》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呢?
傳說遠古時代,孟津河里出現一個麒麟一樣的巨獸,背有圖文,波中踏水,如履平地。人們將巨獸背上的圖文畫在石頭和竹板上,后人稱之為河圖。伏羲對河圖整日苦苦地研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根據鳥獸蟲魚的腳印,創立出一套抽象的符號系統,也就是八卦,用來教導人們決斷疑惑,明辨吉兇。伏羲氏易,經十九傳,傳到神農。神農,又號連山氏、烈山氏,后人稱神農的《易》為“連山”。神農氏后又經八傳,傳到了黃帝。黃帝推廣易的用途,發明文字、音律、干支、五行、天文、歷算、舟車等。黃帝,又號歸藏氏,后人稱黃帝的《易》為“歸藏”。據說,夏朝人占卜吉兇,主要用“連山”;商朝人占卜主要用“歸藏”。但今天,“連山”和“歸藏”都失傳了。
商朝末年西伯侯姬昌也喜歡《易》,特別是他被商紂王抓起來的那段時間里,致力于研究陰陽之理、天地之機,他由八卦演繹出了64卦、384爻(yáo),給各卦寫了相應的卦辭。姬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周文王的兒子周公旦接著寫了爻辭。他們父子整理出的這套理論被稱為《周易》。
孔子及其弟子們為了解釋《周易》,寫了彖(tuàn)(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七部分十篇文章,叫做《十翼》。翼,翅膀的意思,也稱為《周易大傳》,簡稱《易傳》。今天的《周易》就是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的。
從伏羲創八卦,經姬昌演周易,周公做爻辭,到孔子寫成《易傳》,歷經二千多年。孔子到了晚年開始學《易經》,一遍不懂,再讀第二遍、第三遍,直到讀通了為止。他反復地讀,不停翻書,使得“韋編三絕”。“韋”,就是熟牛皮,牛皮很牢,就是用刀也很難割斷。“三”,形容次數很多。
孔子那時候,還沒有發明造紙,書籍是用竹片做成的,這種竹片,叫做“竹簡”;把字用漆寫在竹簡上,用皮制的帶子把一片片的竹簡,像簾子似的編起來。孔子讀《易經》,因為反復鉆研,竟把帶子都磨斷了。斷了一次,修好以后,又磨斷了,前后斷了很多次。
所以,“韋編三絕”就成了后人讀書刻苦勤奮的典故,一直為大家傳誦。
下一篇:為人父母不可寬恕的10大惡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教中的10大致命傷,你犯了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