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父母對你說:只要你成績好,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孝順。
可是“成績好”的人生,就是成功的嗎?
如果不是,那么,父母為什么要這樣對你說?
你成績好,可你覺得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這時候,你又能去指責誰?
劉禎覺得,她的人生是被一次次的考試組合在一起的。
從小到大,她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別的什么都不用管,搞好學習就行了。
劉禎記得,她背上書包的第一天,父母就開始半開玩笑地與親戚朋友討論,說她將來會上哪一所名校,北大、清華或是哈佛、耶魯。雖然其中有玩笑的意味,但也在她的心里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將來,她一定會上那樣的名校。
父母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眲⒌澯谑菑牟粎⒓訉W校的任何活動,只是埋頭讀書。她天資聰穎,加上努力,小學六年,從來都是年級第一。她最大的惆悵,是三年級以后,因為有了作文,她的語文成績無法再是一百分。在劉禎的心里,只有一百分才是完美的。她無法理解為什么會有人成績不好。在她心里,那些人不是傻,就是懶,當有同學為了成績不好而難過,她不僅不會同情,相反會非??床黄鹚?。
劉禎在學習上遭遇第一次挫折是在初二,那時數學開始學幾何,第一次考試,她居然沒有上九十分!雖然在班里還是前十,但她完全接受不了,哭了一個下午。回到家里,她對爸爸說,自己的數學老師非常糟糕,根本不會教學。父親于是托了教育局的同學,給劉禎換了一所學校,還進了重點班。那個重點班的數學老師是全市有名的。爸爸對劉禎說:“我能做的都已經為你做了,如果你再學不好數學,就沒有任何借口了?!眲⒌澯X得自己一下沒有了退路,那個學期,她放棄了所有的娛樂,甚至犧牲了午睡的時間,全部的精力都用來學數學。期末考試,她終于如愿以償,得到了年級第一名。
高中時,劉禎上了一所省重點中學,在那所學校,她驚恐地發現,自己不再是成績最優異的那個。有的同學并沒有她努力,卻可以輕松地拿到高分,這讓她受了不小的打擊。分科的時候,劉禎想選擇文科,可父母堅決不同意。他們給女兒的規劃可是要去國外學生物工程的,在他們的心里,那才是尖子生該做的事。父親拍著桌子說:“學文科的都是廢物!我的女兒絕對不能去學文科,我丟不起這個人!”
劉禎只好進了理科班。盡管她仍然努力,高考的時候卻還是沒有上到父母要求的北京大學醫學部,而是進了另一所醫科大學。
劉禎永遠記得,父母在親戚面前強顏歡笑,說:“她上的畢竟也是‘211’的大學,而且那個學校的教學硬件也不錯,將來出國進修很有優勢。”
他們的失望表情像一塊烙鐵印在了劉禎的心上。大學期間,劉禎像在高中一樣,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她從不缺課,從不參加學校的任何活動,也從來沒有談過戀愛。她不是不想享受生活,她總是對自己說,努力吧,等畢業了,一切就都好了。
只是,畢業看起來是那樣遙遙無期。大學期間,劉禎成績優異,在學校本碩連讀后,她被保送到了全國最好的醫學院讀博士,終于,她再次成為父母的驕傲。那一屆,她的導師一共帶了兩個博士,一個是她,一個是本校直升的男生。劉禎明顯感到導師更偏愛那個男生,她于是拼了命地學習,拼了命地做實驗,做畢業論文的那段時間,她不眠不休地熬在實驗室里,累到尿血。好幾個清晨,當她走出實驗室的大門,都有種從樓上跳下去的沖動。她對自己說,這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了。她的目標是留校,繼續做研究,當講師、教授,作為訪問學者出國……這一切就是她心中的幸福,唯一的幸福。可是,最后留校的名單下來了,沒有她。
劉禎徹底崩潰了。她打了電話回家,語無倫次地痛斥了父母一頓,告訴他們自己不會參加論文答辯,說要離家出走,要去掃大街,要去當妓女。父母慌了,母親哭著求她回家,她聽也不聽,直接摔掉了電話。她上網,隨便找了一個男網友見面,很快地同居,她痛恨自己原來的生活,甚至想去改掉自己的名字。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嗎?
去年夏天的一個悶熱午后,我在咨詢中心接到了一個電話。一對中年父母要求“立刻”見我。當我提醒他們需要預約時,門鈴響了起來。我打開房門,發現他們已然站在門口。
我心里閃過一絲不快。我的工作量非常大,每一項工作都是嚴格按照時間表的安排進行的。對于不遵守心理咨詢慣例唐突上門的咨詢者,我一般不會貿然接待,因為這類咨詢者大都比較強勢,對自我能力評估很高,或者對咨詢抱有過高的成功期待。
但看到門口這對熱得滿頭大汗的中年父母,我還是心軟了。我把他們接進咨詢室,開始接受咨詢。
兩人在我面前剛坐下,一開口說的就是:“柏老師,請你救救我們的女兒!”
從他們口中我第一次聽到了劉禎的故事。
聽完之后,我問這對父母:“劉禎的確非常優秀,完全可以去一家不錯的醫院,找一份不錯的工作,這并不比留校差啊。為什么你們不能說服她接受呢?”
母親不假思索地反駁我:“我的女兒是最優秀的,導師把留校名額給別人,一定有貓膩!”
我再問:“就算是這樣,我們的人生里不都要遭遇一點挫折嗎?”
母親說:“就算是要遭遇挫折,那她至少也應該留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幫助和保護下度過。那樣她才不會被騙和受傷害!我們可以讓她出國繼續上學。”
我又問她:“如果你們的女兒一直留在你們身邊,你們又一如既往地給予她如此周全的愛和保護,她自己的人生如何開啟?如果繼續送她上學,那么她的生活除了上學之外還有什么?上學會是她一輩子的主題嗎?”
他們的表情僵住了??吹贸?,他們絕對不認同我的觀點,但又不好當面發作,于是很快地告辭了。
一段時間以后,我接到他們的電話,說女兒已經和網友分手,回了家,謝謝我提供的幫助(其實我什么也沒有做),隨后又拐彎抹角地禮貌請求我為他們保守秘密(其實這完全無須他們提醒),最后勉強說了一句再見(我知道他們再也不會與我聯系)。
我也一直沒有機會告訴他們,其實需要治療的,不是女兒,而是他們。
在我接待過的來訪者中,和劉禎有著同樣癥結的,不止一例。
一個在英國留學的女孩子因為抑郁癥及自殺、自殘行為而回國接受治療。她告訴我,她的內心世界只由父母、老師和自己組成。她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卻連故宮、長城都沒有去過……
另一個從小被父母要求學音樂的孩子,上高中后得了嚴重的強迫癥,已經有四年沒有出過家門。他告訴我,每一次他和同學出去玩,回家后都會為此而挨打。他不能將朋友帶回家玩,并不是那些人不好,而是父母認為這樣的社交行為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所有的時間都必須用于學習和練琴……
一個在香港讀大學的男孩休學回家治療焦慮癥。他告訴我,他從來沒有過自己一個人面對陌生環境、陌生人的經歷,他連去食堂打飯都會恐懼,因為他以前的所有事情都是父親幫助他完成的。父親告訴他:“你不需要為任何事情擔心,只要好好學習就是最好的孝順?!毕愀?,讓他感覺處處充滿殺機……
一個大學畢業的男孩子因為無法就業來找我咨詢,他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和人交流,因為別人都覺得他是一個弱智、傻子。他形容自己是知識上的巨人,生活能力上的白癡。他的爸爸在離婚后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為他補習功課上,他從小就沒有任何的業余愛好和社交活動,因為那樣會讓父親失望、傷心……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曾是一整代人接受的教育觀念。
“只要你成績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做”,這是父母常對你說的話。漸漸地,你習以為常。只要能拿出漂亮的成績單,便可以心安理得地不會做家務,不會與人交往,不問世事。你已經習慣了唯一的判斷標準:只要成績好,你就是一個成功的人。
可是當你脫離家庭,走進社會才發現,你不可能是永遠的第一名,而且,世界上還有太多與學習無關的事,那些事如此重要,而你卻一無所知。
你恐懼,你憤怒,覺得自己受了騙。但你不能對父母去發泄你的憤怒,只能將怒氣發泄到自身,因為你不敢面對,不敢承認,其實父母對你成績的要求是一種隱藏得很深,又那樣殘酷的愛的暴力。
強行提純的人生
說父母要求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是“愛暴力”,很多父母不會服氣。
父母為了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事業的起點平臺比同齡人高一些、穩一些,這又有什么不對?
難不成,非要孩子一無所長才是愛嗎?
當然不是。學習是決定一個人人生諸多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果家長以讓孩子學習好為由,忽略對他作為一個社會人而必須擁有的其他能力的培養(溝通能力、寬容能力、社交能力、環境適應的能力等),那么家長的潛意識動機就值得探討了。
因為,孩子的生活世界很簡單。他的全部生活范圍,就是家庭、學校、生活的社區,他并不知道成人的世界到底是個什么樣子,更不知道在成人的世界里,需要什么樣的能力才能夠很好地生存下去。
但父母知道。每個成年人都有找工作的經歷、人際交往的經歷、抑或婚姻的經歷,這些經歷讓成年人知道,如果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如果僅限于文化層面,那么這個人在社會當中一定會舉步維艱。
但為何有些父母會固執地認為,孩子成績好才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礎?
他們到底是希望孩子擁有自己獨立、快樂的人生,還是只是用孩子來滿足自己可以設計、安排他人人生的欲望呢?
我有一個非常優秀的朋友,從小成績便非常優異,順利地考入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畢業以后進入了頂尖的外企。她的人生有很多人羨慕,但她自己卻并不快樂。她遭遇挫折的時候,經常找我談心。
她對我說:“燕誼,我經常覺得我的人生是無意義的。我唯一掌握的技能,就是上學和考試。每當我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第一個想法,就是拋開現在的一切,重新回去上學。我現在已經三十歲,每天回家,我媽媽還要催我看書、學英語,提醒我要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晌也恢牢业娜松繕耸鞘裁?,讀書可以讀到博士、博士后,可在那之后呢?”
我的朋友無疑仍算幸運,因為她的學業一帆風順,在這方面,幾乎沒有遭遇過挫折。而我認為,恰恰是因為她的學習生涯過于順利,使她生活在一個類似于無菌室的環境中,當她遭遇任何一點挫折時,便會覺得無所適從,于是急切地想要逃回自己的無菌室里去。
我們是從何時起開始掌握為人處世的技巧和待人接物的能力?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當我們和小朋友玩耍、游戲、爭吵、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了練習。在這些行為過程當中,我們擁有了挫折體驗,有了換位思考的能力、包容的能力、分享和感恩的能力。如果獲得這些能力的渠道都被一一堵死,成長的選項就會出現空白。
人不一定能記得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快樂,但對于痛苦和失敗卻總是刻骨銘心。我們無法約定挫折進入我們生活的時間,我們也沒有聽說誰的挫折體驗是在他完成學業,掌握了社會生存技能之后才來到的。
痛感是人類最寶貴的一種感覺,因為有痛感,我們會長記性、增經驗;因為有痛感體驗,我們會對危險有所防范。一個沒有痛感的人,無從培養自己對傷害的反應機制;而每一個告訴孩子“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便是好好學習”的父母,都充當了抹除孩子痛感的角色。
遭遇這樣對待的孩子,在稍遇挫折時,便會墮入自我懷疑的深淵,稍遇挫折,便覺得世界充滿敵意。
而這樣一來,父母又達到了另一個潛意識層面的目的:使孩子無法離開自己。
典型的例子便是劉禎,她在挫折、憤怒、痛苦之后,最終回到了父母的身邊。
父母從小的教育,讓她的人生只有獲得第一名這一條路可走。
劉禎的父母在孩子驕傲的成長成績中獲得了作為家長的自豪與面子,但劉禎成了一個雖然成年但仍然無法適應外部環境的大孩子。因為無法適應環境,她最終會回家繼續扮演需要父母愛護和照顧的孩子,劉禎的父母成功地把她留在了自己身邊。
優等生,需要人生的補課
前段時間,有一條社會新聞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一個十歲便參加高考、十六歲碩士畢業的學生,人人眼中的天才,向父母提出,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全款買房,他就拒絕參加碩士論文答辯。
我注意到,這條新聞下面的評價,多是對這位少年的諷刺與批評,指責他不懂得體諒父母,自私,品質有嚴重問題。
但我覺得,這一評價,對這位少年來說并不公平。新聞中提到,他在就讀碩士期間,曾因為迷戀電腦與知識基礎不牢,險些不能完成碩士論文。而他因為害怕失敗,拼死拼活地完成了論文,卻在答辯前夕向父母提出了上述買房的要求。
從這段描述中,我能讀出的情緒,是恐懼和憤怒。
其中,“恐懼”較好理解。這位曾經一帆風順的少年,經歷過一次險些不能完成學業的恐懼,由于他的人生已經與學業畫上了等號,這種恐懼,實際上便是他對人生中所有自己不能掌控的事物的恐懼。因此,他才急切地需要一個保證物,房子,讓自己不至于輸得徹底。
而“憤怒”,則是針對父母的。全款買房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其實是對父母的一種報復。只是,這種情緒表達得更為隱晦。我甚至猜測,連他自己也沒有覺察到自己對父母的憤怒,只因為這種憤怒,在通常的眼光看來,并不合理,甚至會被認為“不孝”。
讓我們聯想劉禎的遭遇吧,她在經歷人生第一次重大的挫折以后,出現了抑郁的傾向。
心理學將“抑郁”解釋為:憤怒的情緒無法對制造憤怒的對象宣泄而進行的自我內部攻擊。這是一種將被壓抑的憤怒轉化成對自己的傷害的病癥。
如果一味地對施行“愛暴力”的父母進行隱忍,又對父母行為的動機并不清楚,那么我們就會認同父母給予自己的錯誤評價。認同了父母在“愛暴力”下對自己的價值判斷之后,那種被冤枉、被羞辱的憤怒情緒是無法向外釋放的。
比如,如果我爸媽說我是一個懶惰不講衛生的人,而我自己明明知道自己并沒有懶惰,只是沒有做到他們的潔癖要求的程度,那么我并不會對自己很失望,也不會因為自己沒有潔癖而埋怨自己,只是會對父母不恰當的衛生要求反感或者對抗;但如果我不知道自己其實并不懶惰,而是認同了父母的潔癖標準才是正確的、常態的標準的話,那么我就會對自己很失望,并有可能因為自己總是達不到那個標準而對自己失望甚至憤怒。
憤怒的對外釋放,會有效地幫助自己對自己進行合理的評價,完成對自己心理平衡的保護。
憤怒的對內釋放會傷害自己,降低自己的價值感和自尊自信。
對外釋放并不是特指發泄、宣泄,還有一種技術叫做“合理化”。
首先必須明白,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明明看到父母行為或者對自己評價的不合理,卻不知道它不合理在什么地方,也不明白為什么不合理,最后我們往往會認為的確是自己做的事情不到位,的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但如果我們通過動力心理學的分析找到父母“愛暴力”行為背后的動機,并對此類行為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解讀,我們看待父母給予自己“愛暴力”傷害的過程時就會通過父母的面具看到真實的父母狀態。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我們要看清楚自己的爸爸媽媽在實施這樣的行為的過程中他們的潛意識動機和內心真實的角色。
遭遇愛暴力的孩子,在合理地解釋憤怒、釋放憤怒之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曾經需要上的一些成長課程還需要補上,這中間沒有捷徑可循。
給自己一些時間,去經歷一些必經的世事,去學習社會生活所需的那些能力,給自己尋找一些心理援助來支持自己面對那些遲來的挫折體驗。
雖然這對于一個由于學習很出色而對自我評估非常高的“大孩子”來說是困難的、艱辛的,但成長就是這樣:痛,并快樂著。
下一篇:盤點爸爸哄寶寶的10個妙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精選52條男孩子的建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