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幾度停筆,又幾度鼓起勇氣繼續。
這是我寫得最辛苦,也最痛苦的一本書。
作為心理工作者,不應該被來訪者的情緒所干擾,否則就會受到“不專業”的質疑。可是,當我在寫作過程中梳理這些年接觸到的案例,心情卻始終不能平靜,甚至會因為太過激動而潸然淚下。
我記得寫到最后一章時,大概因為天氣炎熱,我感到煩悶不堪。坐在電腦前,面對打開的Word文檔,忽然恨不得將自己所寫的全部文字都刪去。我對著客廳高聲喊:“電視聲別開那么大,煩死了!”但話音剛落,我便猛然警醒,我問自己:“為什么,你會如此不安?”
其實在我心里,一直都知道那個答案。
其實,這并沒有什么錯,更不是什么恥辱!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多多少少攜帶著愛的傷痕。在一生中,我們渴望愛,尋求愛,被愛祝福,也被愛傷害。愛,攜帶著強大的生命能量,也帶來毀滅的氣息。
如果,我們是與原本素昧平生的人墜入情網,那么,這份愛,我們會考慮、會選擇、會懂得趨利避害、會運用理性去控制,就算受傷,也能竭力地從中獲得正面的體驗和個人成長。
但如果那份愛是來自父母,我們就不得不接受、不得不感激,而缺少了一份選擇權,多了幾分宿命的味道。
如果那份愛與我們自我成長的力量相悖,便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痛苦,那份痛苦無法與人分擔,甚至無法傾訴,因為我們的生命從父母的生命中來,否定父母便像殺死了自己。
于是,便有了無法拒絕、無法控訴的“愛暴力”。
十七歲的時候,我曾經有一只心愛的小鳥,它在我最孤獨的時候陪伴我,給我帶來了僅有的歡樂。但最后,我親手摔死了它,因為我覺得,它被關在籠子里而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實在太過痛苦,而我唯一能幫助它的就是結束它的生命。
在寫完這本書時,我才真正敢于承認、面對:其實,我當時想結束的是我自己的生命。
我心痛如絞,但又如釋重負。
我知道,所有的“愛暴力”的經歷者,若想獲得痊愈,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承認它,面對它。
我面對了我自己。這是我一個人的療愈。
作為心理工作者,最痛心也最不愿意看到的現象就是:曾經的被害者,卻在漫長的歲月中將自己受過的傷害合理化,與傷害糾纏不清,最終成為有心或無心的施暴者。
就像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的男孩,更容易成為家庭暴力的實施者;曾經受過家庭暴力的女孩,卻有更大可能找一個具有暴力傾向的男友或丈夫,進而讓自己的孩子,也陷入痛苦的家庭暴力循環中。
明顯的暴力受害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是面對更為強大、更為隱蔽的“愛暴力”。
有人將這樣的現象稱為“魔咒”,而心理工作者的義務就是將這“魔咒”打破。
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翻閱了大量資料,也曾經徹夜地泡在論壇上,看著網友痛訴父母的帖子。每個人的痛苦,都那樣觸目驚心。但最后,一位網友的話真正打動了我,她說: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譴責父母,不是為了表達憤怒,不是為了博取同情。而是希望曾經受到傷害、現在已經長大的孩子們,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后,能有勇氣面對我們內心的傷痕,化解對上一代的怨念,盡力自我修復,快樂生活。也希望更多成為父母的人們,反省成長中受到的傷害,不要讓它再傷害到我們的下一代。
她說得太好了!
我甚至覺得,我已經無須再寫這篇后記,因為她已經代我說出了我的心聲。
愛,從來不是將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對方,從來不能強迫對方必須接受,更不是控制、利用、束縛,不是單方面的依賴。
愛,是尊重對方獨立的人格,讓他更有力量獲得正面的成長。
不論是在兩性關系中,還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中,愛的要求始終未變。
父母就算再愛子女,也要記住,子女不是你,而是他們自己。
子女再愛父母,也要記住,你首先要做好自己,才有能力去審視、承擔、回應父母的愛。
因為我們相愛,所以,請遠離暴力,留下愛。(文:柏燕誼)
下一篇:孩子不該有這些錯誤態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愛說謊可能是大人惹的“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