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中國人相信“玩物喪志”,我則相信“玩物不喪志”,甚至“玩物長志”。
我們鼓勵女兒玩,也和她一起玩。孩子往往能從玩兒中自發地生出志向,學業上你自然可以少操些心。
我們這代在“文化大革命”中長大的人,小時候幾乎就沒讀什么書,可是,我至今腦海里仍然響起媽媽當年的教訓:“玩物喪志!”出去踢踢球是“玩物喪志”,養條魚是“玩物喪志”。總之,任何玩兒的本能只要和讀書有沖突,都成了“玩物喪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年月,也在中國的家庭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早教時代,“小升初”等壓力空前,還沒上學,就開始接受“玩物喪志”的教訓,紛紛被從游樂場拉到書桌前,算算術、背古詩、學英文……童年的快樂頓然消失,以致許多孩子剛上小學就開始有厭學的情緒。
我女兒是在美國出生長大,按照不同的原則教育,一切都以玩為中心,她10歲的時候,連乘法口訣也不會。不過,也正是這個時刻,她突然像換了個人,特別喜歡讀書,不僅一下子學會了乘法口訣,數學成績在班里還挺拔尖。如果有人問我她最喜歡干什么,我的回答大概是做作業。她一天能在家庭作業上消磨三四個小時,樂此不疲;一篇作文幾易其稿,你想讓她停下來也不行。有些朋友覺得不可思議:孩子怎么會如此喜歡作業?!對于這么大的孩子,美國的環境多好玩呀!夏天游泳不說,水上有船槳、風帆之類的運動,冬天有滑冰、滑雪,還可以學騎馬、養動物……你就想吧,有那么多的玩耍項目,孩子怎么會自覺地拋開這些回家做作業?
女兒對這些玩樂當然都有濃厚的興趣,但她對作業的興趣確實也是由衷的,除了她漸漸懂得作業關系到她的前途之外,作業本身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有一天的作業除了算術和閱讀外,還要寫首詩、作首歌并譜曲。就這幾件事,就讓她忙了幾個小時,乃至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們兩位當家長的不僅鼓勵她玩兒,而且總是通過玩兒來引導她進入書本知識。這一過程潛移默化,她的興趣也自然而然地從玩兒轉向了書本。
比如,女兒喜歡紙戲,這是跟媽媽學的。她媽媽專攻日本文學,對日本的紙戲非常熟悉,不知不覺就教了她很多。在美國購買日本紙戲的材料,雖然就那么幾張彩色紙片,但還挺貴的,動不動就幾塊錢。女兒做了許多,材料費也花了不少。一天,媽媽看當地新聞有兒童手工拍賣會,就鼓動女兒去賣,女兒當然巴不得。美國這種兒童手工拍賣會,并非能賺什么錢,其主旨是鼓勵孩子工作、創造、早早嘗一嘗勞動的回報,從小塑造良好的工作倫理和經營智慧。去之前,母女兩人認真討論營銷策略,什么成本核算、購買力、消費者心理、贏利邊際,當然還有許多加減法,這些都縈繞于女兒9歲的小腦袋瓜里。果然,一到拍賣會上,產品立即熱銷,攤位上賓客盈門,比起左鄰右舍來簡直是鶴立雞群。經此一事,女兒信心大增,覺得自己在這個社會上頗有些競爭力。
一年后搬家,來到新地方,女兒在班上結識新朋友并不容易。不過,有一天她得意地說,坐在她旁邊的男孩子,對她的紙戲手工喜歡得不得了,但自己又學不會,最后兩人開始交易:男孩子給她十張彩紙,換得一個紙戲的手工成品。我當時在大學教世界史,正在講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理論。此公認為,至少自中世紀末期或近代前期開始,世界經濟就形成了“中心地區”與“邊緣地區”相互依賴的關系,即所謂“世界體系”。我們很難孤立地脫離這種國際網絡來理解一國的經濟發展。此論在學術界爭論不休,但無疑為我們理解全球化進程提供了更多見地。可惜,我那些學生的世界史知識太差,理解起來頗為吃力,我正為如何深入淺出地講解而煞費苦心,聽到女兒這樁交易不禁眼睛一亮:
“呵呵,你們兩人的小交易,一下子就創造了一個‘世界體系’?”
“什么‘世界體系’?”女兒顯然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你看看,你穿的衣物,哪件不是‘中國制造’?沒有‘中國制造’,我們全家幾乎要衣不蔽體了。你生活在美國,但必須和別的國家做生意才能生存。這些國家通過生意連接在一起,就形成一個‘世界體系’,大家彼此依存。你和那個男孩子,不也是這種關系嗎?你提供成品,他提供原料,你們兩人互相依存,其實就是個小小的‘世界體系’呀。”
女兒恍然有所悟。我于是繼續自己的即興教程:
“不過,在這個體系中,大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你覺得你和那個男孩子地位平等嗎?”
女兒搖搖頭,說那男孩子要更依靠她,因為她知道怎么做,他則必須用十張彩紙換一個成品,而那一個成品,一張就可以做出了,她一下子就積累了許多原材料。
于是我幫她總結:“所以嘛,你是中心,他是邊緣。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那么,你知道你為什么會成為中心嗎?”
“你過去告訴過我,好像是什么‘附加值’?”
“對呀,”我很驚奇她居然還記得這種概念,“看看,你通過手工,給一張紙‘附加’上了價值,于是這同一張就能換來了十張。在你們兩人的交換中,資源就向你這里集中。”
“我明白了。是不是一定要掌握技術才能創造這種‘附加值’?沒有技術的,就只能提供原材料?”
“大致如此。不過,沒有技術的人也可以制造一些簡單的產品,只是那樣他們給材料‘附加’上的價值很少,賣得很便宜。技術高的人,因為能制造別人弄不出來的東西,就可以把價格賣得很高,在很便宜的原料上‘附加’很多價值。”
“所以成為‘中心’就必須有技術,‘邊緣’則不必有太多技術?”女兒興味盎然。
“是呀。當‘中心’當然很好,但‘中心’的壓力也很大。比如,美國就是個‘中心’,這里什么都貴,一個人必須掙很多錢才能生存。可是在‘世界體系’中,你怎樣才能掙很多錢呢?你必須有別人沒有的技術,創造了很大的‘贏利邊際’(這個概念她跟媽媽擺攤時就已經學會了),才能維持基本生存。在‘邊緣’,你沒有什么技術,只能干點簡單的工作,創造的‘贏利邊際’很低,但因為那里很窮,生活費用低,你的基本生存也相對容易些。”
“那我就特別要努力學習了,我們有更好的學校。”女兒聽罷,緊迫感一下子上來了。我則突然想起我的那些學生,第二天回到教室重新講解“世界體系”,并且告訴他們生活在“中心”的負擔:你們必須上大學,掌握創造高“贏利邊際”的技能,因為靠勞工創造的“贏利邊際”在美國已經活不下去了,所以企業紛紛“外包”……和女兒的對話,就是這么啟發了我的大學教學。
中國人相信“玩物喪志”,我則相信“玩物不喪志”,甚至“玩物長志”。我們鼓勵女兒玩,也和她一起玩。可是,有一天晚上家里來客人,女兒上了飯桌,匆匆吃了三兩口就回到書桌旁。我們和客人海闊天空地高聲議論,她則在一旁聚精會神,不一會兒客人就表示很驚奇。我解釋說:“這孩子做功課不用督促,最頭疼的還是怎么督促她停下來,早早睡覺。”
可見,孩子往往能從玩兒中自發地生出志向,學業上你自然可以少操些心。
下一篇:07歲孩子心靈的發育過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樣用體育培養孩子的品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