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過度保護寶寶的小測試
寶寶一哭馬上就抱
任何事情都幫寶寶做好
稍微不舒服就送醫院
不讓寶寶跟其他人接觸
寶寶想要的任何東西,都馬上滿足
寶寶用過的東西馬上消毒,希望形成一個“無菌”的環境
注:以上行為,如果你符合了其中三條或更多,那你就可能已經是過度保護寶寶的媽媽了。
1.你是過度保護寶寶的媽媽嗎?
是 25%
不是 25%
視具體情況而定 50%
結論 50%的媽媽在對待寶寶的態度上還是挺理智的,都會根據具體情況來看。
2.你覺得過度保護寶寶可取嗎?
還行 10%
不可取 24%
視具體情況而定 66%
結論 在育兒態度上,媽媽們還是認為具體事情應該具體處理。
父母究竟要在做“保護神”這件事上下多大的工夫呢?讓我們請專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Q:很少有家長認為自己有過度保護的行為,為什么您認為家長過度保護的現象很普遍呢?
A:這與我們對過度保護行為界定的尺度如何把握有直接的關系。
一般來說,發生在照顧孩子起居方面的過度保護行為,家長都比較容易察覺,也比較容易理解。而另外一些行為,家長就很難將它們與過度保護掛上鉤了。
舉個例子,當發現孩子們之間發生爭端的時候,為了防止他們的沖突加劇,導致彼此傷害事件發生,很多家長都會快速做出反應,去干預孩子們的行為。比如,有的家長會很直接地對先發起攻擊的孩子說:“你不可以欺負弟弟!你再這樣,阿姨(叔叔或者其他的稱謂)就不高興了(不喜歡你了,不讓弟弟跟你玩了……)”,類似的行為也應歸于過度保護的范疇。
家長如此處理問題,雖然有時候看似立竿見影,能“有效”地保護受到攻擊的一方,阻止攻擊行為,化解沖突,但實際上會帶來很多隱藏的問題。因為,當家長以這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的時候,孩子們嘗試自我協調關系、自我修正行為的機會就被剝奪了,他們可能會因此形成依賴家長來處理問題的習慣。一旦家長不在身邊,他們就會無所適從或在情急之中反應過度,引發更多的問題。當然,過度保護帶來的危害遠不止于此。
Q:既然過度保護帶來如此多的危害,那么究竟該如何界定過度保護行為呢?
A: 過度保護是一個很難簡單界定的行為,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過度保護主要包括在生活上過于細致的照顧,行為上不適度的約束,心理上不恰當的引導等方面。不同年齡、不同寶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家庭環境、不同成長歷程,特殊時期界定過度保護的尺度都是不一樣的。
同樣的行為,對1歲內的寶寶可能不算過度保護,但是對于3歲的寶寶就是過度保護。比如,1歲的寶寶被攻擊,家長肯定需要快速做出反應,防止寶寶受到傷害。當然,前提是,家長要溫和而平靜地處理這個問題,不要因此帶給孩子壓力,讓他覺得外部環境如此的不安全。但是,如果是3歲的寶寶被攻擊,家長就可以視情況而定,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一些自我處理問題的時間與空間。
Q:那么,過度保護還會帶來哪些危害,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負面的影響呢?
A: 過度保護給寶寶帶來的危害不少,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打壓孩子的自主意識,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使他變得軟弱、自卑,缺乏勇氣面對外面的世界,無法勇敢地表達自己的主張與需求。
有此特質的孩子做事往往比較被動、畏縮、缺乏創新精神,不容易被同伴看重。成人后,即便很內秀,也不易被察覺,進而失去很多發展機會,并因此更加自我貶低,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2.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導致他某些方面的能力明顯低于同齡伙伴,從而自我價值感偏低,遇事畏縮。
3.使孩子變得依賴、缺乏責任感。往往認為父母給予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缺乏感恩的意識,成為“不孝子”的可能性很大。當然,這樣的孩子成人之后也很難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往往很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也會出現問題。
4.過度保護看似出于“愛”,但很多時候帶給孩子的往往是一種軟性的控制,極易引發孩子的對抗情緒,導致親子關系變得疏離。
Q:如何在保證孩子健康發展的前提下避免或者減少過度保護行為呢?
A :要盡可能避免或者減少過度保護行為,我認為可以把握這樣3條原則:
1 觀察孩子給予我們的信號,能放手盡量放手。通常,到孩子2歲左右,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個階段,孩子會有強烈的“自己來”的欲望。具體表現就是不斷地說“不”,“我自己(來)”,變得逆反。
孩子的這些行為就是讓我們放手的信號。當孩子進入這個階段之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建議盡量給他們更多自我嘗試的機會。如此,他們就會獲得更多自我成長的能量,發展得更好。但是,一旦孩子的自主意識受到打壓,他們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行為模式,變得依賴,我們就會失去鍛煉孩子的最好時機。
2 在放手與保護之間尋求平衡。育兒就像走鋼絲,任何一種方式都會有利有弊,因此,尋求平衡,在搖擺中前進是必然的一個結果。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以他能夠接受的方式,既給予他發展的空間,又不讓他有被忽視或者逼迫的感覺。如此,我們才不會過度保護孩子,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與愛,讓他們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心理能量,更加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3 在孩子需要保護的時候,成為他的依靠。當孩子的能力達不到時,我們需要給予他心理上的支持,逐步放手,給他一個成長的時間。又或者,當孩子處在某些特殊的時期,比如突然離開父母一段時間、經歷重大事件等時刻,他會因為安全感缺失而暫時性地出現一些退縮行為,此時,允許他重溫一下“小時候”的經歷,暫時性地退縮一下,給他一個心理緩沖的時間,則是必要的。
總之,教育不可以泥古,要根據孩子的狀態及時調整,以便提供給他最適合的教育環境與手段。
下一篇:哪種親子關系更利孩子成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好父母一定要陪孩子做20件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