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個人不能推動另外一個人。每個家長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動自己。一個人不能“教導”另外一個人。所以,沒有“教”,只有“學”。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學”到才重要。要求別人放棄他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而去接受另外一套,這是很困難的事。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家長明白孩子的一套,從他的角度去看問題,最有機會使他接受你的觀點。好的動機只是讓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動力,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發生的權力。家長認為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隨家長的意愿去做,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三)溝通的意義取決于對方的回應。
自己說什么不重要,對方聽到什么才是重要的。老是強調自己說得怎樣正確沒有用,孩子收到的信息對他來說是什么意思才重要。話有很多種方法說出來,使聽者完全領會講者意圖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聽得明白、能夠接受的語言、語氣、說話模式對他說話,會產生較好的效果。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信息有同樣的反應。一個孩子對你說的話的反應,不代表另一個孩子也一定會有同樣的反應。說話有沒有效果由講者控制,由聽者決定。孩子的反應將表明你說的話有沒有效果,而你可以通過改變說話的內容和方式去控制效果。改變說的方法,才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沒有效果的說法,越說孩子越不會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學習來自家長的行為和情緒,而不是家長的指令。
家長處理一件事的行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會跟著做。孩子看到家長面對一個情況時產生的情緒反應,便會認定那是正確的,并且在自己面對同樣情況時會做出同樣的情緒反應。語言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體和腦子里產生具有學習效果的行為模式或情緒反應,所以教條式的訓導效果不好。家長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語言模式發出,會使孩子難以跟隨。不要只為自己想說什么而說,先想一想這樣說孩子會不會不明白,修正了再開口。
(五)所有行為必有其正面動機
每一個人都為滿足自己內心的一些需求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有其意識不到的意義,也就是說是有意義的,但他不懂得也沒有能力說出來,因為這些意義是深層的心理活動。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當時環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潛意識有很多程序,要確保在每一種情況下給他選擇最多最好的做法,雖然潛意識有時會欠缺周詳。
家長需要把孩子的行為與動機分開。我們可以不接受一個人的行為,但不能不接受其背后的動機,否則會使孩子跟家長對著干,讓家長的引導變得無效。孩子行為的本質有錯或者效果不好,我們應該加以否定,但孩子總是不斷地企圖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們必須肯定他這樣做的動機。接受一個人行事的動機,便能接受這個人,因而可以引導他改變行為。找出孩子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加以肯定,再引導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徑。情緒和動機都沒有錯,只是所選用的做法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情緒給孩子力量或方向,動機維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幫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長的責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個人定會追隨。
每一個人都選擇能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孩子也一樣,只是他不知道怎么去解釋。人拒絕改變是因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須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會接受并因此改變。讓一個人認識到另一個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價更少,這個人自然會采用那個方法。孩子同每一個人一樣,不斷地在這點上努力。更好的方法是提供幫助,即給對方更多的選擇,指定必須用某個方法則是企圖操縱對方。所有人都歡迎幫助,抗拒操縱。你的孩子歡迎你的幫助,但會抗拒你的操縱。
(七)凡事總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說至今用過的方法尚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對孩子必須堅持效果,而不是堅持方法。沒有辦法,只能說已知的辦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現,對孩子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世界上尚有很多我們過去沒有想過,或者尚未認識到的方法。教導孩子是數年以至數十年的事,這么長的時間里,總會有新的方法想出來,就怕你停步不肯去想。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會有機會找到它并使事情改變。相信沒有辦法對你沒有好處,只會使你停留在無力無助的境況;相信有辦法可以使事情有轉變的可能,你才會愿意開始真的去想想。無論什么事情,我們總有至少三個選擇的權利。只有一個或者兩個選擇的情況便會陷入困境;有第三個選擇想出來,便會有第四個、第五個及更好的選擇出現。
(八)成長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對他的將來有所影響。孩子嘗試各種不同的做法,是想找出其中最好的一個。孩子要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個是最好的,并且有所突破。孩子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充滿好奇,正是為了學習如何掌握更多、做得更好。孩子從發生的事情中學習,把焦點放在幫助他提升的東西上,他便懂得處理將來遇到的同樣的事情;把焦點放在“失敗”和被否定、責罵上,他以后便不愿意面對或嘗試,因而就不能有效成長。
(九)應該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
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便是企圖替代孩子成長。任何替代孩子成長的企圖,最終都會在孩子的身上產生負面效應。孩子學不到,會依賴和缺乏自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不到該學的東西,長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價。家長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不會得到孩子的尊敬。愛依賴的孩子只會抱怨及挑剔父母。鼓勵和引導孩子做照顧他自己的事,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有效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夠成長為一個有能力和可以照顧自己的人。孩子的自發性,積極的態度,自律、自信和自尊,都與這點有關,因為這些都需要從“自己做自己的事”中培養出來。
(十)“愛”不可以作為籌碼。
家長對孩子的愛超越一切事物,應該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會失去的東西。因此,家長不應隨便地用它作為要挾或交換的籌碼。這份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信心及活力的源泉。因此,孩子必須對這份愛沒有任何懷疑。這份愛若在家長的語言中表現出帶有條件的話,孩子會對親子關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懷疑,因為這份愛是親子關系的基礎和支柱。這份愛若因為孩子做的某些事而失去的話,孩子漸漸會變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這份親子關系。因此,不要在事情的討論中把它拿出來做條件。家長若對孩子開出條件,把這份愛作為籌碼,孩子他日也會把對家長的愛作為籌碼。今天的社會中,很多親子關系完全破碎便是這個原因;更壞的是,這個模式會傳給下一代。
我曾設計過一個“NLP卓越青少年”的活動課程,它是專門針對8歲到14歲孩子的,目的是培養他們的自信、社交與協作能力。有一次,在開始的儀式里,我們要求每個同學輪流出來說幾句話,其實也就是站出來介紹下自己。其中,一個9歲的孩子到最后都不敢站出來。我在旁邊看到他從儀式開始就表現得非常糾結,兩個手的手指不停地動,所有同學都說完了,他還是沒做好準備,不能主動去說。終于一個助教走到他旁邊,用一只手按住他的后背,引導他一句一句說了出來。他說完那幾句話后,我看到他整個后背都被汗濕透了。
后來我跟他談才知道,他是在一個嚴厲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從小到大父母都是嚴厲的時間多,溫柔的時間少。對他,父母經常用“你必須”“你應該”這樣的語氣說話,而且他們強烈要求孩子聽話,不可以頂嘴。他也曾幾次想說一些話,最后的結果,不是被父母批評否定,就是被罵了一頓。所以,從小他就學會了只是垂著頭,聽從父母的指令,什么話都不講。他入學兩年,他的班主任就對他的家長說,你的孩子有很嚴重的社交問題,不能跟其他同學相處在一起。這時,他媽媽就著急了,就把這個孩子送到這個班里來,希望有所改善。參加這個班的孩子,很多都有類似的情況。這些孩子在父母某一種親子模式下生活了很多年,最后出現一些不夠理想的情況,于是家長就把他們送來參加某個學習班,希望過上兩天,孩子的這些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試問,用3000天造成的不良情況,卻希望孩子在3天里消除,同時還要學到有效的方法,不僅讓他有不同的表現,還要有良好的發展,這個要求是否太高了?
我設計的這個課程有這個可能,可是要具備一個必須的條件,就是家長要配合。假如家長不準備改變,孩子的問題會重復出現,以致成為他一生的問題。我也想起了這個班里的另外一個9歲的孩子,他上課的時候從不舉手,游戲、比賽、搶答等他都不愿意舉手。后來問他原因,他說:“從小到大,我說什么爸媽都否定我,他們都說我什么都做不好。”
親子關系是每個人人生里第一份關系,它跟人生里所有的其他人際關系都不能同一而論。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父母將一張白紙般的完全空白的心理塑造成一種能力的過程,從而讓孩子能夠適應這個社會,同時獲得成長。所以,在每個人出生后的幾年里,他收到的信息,也就是他的心智、大腦會逐漸幫他塑造出這個世界是怎么一回事的最根本概念。在孩子身邊的人里面,最為關鍵的就是父親與母親。在孩子的心靈里,父母是絕對愛自己、會保護自己的人;是可以絕對信任、絕對愛的人;也是完美的、不會錯的人。因此,當孩子聽到這兩個絕對愛自己而且不會錯的人說自己沒用,說自己不好的時候,這些評價就好像烙印一樣,在他的心靈里牢牢地印上,伴隨他一生。在成長的路上,很多人就是因為這些烙印,妨礙了整個人生的發展。這些烙印當然是可以消除的,可是由于兩條原因:其一是沒有覺察;其二是帶著對父母的愛而抗拒,使得消除烙印的工作往往變得非常不容易,變得非常痛苦。
上一頁12下一頁
下一篇:解讀家庭七大隱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教要“威”不要“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