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反比”,即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以他們中的佼佼者為例與之比較,達到激發孩子上進的目的,應該說,適量地運用反比亦不是不可量。但如果用得過量,就很可能產生副作用。
應該說“反比”的出發點是好的,目的是讓孩子向榜樣學習、看齊,但通常效果卻不理想。因為這一“比”往往使孩子失去信心,近而產生逆反心理,“像他這樣的有幾個,全國恐怕也就這么一兩個。”“你怎么不去學他,想當年你也不咋樣,恐怕連我都不如!”等等。一旦有了這種心態,榜樣的意義就不復存在,甚至會產生條件反射,本能地拒絕學習其他。有的孩子說“別煩我”,恐怕就是這種特定情緒的寫照,也是“反比”帶來的副作用。
在媒體上孩子看到與自己同齡的榜樣時,大都會產生一種敬佩之情,有的還會暗暗對照自己。這時,如果父母能抓住機會,及時地進行啟發和誘導,那么,這個榜樣就可能在孩子身上產生積極的作用甚至無窮的力量。
怎樣使榜樣在孩子身上產生積極的作用,力求避免出現副作用呢?簡單地說,就是不要人為地拉大榜樣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而是要盡量縮短這種距離,讓孩子有一種可望而又可及的,覺得可以追上的動機和愿望。比如在電視臺的兒童節目里看到一個畫畫的很好的孩子時,父母不妨這樣說:“這畫畫得真好,不過,我覺得他也不是天生的。如果你認認真真地練上幾年,肯定也能達到他這樣的水平。”或者說:“孩子,你覺得他的畫為什么能畫得這么好?”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待孩子找到答案后再問:“那么,你能不能學習他呢?”反之,恨鐵不成鋼,帶著情緒不適當地運用反比,只能使孩子產生自卑,覺得太遙遠,自己根本無法企及,因而索性拒絕學習。
父母應學會運用激勵機制,讓孩子們與榜樣看齊,使他們有信心趕上去。
下一篇:別把當做虐待的借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愛,女兒內心深處的渴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