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個負責任的父親,不但兒女是直接受益者,而且妻子也會從孩子的好父親那里收獲良多。
在一個正常的家庭之中,有3種基本的關系:夫妻關系、父子關系和母子關系,就像三角形的3條邊一樣。一個健全的家庭,是3種關系健康互動、和諧共處的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父教和母教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再好的母教也難以代替父教,再好的父教也難以代替母教。父教的存在,既可以彌補母教的不足,如避免母親可能的溺愛,又能和諧夫妻關系,讓家庭氛圍更溫馨、更美好。
父教可以避免母親的溺愛
著名作家冰心曾說過:“女性占有50%的真、60%的善、70%的美。”母教對孩子的發展確實非常重要,但毋庸諱言,母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母親具有天然的生、養、育一體的特點,在孕育和生產的過程中,母親付出了比父親更多的心血,加之母性的本能,還有母愛的無條件性,母親往往更容易成為溺愛的實施者。
溺愛有兩個主要特征:一是過分滿足,即不考慮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無原則地予以滿足;二是過度保護,即不愿意讓孩子面對困難,遇到問題包辦代替。這不是真正的愛,它以愛為名義,剝奪孩子的自由,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記得1991年6月,當我(孫云曉)采訪冰心時,這位飽經滄桑的92歲老人說道:“有時候,母愛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現,就是因為母愛不健康。”我問:“您是指溺愛孩子嗎?”老人點點頭,回答道:“對!‘小皇帝’是獨生子,什么事情都聽他的,什么東西都任他享受,這就會害了他。”
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原副檢察長郭寶云就是一個極度溺愛兒子的母親,與老公離婚后,她把自己所有的“母愛”都給了兒子。在母親的一味縱容下,兒子依賴成性,不斷逾越法律的邊界,最后母子倆雙雙鋃鐺入獄。
郭寶云曾經是個女強人,她從普通技術員,一步步走上正廳級領導崗位,成為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作為女人,在事業上,她無疑是成功的。但是,作為妻子,她卻認為自己是失敗的,因夫妻二人越來越沒有感情,最終辦了離婚手續,分道揚鑣。失去丈夫以后,兒子楊某成為郭寶云最親近的人,也成為她所認為的依靠,郭寶云認為守住兒子就是守住幸福。
兒子因3門功課不及格被高校開除后,她利用關系將兒子安排到一家大銀行信貸部工作。當兒子很隨意地放棄了無數人羨慕不已的銀行工作后,她又替兒子找到發財的門路——幫兒子開公司,自己利用職權為兒子斂財,數年之間違法牟利近3 000萬。郭寶云貪污的錢越多,兒子卻越來越不爭氣,兒子身陷賭淵,不僅賭光了數個公司的所有資金,借了數百萬元的外債,而且還欠下賭場數百萬元的高利貸,被黑幫頭子追得四處逃命。郭寶云又設法幫助兒子擺脫了困境,替兒子還清賭債。兒子違法事實敗露以后,她又把余下的878萬元非法所得兌換成美元寄到國外,并委托他人替兒子辦理赴加拿大的護照,讓兒子逃往加拿大,告訴兒子千萬不要回國。兒子偏偏不聽,2002年7月,楊某瞞著母親偷偷回國時,被警方抓獲。在交代犯罪問題時,他很快就將母親以權謀私為他牟利的事情一五一十地作了交代。最終,郭寶云因犯受賄罪、貪污罪,數罪并罰,判刑18年。
對于兒子楊某,郭寶云說:“我把心肝都掏給他吃了,他還把所有責任推到我頭上,我白養了這個兒子。”
在向執法機關提供母親犯罪證據時,楊某說:“我對媽媽恨之入骨。”他還曾對辦案人員說:“老太婆不是稱職的母親,她處處管著我,事事束縛我,我只有花錢的自由,結果既毀了她,也害了我。”
一位溺愛孩子的母親的存在,往往意味著一個失職的父親的存在。母親容易溺愛孩子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父教不足或父教缺失。在許多家庭里面,正是由于父親有意無意地疏忽了自己的教養責任,父教不足或父教缺失都有可能導致母教過于強大,母子之間的聯系過于緊密而糾纏不清。父教正好可以彌補母教的這種不足。
一項對以色列12~16歲青少年的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時期,父親會比母親提供更多的自主性支持,父親的角色可以促進青少年獨立性的發展,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父親被看作孩子掙脫對母親過度依戀的關鍵力量,父親的存在與鼓勵是孩子獨立性發展的基礎,對男孩女孩都是如此。
父教可以避免母教的偏狹與極端
父教與母教同時并存,作為一種有效的平衡與糾偏機制,可以陰陽互補,防止家庭教育走向極端。父教的優點可能是母教的缺點,母教的優點可能是父教的缺點。母教可以彌補父教的不足,父教也同樣可以彌補母教的不足,二者的存在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如果父教或母教缺失,另外一方就容易走向極端。由于父教的缺失,母教失去了這種平衡與糾偏機制而走向極端,往往會導致教子悲劇的發生。
★ 父教缺失造就極端母親——徐力弒母
另外一個案例是徐力弒母的悲劇——一個17歲的高二學生徐力用榔頭打死了生他養他的母親。對此悲劇,不管是專家,還是社會大眾,認為悲劇的原因歸結于徐力有一個“教育狂”的媽媽。許多人認為,徐力是個“好學生”,徐力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下面是徐力在接受采訪時的一些片斷。
記者:談談你的家和你的媽媽好嗎?
徐力:在家里,我沒有一點兒秘密,我很壓抑。
我和父母的關系不太好,他們總是把我當小孩看,把我管得很死。我家是個兩居室,我有自己獨立的房間,但是我沒有自由的天地。我家沒有一個抽屜是帶鎖的。我以前有寫日記的習慣,有時候把不愿講的事情寫在日記里,放進抽屜。但我的任何東西母親都要翻看,我一點兒小秘密都沒有。有一天,我偷偷出去和同學溜冰,母親在我外出時偷看了我的日記,發現了這件事。等我回來,她罵我怎么這么不聽話,狠狠地打我的臉、打我的腿。我從此再也不寫日記了。
記者:你和媽媽的矛盾,是什么時候開始尖銳化的?
徐力:是上高中以后。在家里,我感到母親處處在監視我。家里的電話鈴響了,我沒有資格去接,都是她先去接。有時同學打電話找我,她總是問人家,“你是誰,你找徐力有什么事”,問得清清楚楚,才把話筒給我。我跟母親說過不要這樣,但是她說,你可能在外面交壞朋友,根本聽不進我的話。后來,同學們都不敢給我打電話,還嘲笑我說:“徐力呀,誰敢給你打電話,你媽太厲害了!”我有時候覺得孤獨,想打電話給同學,母親就說:“有什么事在學校都講完了,還有什么好說的,打什么電話?”
記者:你是否因此恨你的媽媽?
徐力:恨談不上,只是壓抑感越來越強。我很愛打球,可母親不讓我打球,只讓我在教室里學習。讀高中后,每天都有晚自習。晚自習前有一段時間,同學們可以在外面打打籃球。這時母親經常到學校來,監視我是在學習還是在玩。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看書學習,課外活動時間也學習。我有時多玩了一會兒,晚了10分鐘回家,媽媽也要罵我、打我。她經常打我,用棍子、用皮帶、用掃帚,有時把掃帚都打斷了,我也不還手。我曾經跟她說我的理由,但她從來不聽。
記者:你在家挨打的事,同學們知道嗎?
徐力:同學們不知道。家里的事,不可對外宣揚。我也不想找人談心,基本上是把心事憋在心里,或者到外面去大聲喊幾聲,排除內心的苦悶。
媽媽平時最多的活就是關心學習。考不好,她就罵我:“你這么笨,為什么學不過別人?別人能學好,你為什么不如人?”媽媽一個朋友的兒子,每次都是全年級第一名或第二名,她便總是把我跟人家比。在學習方面,父母是站在一條戰線上的,他們對我的要求都非常高,讓我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至少要考上浙江大學。根據我的能力,我根本考不上。但只要我盡力,不管上什么大學,本科是能夠考上的。
記者: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對媽媽不滿的?
上一頁12下一頁
下一篇:聊天是父母和孩子的“精神臍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男孩的十三個關鍵問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