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為什么不讓我碰這些東西——家庭物品禁區
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能會成為孩子的提問對象,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如果你不在場,他們也許會自己研究。家里有個好奇寶寶,真是麻煩多多尷尬多多,甚至危險多多。怎么解釋避孕工具?怎么才能讓孩子不亂動重要文件?怎么防止孩子破壞貴重物品?
幾百年前,盧梭就在《愛彌兒》里說過這樣的話:孩子弄壞了貴重的東西,是成年人的錯誤——他們把那些東西放在孩子可以碰到的地方。這說明家里總該有些地方是孩子的禁區,有些物品是孩子不能碰的。
對盧梭的這個觀點我非常同意。我將家里的禁區物品分為如下幾類,并且坦然地告訴女兒這些不是玩具,以及她不可以動的原因。
第一種特殊物品:兩性用品
安全套、衛生巾之類的兩性物品本身并不危險,不讓孩子拿出來玩,是為了避免尷尬。在我小時候,專家在報紙上撰文批評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孩子把計生委發的安全套當成質量優良的氣球來玩。現在想想,這場面的確有些驚悚和滑稽。可是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是真的不知道那東西跟氣球有什么本質區別。
同樣,誰也不想家里來客人的時候,赫然發現孩子手里揮舞著一包衛生巾吧?所以我女兒第一次見到衛生巾時,我就告訴她:“這是媽媽生理周期用的東西。不好玩,打開弄臟了就浪費了。所以,你不要碰就好了。”
有趣的是,女兒看著衛生巾思索了一番,居然無師自通地問我:“媽媽,這是你的尿包包吧?”因為在她眼里,這東西和她用的紙尿褲簡直是一模一樣呀。
無獨有偶,女兒一歲多還在使用紙尿褲的時候,有次我帶她在公園的廁所里更換紙尿褲。清潔工大姐在一旁看到我手忙腳亂的樣子,非常好心地問我:“這個小孩的……”說到這里,清潔工大姐停了一下,似乎開始思考:這東西該怎么稱呼呢?然后她非常天才地接著說:“這個小孩換下來的衛生巾您不要了吧?我幫您扔進垃圾桶吧。”
所以你看,這兩樣東西,在功能上真是沒有本質不同嘛。所以,對于這些尷尬用品,只需找個妥善的保存處,再簡單地講解一下就好啦。
第二種特殊物品:家庭常備藥物
媽媽在廚房里做飯,發現寶寶半天沒動靜,有點擔心就跑出來查看,結果發現寶寶打開了一瓶藥,正在舔著藥片上的糖衣。看見媽媽過來,寶寶高興地問:“媽媽,這是不是糖呀?”媽媽嚇壞了,趕緊從寶寶手里奪過藥瓶,厲聲喝道:“這是藥!藥也能隨便吃嗎?”
在這個場景里,孩子沒有錯,錯的是家長——為什么藥箱會被孩子拿到呢?!不讓孩子動藥箱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在很多孩子眼里,藥是一種好吃的零食。因為兒童藥物為了讓孩子能夠接受,都會做得口感比較好。很多口服液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飲料。女兒自從有次咳嗽喝了些兒童口服液以后,就喜歡上了那種甜甜的味道。她甚至覺得吃藥是對她的獎勵,沒事就說:“媽媽,你去買小藥給我喝吧。”
更嚴重的是,女兒還經常眼巴巴地看著藥箱,覺得里面裝滿了好喝的東西。有次我感冒了,頭疼欲裂,癥狀極其嚴重,只好吃些感冒藥。女兒看著我,一臉羨慕地說:“媽媽,你怎么吃藥呢?我也想吃藥。”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位表弟。他小時候就為了藥片上的糖衣偷藥吃,弄得大人緊張萬分。
于是我認真地對女兒解釋說:“小藥是治病的,不是普通的飲料。生病時,你身體里有很多小病菌,小藥吃進去,是幫助你殺小病菌的。如果你沒病也吃藥,那么小藥沒有小病菌可以殺,就只好在你肚子里搗亂了。”
這番話不僅是我對女兒的解釋,也是我做為一個家長的經驗之談。藥物就是藥物,小藥是,中藥也是藥——是藥三分毒這句話主要就是針對中藥的。大人和孩子都應該明白,藥是治病的。所謂重兵不可擅用,一般來說,盡量還是少吃較好。
第三類特殊物品:“成人用品”
這不是和第一類重復了嗎?非也非也。我說的不是大街小巷中那些曖昧小店里的東西,而是諸如煙、酒、咖啡等孩子不能接觸,大人卻經常享用的東西。
女兒一開始在飯桌上看到我和她爸爸以小酒佐餐時,露出了萬分羨慕的眼神,問我們:“這是什么?”我告訴她:“這是酒。”女兒非常想嘗試。那天喝的是白酒,所以我就用筷子沾酒,企圖辣她一下,讓她知難而退。沒想到還不到兩歲的女兒居然不怕辣,反而覺得那味道甚佳。我頓時發現這種法子原來并不保險,因為你不知道孩子到底能接受什么。有的嬰兒不怕苦,有的嬰兒不怕辣。我有位女性朋友說,她小時候總啃手指,家長就在她手上涂黃連,萬萬沒想到的是,她居然變得不但繼續喜歡啃手指,還很喜歡吃黃連。
所以千萬別以為孩子一定能知難而退,還是老老實實地講道理吧。
于是我告訴女兒:“酒里面含有一種叫做酒精的成分,大人喝了沒關系,但小孩子喝了就會變笨。所以要等你十八歲以后,上大學才可以喝酒。”女兒問:“為什么小孩喝了會變笨,大人就不變笨呢?”
我說:“因為小孩還在長身體,大人就不長了。你看,你去年只能摸到電梯的三樓,今年都可以摸到九樓了,你是越來越高了,對不對?可是爸爸媽媽今年和去年都是一樣高,爸爸媽媽早就定型啦,不會再長高了。小孩不能喝酒,不能吃那些會影響長身體的東西,但是小孩可以長高。”
女兒對這個答案非常滿意,她覺得這很公平。從此以后,偶爾我們夫妻餐中小酌時,女兒的要求只是“我也要有東西喝”,卻再也不要求喝酒了。
對于咖啡,我也同樣處理。女兒每天早上看到我煮咖啡,加糖加牛奶還打奶沫,就覺得很吸引人。但自從我告訴她咖啡會影響小孩子的睡眠以后,她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還很精辟地總結說:“大人喝咖啡,小孩喝白水。”
不過,對于煙,我個人持徹底的反對態度。既然咱們都當了家長,即便做不到戒煙,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抽煙。所謂言傳身教,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第四類危險物品:如插座、刀具等
對孩子而言,廚房是一個危險品集中的場所。兩三歲的孩子好奇心很強烈,我女兒兩歲左右就天天吵著要看我做飯。為了避免她出于好奇偷偷地進廚房研究,我決定大大方方地帶她參觀廚房。
我給女兒指定一個位置站好,告訴她:“這是你的參觀區,這里很安全,你如果走出來,就違反了博物館的規定,就不可以參觀啦。”
在我操作過程中,我像個博物館講解員那樣諸項講解:“媽媽要切菜了,切菜要用刀。你看,刀很鋒利吧,什么肉啊菜啊都可以切斷。所以你要離刀遠一點,千萬不可以拿刀。”
“你看,蒸鍋里的熱氣冒出來了。這時,蒸鍋和電磁爐都非常燙,你要離它們遠一點。”
“聽見嘩啦嘩啦的響聲了嗎?在炒菜時,油可能會濺出來,這可是非常燙的,所以媽媽炒菜時你最好站遠一點,或者干脆離開廚房。”
平時吃飯的時候,我也會指著桌上熱氣騰騰的菜告訴女兒:“你看,這些還在冒熱氣的東西就很燙,你可以用小手戳一下試試。”
女兒小心翼翼地試了一下,果然感受到了燙的感覺。從此她就非常會判斷,見到冒熱氣就說:“媽媽,這個燙!你也要小心啊!”
就這樣,女兒在津津有味地參觀了半年左右的廚房以后,終于對廚房失去了興趣。我做飯時,她偶爾還是會進來看一眼,很懂行地問幾句:“媽媽你切完就該炒了吧?”“這個菜是生的還是熟的?”然后就溜到廚房門口,贊美我一句:“媽媽你實在是太會做飯啦!”就替我關上廚房門,到別的房間玩去了。
第五類重要物品:如父母工作的電腦、重要的單據
這些物品雖然不危險,但同樣不可以讓孩子亂動。對于這一類東西的保護,我有一個區域觀念。即便是家里沒有孩子,我想那些重要的單據和工作物品也應該盡量集中存放。這樣,我就可以告訴女兒:“媽媽書房里的東西是爸爸媽媽工作用的。這些袋子里是咱們家一些很重要的單據,這些東西弄丟弄壞,會給咱們帶來麻煩。”
同時,我也把這些東西給女兒大致看了看,讓她知道這些東西只是一些普通的紙張或者電腦、打印機,而不是什么神秘的玩具。這樣孩子就不會再熱衷于玩這些平淡無奇,但對父母來說又很重要的東西了。
至于那些珍貴而易碎的物品,如古董、收藏類的東西,更應該妥善保管,放在孩子夠不著、碰不到的地方。既然家中有孩子,而孩子的天性又都是莽撞而好奇的,就讓貴重的東西留在安全的地方,讓孩子在家里的活動盡量少一些拘束吧。
我們的老祖宗有一句話,做為這個話題的結束語極為合適:隨心所欲,不逾矩。
● 為什么這間屋子我不能進去?
● 這些紙可以用來畫畫嗎?
● 我可以玩你的電腦嗎?
● 我可以拿那個大碗玩過家家嗎?
● 為什么這些帶鋸齒的小貼紙不能粘在書上?
下一篇:值得學習的5大國外典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這世上真的有鬼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