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社會話題
買女士9歲的兒子在南京一所小學上三年級。5日晚上,兒子一回家就委屈地告訴她,上級領導來學校視察,體育老師嫌他胖、跑不快,不讓他去操場上課;見他單獨留在教室,語文老師又認為“影響不好”,便把他叫到辦公室站了一節課。買女士一核實,還真有這事,這讓她很心痛。
因為學習成績不好、長相或體型“不端”、調皮搗蛋不聽話,在學校受到類似“特殊待遇”的孩子,可能遠不止買女士兒子一位。如此校園“軟傷害”,應引起人們警惕。
現在學校中,明顯的體罰和變相體罰等“硬傷害”已大大減少。相比之下,“軟傷害”傷的是“心”,集中表現在教師的言行舉止上,包括對學生的歧視、忽視和偏見等,具有隱蔽性,容易被人忽視。一位朋友的孩子上初中時,班主任和其他同學在一起總是有說有笑,對她卻只有冷冰冰的只言片語。孩子很傷心,不明白自己為何被另眼看待,她其實很想和班主任聊聊,這段經歷影響到她的心理健康成長。其實,老師過分親疏有別的態度已經形成一種“軟傷害”。不可否認,現在校園中,成績優良的資優生、擅長文體的美麗生和家境優越的背景生,通常更容易得到老師的關注和愛護。
有教無類,一視同仁,這種教育理念在一些教師那里被弱化。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軟傷害”會對其人格和品質形成產生難以消除的不良影響。消除校園“軟傷害”,僅靠提高師德和修養還不行,還必須依靠法律。
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教師已對孩子造成“軟傷害”自己卻混然不知。實際上,絕大多數教師或許沒有讓學生傷心的“故意”,問題在于他們對學生的心理需求沒有正確的認識,忽視了學生應當享有的自尊權利和教師呵護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責任。目前教育系統首先要加大普及,讓所有教師知道什么是“軟傷害”、清楚其危害和后果,同時嚴格執法,真正減少和消除校園“軟傷害”。
下一篇:《賴克林兒童情緒手冊》序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七成父母“愛錯”孩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