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個孩子的想法會影響他的情緒,從而影響他的行為。
孩子很容易接受笑容,所以,如果家長只能對教育方式做一個改變,我極力推薦要對他們笑,給他們擁抱以及表達你對他們的愛。
—戴安·卡曼斯,朱麗亞·戈多伊,作家
為什么兩個人去看同一部電影會對這部電影有不同的感覺?原因是他們有不同的信念、價值觀以及對電影不同的理解態度,因此他們對電影有不同情緒,之后他們的行為也就不同了。舉例來說,格洛麗亞看了一部電影(事情),因為她是一個逍遙自在的女孩,她對嚴肅的電影情節哈哈大笑(想法),看完整部電影后很滿足地回家了(情緒),然后告訴朋友們有關電影里的笑話(行為)。湯姆,看的是同一部電影(事情),他是一個非常嚴肅、愛思考的人(想法),他對電影嚴肅的部分很困惑,于是在回家的路上感到情緒低落和困惑(情緒),回家后,他在網上找和他感受相同的影評,后悔自己看了這部電影(行為)。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一個生氣的人是怎樣處理“事情—想法—情緒—行為”這座冰山的。
那個孩子拿到了更大的一塊餅干。他心里很生氣,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我們甚至還沒有意識到他生氣的情緒在繁殖。嘿,等一下,哥哥拿到了一塊更大的餅干。
想法:媽媽肯定愛他多過愛我。
情緒:生氣而恐懼,媽媽真的愛他多過于愛我。
行為:我要去掐他一下,然后就會感到公平了。
這與管教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事情:-孩子A寫了一份理科試卷。
-孩子B也寫了一份理科卷子。
想法:-孩子A認為他的卷子做得很好,爸爸會很開心。
-孩子B認為這張卷子很難,他沒有做好。
情緒:-孩子A感覺受到鼓舞,想要學更多的知識。
-孩子B感到灰心,想放棄有關理科的學習。
行為:-孩子A學習了理科方面的書。
-孩子B在理科課上不好好學習,成了一個問題學生。
孩子的想法和情緒會影響他的行為。如果家長因為孩子考得不好就罰站,這個孩子肯定會對爸爸和理科都很生氣,他會感到很氣餒。如果家長告訴孩子怎樣在下一次考試中提高自己的成績或者怎樣更好地理解理科,孩子就會受到鼓舞,相信自己下一次能做好。被罰站的孩子今后的行為會更具破壞性,而被鼓勵的孩子會努力提高自己,使其在將來做得更好,家長的行為讓孩子變得不同。
通常,孩子知道發生的事情,也知道他們的想法,卻不明白自己的情緒。了解孩子的想法能幫助你明白他們的情緒。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問孩子:“你在想什么?”而是問:“你自己在對自己說什么?”這大概從3歲半的學前兒童開始,因為5歲以下的兒童對于自己和別人想法的意識是有限的。
父母的情緒、需求和想法構成了他們對孩子行為的看法。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想法,很多父母學堂和認知行為咨詢機構都可以幫助父母。當父母知道發脾氣對于學步孩子是正常的表現時,他們就會放松,因為他們知道并不是自己做不好父母,而是因為孩子本來就會有脾氣,而且大多數家長都會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他們的想法將會改變他們的行為。
人們往往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把感覺看做是不好的事情,在一些相對比較封閉的國家更是如此,要克服我們文化中對感覺的忽視很困難,因為這些已經在我們的媒體、交流和肢體語言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看看下面我們對孩子情緒的陳述:
“千萬別讓我聽到你說你恨你的弟弟。”
“你不應該對發生的事情感到挫敗,因為那不是你的錯。”
“別擔心,沒有什么可怕的。”
“別驕傲,虛心點兒。”
“別哭,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句話在兒童的書和電影里很流行。)
“控制一下你的脾氣,小姐。”
“如果你不會好好說話,就什么都別說。”
“不要感覺郁悶,明天會好起來的。”
“別抱怨,小公主。”
這些表述告訴孩子,感到挫敗、當心、恐懼、驕傲、悲傷、生氣、厭惡、不開心是不好的。
改變說話的語氣,哪怕我們不同意他們的想法,也要接納他們的情緒:
“我知道你不喜歡你的小弟弟?”
“你現在感到很挫敗?”
“你在擔心那件事,可能還有一點點恐懼?”
“你驕傲了。”
“你現在不高興了。”
“啊,你看起來很生氣。”
“聽起來你好像很憤怒。”
“從你的語氣中我能聽出你有一點兒不開心。”
“你看起來很受傷害。”
或者我們可以去發掘更多的例子來鼓勵討論。
在確定了孩子的情緒之后,翻過頭來尋找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價值觀和期望。例如孩子說:“我覺得自己很笨。”“你覺得自己很笨?”“你認為笨是什么,你為什么會覺得自己笨呢?”“嗯,還有呢……”
注意一下在以上所有的回應中沒有評論和解決方案,沒有說對或不對,僅僅是對情緒認同的描述。這就叫做積極聆聽,同理傾聽或者情緒認同。
管理好我們的肢體語言和情緒對于交流非常重要。
孩子典型的情緒和家長典型的回應
孩子們通常向能夠包容他們的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很多媽媽都抱怨孩子和她們在一起時“行為惡劣”,但是和爸爸在一起就不這樣。他們在學校、幼兒園或者是在朋友面前都是完美的小天使,但是一回家,就開始向媽媽發脾氣,這是因為媽媽是安全的天堂,她能夠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而孩子也需要一個不管他情緒如何,都愛他、接受他的人。這個角色在一些家庭中會改變,這取決于孩子與誰相處的時間更多一些。
怎樣和孩子談論情緒
經常和孩子分享你的情緒,同時也邀請他們和你分享他們的情緒,以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
將不同的情緒列出來或者畫出來,讓孩子指出她的情緒。你可以把孩子的頭像做成圖片放在冰箱上,這樣他就可以全天移動他的頭像啦!
讀書,然后問一問孩子,主人公是什么感受。告訴孩子你對這本書的感受和理由。
看電視或電影。問問孩子主人公的感受是什么,他會做什么或說什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將音量調小,這樣有利于觀察到主人翁的肢體語言。
在一起活動時,談論情緒。
不要取笑孩子的感受,告訴他們所有的情緒都是有價值的。
在情緒爆發后再來談論情緒,例如發脾氣、大聲尖叫、摔東西,情緒平復后是讓孩子學習情緒和表達情緒的最佳時期,避免在發脾氣的時候去談論情緒,等大家都冷靜下來,每個人都有心情聆聽的時候再來談論情緒。
上一頁12下一頁
下一篇:父母“強權邏輯”影響孩子成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是誰滋生了孩子的壞脾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