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很多人以為嬰幼兒聽不懂話,就不常和寶寶說話,這是大錯特錯的。
我有一位學生,她與她先生都是博士,她的孩子現在三年級了,不喜歡上學,學習緩慢,上課不專心,缺乏主動性,時時想去田野上跑。她聽到很多有關注意力缺失的故事,便來找我,希望做神經上的檢查。從遺傳上看,孩子智商應該沒問題,她想要知道大腦是否有病變,孩子是否患了多動癥。
我先聽她描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就知道孩子的病根在哪了。
她結婚不久便懷孕了,舍不得剛開始的事業,孩子出生不久便把孩子托給鄉下的婆婆帶。不料,兩個月不到,婆婆中風了,無法幫忙,便把嬰兒再轉托給同村的嬸婆帶。嬸婆不喜歡說話,也很少跟孩子說話。冬天時,嬸婆把他穿好了衣服,放在門口曬太陽;夏天時,把嬰兒車推到大椿樹下。孩子從小就很乖,吃飽了睡,睡飽了吃,每天看著人來人往,都不吵鬧。這樣一直到孩子要上小學了,才把他帶回臺北。想不到,孩子的狀態既像人們說的多動癥,又像孤獨癥。
我聽后有點感慨,問她怎么忘記了1995年的那個重要的研究:孩子的智力跟他在三歲以前所聽到的語言多寡呈正相關。
這個研究發現,最重要的時期是一歲以前,也就是一般人認為孩子還聽不懂父母在講什么的時候最為關鍵。那些認為孩子反正聽不懂,在他們12個月以前不跟孩子說話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的發展,比一開始父母就跟他們說話的嬰兒差了許多。當這些嬰兒長到3歲時,研究者給他們作《史丹佛·比奈智力測驗》,發現孩子的詞匯與他小時候聽到字數的相關系數為0.6,扣除父母平日掛在嘴邊的“把飯吃完”“快去洗澡”“快去睡覺”這種例行公式的句子,這個相關系數升到0.78。實驗者繼續追蹤這批孩子到他們9歲,這時,他們在嬰兒期所聽到的字數與他們在《Peabody圖片詞匯測驗》的相關系數是0.77。這說明:嬰兒期父母和孩子說話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力,孩子聽到講話字數的差異就是后來智力的差異。
父母在替孩子換尿布、洗澡和喂飯時所說的話,可以促發孩子大腦中神經的連接,使他將來在處理信息、思辨命題上比別人快。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就不跟他說話。其實,那時候說的話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為什么開電視給他看沒有用呢?一樣都是聲音,有什么不同嗎?研究發現效果不同,如果不是眼睛看著孩子,面對面跟他說話,那些聲音是背景噪音,對孩子神經連接沒有什么幫助。
在神經學上,神經元被重復刺激的次數越多,它們之間的連接越緊密,神經信號發射得越快。這種重復的刺激會改變神經回路的連接。如果兩個神經元平日沒有接觸,中間的間隙(突觸)比較大時,信息容易流失。
孩子剛出生時,他大腦神經元的數量其實比他以后需要用到的多了許多。出生后,大腦便開始做修剪的工作,把不需的神經元修剪掉——所謂不需要就是不曾跟別的神經元連接過,單獨一個,發揮不了什么功能的那些神經元。因此,在嬰兒期聽到4800萬字的孩子,他的神經連接當然比只聽到1300萬字的孩子的神經連接密了很多,而且還不只是多了3.7倍而已;因為每一個神經元又可以有1千個以上,甚至1萬個左右的連接,這種連接的密度是很可觀的。
因此科學家認為,小時候聽父母講很多話的孩子,他們在思想上會比較細密,反應會比較快,點子會比較多,在學校的表現也就比較好了。
父母帶孩子時,不可把他當寵物,只管吃喝,有空才跟他玩一下,孩子需要父母經常和他說話玩耍。孩子需要教育,他的神經必須做對的連接;而品格更需要長久、一致性的培養,才會成長得好。照顧孩子的人也不能頻繁更換,因為這樣孩子會沒有安全感。
孩子是我們一生最大的投資,沒有任何錢財名譽抵得上孩子的貼心與孝順。要孩子成材,第一步便是把他帶在自己身邊,陪伴他成長。
下一篇:為什么家長總是用懲罰的方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精選52條男孩子的建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