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今天又遇到一位繪畫心理樂園新報名的孩子的爸爸,教寶寶“還手”:在幼兒園有小朋友打了你,一定要再打回去。其實在生活中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數,還沒等到孩子受欺負,就教會了孩子受虐。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手里本來拿著一個好看的紙飛機,卻被別的孩子換成了不好看的飛機,從而替孩子感到委屈;也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個人在游戲區玩的不亦樂乎,但是突然來了很多其他孩子,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到其他孩子的打擾。這些不想讓孩子受到“傷害”的家長,我很理解他們作為父母想要捍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的做法真的是在保護孩子嗎?
我們教會孩子打人,孩子會把攻擊行為作為一種不被認同時的表達,經常攻擊小朋友,從而造成伙伴關系惡劣,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差的孩子,會把很多不是問題的事情看做問題。家長如果經常替孩子感到委屈,這樣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應該事事占盡優勢,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孩子將會有多少負性情緒的體驗!如果總怕自己的孩子在與人相處時受委屈,這樣的孩子如何培養集體意識,入學后又如何適應集體生活!這些做法不是在保護孩子,而是在傷害孩子。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呢?
一、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孩子
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站在大人的立場上來解釋孩子的行為,用大人的思維和感受方式來揣測孩子的想法。實際上孩子們的互動有他們自己的方式,我們所謂的“好”或者“不好”,對孩子之間的交往本身就是一種限制。我們需要找到孩子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我們所謂的“懦弱”,或許是孩子為了更好的和其他孩子互動的方式;亦或是受到了傷害不能對小朋友表達而產生的應激反應。實際上,家長如果不插手,孩子自己會去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從而擁有人際交往能力。
我們要從多方面來確定孩子的感受,通過詢問孩子的感受“你想和他一起玩對么?你喜歡和他交換飛機嗎?”,再通過孩子和小朋友再次互動的表現,來判斷孩子是否受到了創傷,根據孩子真實的情況來進行引導。
二、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想法
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兒童繪畫樂園,我們都要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我喜歡什么,我不喜歡什么,這種表達不但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標志,而且還決定著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模式。不喜歡表達自己的孩子,在與其他的孩子互動時會更被動,不容易被其他小朋友理解,只能接受他人的想法,情緒會出現抑制。
在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時,我們不能給孩子貼上懦弱的標簽,也不能讓孩子學會暴力的應對方式;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內在需求,根據孩子的內在需求加以引導,才能讓孩子真正學會維系穩定的同伴關系!本文來自李凌云國際教育的博客
下一篇:尹建莉:嚴厲是危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和寶寶說“NO”,你懂技巧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