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wǎng)站!
晚上回家,蒙蒙告訴我:“今天我和洋洋一起看到一個粉色的呼拉圈,我想玩,她也想玩,然后‘剪刀石頭布’,結(jié)果她贏了就她玩了,我有點傷心。”說著眼圈有些發(fā)紅。
“噢,是嗎?”我抱抱蒙蒙,表示安慰,然后說:“不過你們約定了剪刀石頭布的,所以就會有輸贏,贏的當然就可以玩了。這是你接受了的啊。”
“我跟她說她是大姐姐,應該大讓小。她說應該小讓大。你說誰說的有道理呢?到底應該是大讓小還是小讓大?”蒙蒙扁著嘴巴問。
這倒真的是一個挑戰(zhàn)性的問題,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平日里大人們也都會在不同場合說不同的話教育孩子,倒是沒意識到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我一下子也沒了主意。
“和小弟弟小妹妹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讓著他們嗎?”
“會。”蒙蒙答得干脆利索。
“為什么呢?”我想知道蒙蒙的理解。
“因為這樣才禮貌。”原來蒙蒙把這作為一種與人交往中的禮儀。
“那和大哥哥大姐姐們在一起你就不讓了?”
“應該他們讓我,我比他們小。”蒙蒙理直氣壯地說。
“那孔融讓梨是‘大讓小’還是‘小讓大’呢?”我想起那個經(jīng)典的故事。
“小讓大。”蒙蒙實事求是地說。
“那你是不是也該向孔融學習呢?”我猶豫了一下,這句話沒有說出口。因為感覺像種簡單的說教。蒙蒙可能會追問:“為什么呢?”是呀,為什么呢?也是種禮貌?那么到底該“大讓小”還是“小讓大”呢?
其實,仔細想來,這涉及到一個美德與規(guī)則的問題。
謙讓是一種美德,它更多地顯現(xiàn)的是謙讓者的品質(zhì),而并不在于被謙讓者是誰。比如在蒙蒙的問題里,無論對方比自己小還是比自己大,如能謙讓都會顯示出自己的大度——只是一般來講,比自己小、比自己弱的人往往可能需要更多的呵護和幫助,所以,對他們的謙讓便也顯得更加重要。這后面一點,孩子不難理解,就像蒙蒙知道大該讓小,還有乘車時應該給“老弱病殘孕”讓座一樣。但對于“美德”——特別是“小讓大”所體現(xiàn)出來的美德——的概念和含義,卻實在抽象,難以理解當然也就難以接受。
有時我們看到一些孩子“撒潑耍賴”:“我不要是大孩子,你就當我是小毛頭好了”、“我不要當哥哥/姐姐,我就是弟弟/妹妹。”是因為對大人的勸解或是訓斥:“你是哥哥/姐姐,你應該讓著小妹妹/弟弟。”孩子往往并不買賬,即使讓也是迫于無奈、心不甘情不愿,甚至會抹殺他們對成長的渴望和自豪感——不愿長大!
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忽略或是無視了孩子的需求。強制之下發(fā)展出來的只會是屈從、盲從或是面從心不從,說一套做一套,孩子不理解、不認同,就更不會內(nèi)化為自發(fā)的要求——而美德應該是由內(nèi)而外的。
所以,如果是孩子自己的東西,我們無權(quán)替他作主,不經(jīng)他許可就讓渡給別人——雖然那樣會顯得我們比較慷慨,可無意間我們侵犯了孩子的權(quán)利。我們可以讓兩個孩子自己協(xié)商解決(“你自己去和她商量商量”),這其實是成人對于孩子們的一種信任和尊重,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們也可以開導自己的孩子,但要曉之以理(“這次你給她下次她有好東西也會想著你的”、“她難得來,而你一直可以玩的”)、動之以情(“你看這個姐姐/妹妹多喜歡這個玩具呀,就給她玩玩吧”)并授之以法(“要不你們兩個一起/輪流來玩吧”),而決不能簡單說教、空談道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在交往中會逐漸形成規(guī)則意識,不再簡單盲從,也慢慢少了隨心所欲、強詞奪理,學會了克制,也學會了比較公平地解決問題。
“大讓小”還是“小讓大”,沒有絕對的標準。“都有道理,沒有哪個一定是對的。小朋友之間要相互友好,你讓我我讓你,那樣多開心呀。不過,如果你們誰也不肯讓,那就用一個公平的規(guī)則,比如剪刀石頭布,然后就按照輸贏來。”我對蒙蒙說。
下一篇:五常法讓孩子更有信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游戲:在媽媽的肢體上飛翔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