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流行的育兒觀念大都有這樣的理論假定:孩子的成長都是相同的;越早發展語言與理性思維的孩子智力越好;一個成功的案例對別人行,對你也行;情商高的孩子能力也強;學習是孩子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小時候學習發展不錯的孩子,長大后也不錯……
事實上,這些理論的基本前提都站不住腳,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能力的特征與發展速率也是不同的,這符合生命科學的多樣性原則。如果我們承認“上帝”的智慧,那么“上帝”不會愚笨地只造一種人。父母需要秉持這樣的觀念:“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社會使命,培養孩子是協助他成為他自己,以完成他生命的使命。”
社會教育制度與衡量孩子能力的標準具有通約性,無意間給孩子的多樣化發展帶來阻礙,很多優秀的孩子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適應教育環境與方式,學習效果事倍功半。社會需要不同才能的人,我們的教育卻不能提供多樣化的發展,這是一種悖論情景。反思現代社會,有個性,有自由意志,比較逆反的孩子成為社會精英的概率高;老實聽話,適應中國式教育的孩子大多循規蹈矩,順風順水,敢闖敢干的人不多。由于育兒與教育方式的單一性,對兒童能力評估的單一性,許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變得平庸,具有天賦的人備感壓抑。
社會需要多樣化的人才,我們的教育卻只培養一種人,這是一種教育的悖論情景。現在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把孩子變成一種科技人,而非多向培養。我在《家庭成就孩子》一書中強調家庭的補償功能,如果主體教育是培養“吏”的,服從、按規則生活、遵紀守法……那么家庭教育就要補償孩子做“官”的能力:自在、自由決策、自行其是、創新、不守規矩……中國古代的教育,孩子小時候是以私塾為主體,長大后是書院的形式,然后通過科舉選拔人才。私塾式教育充滿老師的個性,方法也是因材施教、不拘一格,這在兒童階段是很重要的。
中國的教育問題不在于教孩子什么知識,而在于教育的結構與方式給孩子太多的指定和標準。現代科技越來越重視人的思維能力與創新力,現存的教育方式嚴重地妨礙了孩子們的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的發展,我們忽視了孩子本身的天賦特征。了解光譜的人都知道,所有色差都是連續存在且難以劃分的,只是人類有限的視覺能力造成了七色彩虹。30多歲的人,能真切地感知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能力也是分類、細化的。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一些能力是社會需要的,具備這些能力的人看起來就美,一些天賦能力被社會忽視,那些孩子看起來就能力不足。
任何科學、哲學、藝術與思想都必然存在一個假設前提,這些假設必須適合人類的知覺結構并形成一種類似宗教般的信仰。從牛頓開始,我們一直堅信重力是垂直向下的,我們的建筑學也一直把筆直與對稱看成是法典。為了這個信仰,我們無視大自然并不存在筆直、直角、直線的東西,無視山川河流都是波動彎曲而非以幾何形式存在著,人類依然頑固地按照幾何原理建造這些非常不自然的房子。現在縱然知道地心引力場不是垂直的,而是曲面變化著波動向下的,但要接受那些看起來不規整、不對稱的建筑,人們的內心還是非常不適應。信仰會讓人們的認知形成一種慣性,正如我們使用的計算機鍵盤,它是打字機時代的產物,當時是為了避免兩個相鄰字母連續敲擊時支臂勾連,才把常用的字母分隔很遠。而現在的計算機鍵盤已不存在勾連問題,但人們還是習慣最初按照打字機的特點設計的鍵盤,任何新設計的鍵盤雖然可以加快打字速度卻沒有市場。
下一篇:早教:過分“挖掘”會教傻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走出孩子特長的種種誤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