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當我懷第一個孩子時,我期望他不卑不亢、內心堅定、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不自以為是;我期望他勇敢、有魄力、不自高自大或玩世不恭;我期望他無論是獨處時還是與他人在一起時都能感到幸福;我期望他擁有成熟的心智。
成熟的心智
成熟的心智是一種能夠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這些問題可能源于他人,可能源于突如其來的考驗、始料不及的痛苦或疾病,也可能源于某人的離世。擁有成熟的心智,就是能夠對日常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各種情緒(如恐懼、憤怒或悲傷)進行恰如其分的掌控。
擁有成熟的心智,我們就敢于面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找到生命的意義,緩和與他人的緊張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困難面前充滿勇氣和智慧;擁有成熟的心智,我們就能夠堅持自己的計劃,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實現自我價值。無論是面對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瑣事,還是處于人生大波動時期,成熟的心智對我們來說都無比重要。
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和情商有十分密切的聯系,但我會將它們分開探討。關于如何培養與他人建立并保持關系、愛他人、團結他人、理解他人以及解決爭端的能力,我將在另一本書中進行探討。在本書中,我將主要探討情商。
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給予孩子體驗自我的機會,讓他感知此時此刻的自我。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在處理事情時考慮孩子的想法,容許他表現出與我們不同的一面,并把他當作有思想的人而不是物體來看待。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用自己極其獨特的方式來回答“我是誰?”
這個問題。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幫助他意識到自我的存在,讓他覺察到“昨天”“今天”與“明天”之間的關聯,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的缺點并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從而在前進的道路上——一條真正屬于他自己的道路上——感知自我、完善自我。
孩子的主要學習對象是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決定了孩子情商的發展狀態。孩子以父母的形象來塑造自我,他的行為方式更多的是在效仿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單純地遵從父母提出的建議。
相對于有意識的行為和說教,父母無意識的行為所傳達的信息能夠達到同樣甚至更好的效果。
要幫助我們的孩子提高情商,就要同時提高我們自己的情商。幫助孩子成長,就是在幫助我們自己成長。我們的孩子就像鏡子一樣反射出真實的我們,讓我們不得不去面對自己的一些缺點并學會如何去愛。只要我們懂得傾聽孩子的感受,他就是我們最好的精神向導。
擁有成熟的心智,我們就會懂得如何去愛,并在人生道路上的各種考驗中更好地塑造自我。
相信自己
我的女兒瑪戈14個月左右時,每晚都要哭好幾次。于是,疲憊不堪的我到一位兒科醫生那里咨詢兒童精神病學的相關專業知識。幾分鐘后,她就做出了讓我備感唐突的診斷:“你女兒晚上哭是因為她吃著母乳入睡?!痹谒磥?,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此。但對于我、我的女兒以及我的丈夫的其他情況,她完全沒有問及。她認為夜間哺乳就是最根本的原因!她的推理無懈可擊:我的女兒吃著母乳入睡,睡著后就會被我放回小床,當她醒來發現找不到媽媽的乳房時,就會大哭。
那位兒科醫生的解決方案非常簡單(不用多解釋,大家就會明白),那就是夜間不再哺乳,因為瑪戈應該“獨自”入睡。毫無疑問她會大哭,那就讓她哭。醫生寬慰我說:“三天,最多四天,她就不會哭了……”對不起!瑪戈,請你原諒我。我多么后悔當初聽從了那位兒科醫生的建議。正是因為聽從了她的建議,我才任由你大哭。第一天晚上,你獨自在你的小房間里哭了整整40分鐘,最后你在爸爸的臂彎里睡著了。
第二天晚上,你每兩個小時就醒一次,每次都大哭一場。哦,天哪,因為聽從了那位兒科醫生的建議,我感到無比愧疚。第三天情況依舊如此。四天后,為了得到夜晚這頓母乳,你仍然不停大哭。而且,不用說,你哭的次數比以前更多了。于是,我把專家的建議拋到腦后,選擇聽從你的呼喚。我要給你你想要的,滿足你的需求,撫摸你,哺喂你,陪你入睡——我在大床旁邊加了一張小床,讓你吃著母乳甜蜜地進入夢鄉。無比滿足的你,睡得比以前好多了。
后來,我通過閱讀大量書籍和尋求一位兒童精神病學專家的幫助終于弄明白:瑪戈沒有任何睡眠問題。睡覺的時候,她會突然翻動身體,但這時她根本沒有醒,只是在嘗試著尋找那個能讓她感到安全的地方,那個屬于她的位置,還有我的體味和乳房。當她感覺不到我在身邊時,才會真正醒來并且哭泣。那位兒科醫生的推斷沒有錯,我的女兒是在找乳房,錯的是她的解決方法。我要做的不過是把女兒放在一張靠近我的小床上,在她身邊陪伴著她!
其實,很多父母都會讓嬰兒和自己一起睡,但他們不敢聲張此事,甚至會產生一種罪惡感。他們的腦海里深深地烙印著這樣一個觀點:這樣做不好。他們擔心這樣做會影響孩子的性別取向,會這樣或那樣地影響他的正常成長。
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孩子應該獨自入睡”這種說法并不存在。嬰兒在哺乳期大都和自己的媽媽睡在一起,直到兩歲甚至三歲。有些專家聲稱,床是夫妻親密的場所。有點兒創意好不好?不是只有在床上才能做愛!
毫無疑問,和孩子睡在一張床上并不會導致父母疏遠——一個睡在床上的嬰兒可沒有這樣的能力!如果父母因為孩子的存在而變得疏遠,責任肯定不在孩子。如果一位母親以孩子睡在一旁為由拒絕做愛,那絕對是在找借口;就算孩子不在身旁,她也能找到其他理由。
以身旁的孩子為理由來冷落自己的伴侶,或者借孩子來解決夫妻間的情感問題,都是不理智的行為。這對孩子和伴侶都沒有好處。
一個嬰兒躺在父母的床上的確會占一些空間。為了讓父母和孩子都睡得舒服,可以在父母的大床旁加一張小床,這樣問題就解決了。
強迫一個嬰兒在沒有父母的呼吸聲、沒有媽媽的味道的地方睡覺,其實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為由,對孩子施加的一種冷暴力。父母過早地讓孩子一個人睡,并不能使他獨立,反而會讓他產生被遺棄的恐懼感和對親人的依賴感。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難道我們不該捫心自問,在當今社會,擔心自己被遺棄而產生恐懼感的人還不夠多嗎?
有時候,兒科專家并不比媽媽更了解孩子的情況。專家學的是理論,但孩子不是一個抽象的物體,不能被理論化,因為他是真實存在的。如果理論真的能幫助父母,那也是因為父母能用它更好地理解孩子,而不是讓孩子閉嘴或服從。
如果某位醫生、心理學家、資深專家或者你的婆婆因為孩子的事情責備你,你不必為此感到愧疚,而只需聽取那些能夠幫助你理解孩子的建議。
如果說我要強調什么,那就是——母親們都很脆弱,尤其是在面對她們的第一個孩子時。不過,隨后出生的孩子也不會讓她們覺得輕松,因為任何孩子都不是另一個孩子的復制品。大多數母親都盡可能地對孩子好,因為她們認為既然是自己把這個小生命帶到世界上,就對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新生兒帶來的一個又一個問題,她們很容易手忙腳亂。她們面對的是一份新責任、一項新事業,但她們之前接受的教育并沒有為她們提供任何與之相關的有用信息。所以,她們輕而易舉地成為各種愛教訓他人的人眼中的“獵物”。教育是個非常敏感的話題,人們總是喜歡憑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別人,所以有關教育問題的各種論戰隨時都會爆發并愈演愈烈,不同家庭也會因為教育觀念不同而各執己見、爭論不休甚至拉幫結派。
重要的一點在于,我們不僅要考慮到母親比較脆弱的特性,也要考慮到有關教育問題的辯論數不勝數。所以,我們要在孩子出生前就把母親們引領到對她們有積極影響的人身邊,讓她們與愿意傾聽、樂于助人的人相處,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給她們提供更實際的幫助,而這樣做比圍繞一些對抽象的理論高談闊論的人要有用得多。
當一個人因為屈服于其他人的某個觀點而做某件事時,他就很可能犯錯誤。試著學學加拿大人捫心自問的方式吧——我這樣做可行還是不可行?如果可行,那就做;如果不可行,那就別做!
相信自己,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并且相信自己的孩子,嘗試著從他的喊叫聲中聽出他真正想說什么,從他的行為、態度甚至他制造的麻煩中判斷出他真正想要什么。孩子不知道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的一切,但會通過以上方式表達出來。不用緊張,這也是一種語言,一種說給你——孩子的母親或父親——聽的語言。你應該學會如何與孩子交流。
的確,孩子的語言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如果孩子的哭泣和其他情緒的背后隱藏著某種真切的悲傷,那么理解起來就更困難了。這種悲傷可能源自孩子自身的經歷,也可能源自長輩們表露的情感。事實上,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往往可以反射出父母(或祖輩)無意識的思想行為。要想更好地理解他,就很有必要求助于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的任務就是讓你的內在力量運轉起來,為你指出前行的道路,找到問題的根源,幫助你把自己的經歷清清楚楚地表述出來,解開你與親人的情感癥結,這對你自己或孩子無意識的思想行為都有積極的影響。他會傾聽你的一切,為你照亮前行的道路,可最終找到問題答案的人還是你自己。
尋求調解者而非提議者的幫助吧。不要理會那些貿然提出的建議和晦澀難懂的理論,因為別人確信無疑的東西,對你卻不一定有幫助。你只有通過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通過自己的摸索和實踐,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每段親子關系都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創新!
下一篇:“涂鴉”讓人歡喜讓人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巧調教,早教不“燒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