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社會進步,孩子的交往能力日益重要。
爸爸媽媽們,自己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呢:
1. 在一些公共場合,讓孩子給相熟的熟人問好,孩子卻躲在媽媽的身后,以怯怯的眼神看著對方,而媽媽和熟人只能尷尬的說:“這孩子太老實。”
2. 孩子想和小伙伴一起玩,但是因為不認識,不好意思上前主動結識;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占絕大部分,他們成為“四二一”工程的重點(即四位老人、二個大人、一個小孩)。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確實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我們不難看到,這些寶貝們因為長輩關愛的太多,交往能力反而逐漸在減弱,這是家長朋友最關心的問題。而交往能力確實是現代社會必備技能,所以,爸爸媽媽們,今天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創造機會讓孩子學會交往。幫助孩子大膽走出去,多交朋友,更好的融入社會。
要創造機會讓孩子走出去,學會交往,那么作為爸爸媽媽們首先了解自己寶貝的交往特點。我們都說孩子幼年期,是教育關鍵期,事半功倍。但是我們教給孩子方法,可不能盲目的教。教之前得要知道他們的一些年齡特點。
一、 孩子的交往特點
我們先來看看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他們在交往方面到底有哪些特點?
(一) 孩子的年齡特點。
孩子交朋友是跟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的:
在小班階段3歲,孩子的交往對象是很隨意的,沒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這時候家長可以試試提供一切機會,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伙伴。比如組織一起郊游、一起逛商場、小區里多玩耍、同班聚會等等。
到了中班階段4歲,孩子的朋友開始增多,開始變得固定起來,所以4歲開始時是同伴間交往的關鍵期。
到了大班年齡階段6歲,孩子選擇玩伴已經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可以稱為“交往穩定期”,這時孩子的伙伴圈相對固定下來,穩定性基本建立。
(二) 男孩和女孩交往特點各不相同。
從交往的性別看,小班孩子選擇同伴交往對象的性別差異不明顯,但從中班開始,孩子逐漸傾向于同性交往,尤以大班男孩的同性交往表現最為顯著。
(三) 交往對象的中心人物。
爸爸媽媽們有沒有發現,孩子的朋友圈里總有一個領頭羊,大家總是爭著跟他玩,交往的時候,大多也都是聽他的。我們稱這些孩子為“中心人物”。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中心人物,但還是要考慮到孩子本身的性格脾氣,要根據孩子原有的性格設計方法,不要拔苗助長,反而不利孩子正常的交往。
二、 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兒童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同伴群體中發生的,同伴及其同伴關系的影響最為突出。由于年齡、智力、身心發展水平相近,孩子與同伴有相同或相近的興趣,在交往時更容易產生共鳴,表現出更平等的關系。所以孩子同伴間的交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獨立自主。同伴交往可以鍛煉孩子自主、獨立的能力,與同伴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都是家長所不能替代的。
2. 實踐體會。家長教給孩子的交往經驗和行為指導,孩子要通過與同伴的交往來實踐、體會和調整,并最終掌握它。
3. 融于生活。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習得的交往技能,獲得的社交地位等等都為其成年后的人際交往能力奠定了基礎。
4. 促進情感發展。與同伴的交往直接影響孩子情緒、情感和個性的發展。樂于并善于和同伴交往的孩子,其情緒、情感與個性發展通常較好,反之則容易出現問題與障礙。
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正確認識孩子交往的重要性,為孩子提供一切機會,與同伴接觸,用良好的方法引導他們交到自己的好伙伴。
三、創造機會讓孩子學會交往
向家長介紹幾種方法:
(一)創造交往的環境
交往的環境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寬松自由的氛圍能為他們自然的交往提供心理保障。家長們不妨試試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游戲內容。
先來說說一個寬松的氛圍,我們如何為孩子們創設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比如說:
1. 尊重孩子的交往興趣,讓孩子明白與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權利,處理同伴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也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2. 爸爸媽媽們應該多傾聽孩子的理由,允許孩子自己選擇朋友。
3. 多花一定時間給孩子,先陪伴孩子走出交往第一步,多提供場合讓孩子接觸同伴。
4. 孩子一開始害羞,家長可以先幫孩子組織一些簡單的合作游戲。
哪些周圍環境能幫助幼兒提高交往能力呢?
1. 朋友聚會時,爸爸媽媽們有時候不妨帶上自己的孩子,相約朋友的孩子一同前往。
2. 鄰里交往時,也可以創設環境。
3. 外出游玩時,可玩的地方、能交往的環境還是很多的。
(二)提供交往的機會
創造機會讓孩子學習交往,并不要像老師上課,坐下來,和孩子談大道理,爸爸媽媽們可以試試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些細節來創造機會。
1. 比如,邀請孩子的朋友到自己家做客,小客人來了,鼓勵、允許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伙伴。
2. 給孩子空間,多帶孩子出去玩,不要老是跟在孩子后面生怕他被欺負,允許孩子們單獨在一起說“悄悄話”、進行“秘密”的小活動。
3. 平時多鼓勵孩子和小伙伴組成小組共同學習、共同游戲。
4. 節假日媽媽們可以主動聯絡,相約一起出來玩,主動為孩子們創設在一起的機會,鼓勵孩子和小伙伴們一起游玩、一起活動。
又比如,帶孩子到不同的地方去,與不同社會角色對話,讓孩子在與他們互動中增強交往能力。
1. 帶孩子到博物館,與博物館的解說員可以互動,大膽向他們提問,同他們互動。“叔叔,這個銅壺,是用來干什么的?”
2. 帶孩子去飯店吃飯時,讓孩子自己向服務員提要求,點什么菜,需要加水,需要毛巾,菜要換,需要加椅子等等。“姐姐,我們少一副碗筷,能為我們加上嗎?”
3. 帶孩子去書店,讓孩子自己跟書店里也來買書的小朋友交流,跟營業員交流,自己要買的書在哪里。“阿姨,我要買《喜羊羊和灰太狼》,放在哪個架子上呀?”
4. 帶孩子去游樂園,讓孩子自己去買門票,自己跟導游交流,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哥哥,摩天輪我可以坐嗎,在哪里買票呢?”
以上等等活動地點都是舉一反三的,只要家長是個有心人,任何地方都能創造機會讓孩子學會交往。
(三)培養交往的能力
為孩子創設了環境、交往的機會,還要教他們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
1. 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培養孩子的每一優秀品質,就等于在幫助孩子積累向同伴展示的“財富”。平時準備一些小兒歌、英語兒歌、兒童歌曲、唐詩、故事等等。在家里家長幫助孩子練熟。這樣孩子就有了準備,有了自信,在同伴面前就有底氣愿意展示自己。
2. 教孩子學會謙虛并尊重別人,可以幫助孩子把向同伴的展示達到最佳效果。
孩子愿意展示自己之后,還要教孩子學會主動交朋友,這也是促進孩子交往能力的必備環節。
孩子不愿意主動交朋友,這跟孩子的性格有關,內向的孩子一般不愿主動結交朋友。
1. 爸爸媽媽們一開始不要太強硬,可以慢慢來,循序漸進。先陪伴他們走出第一步,先扶他們一把,讓他們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逐漸他們自己走出去。
2. 可以問問,你最喜歡誰?為什么?她的好朋友是誰呢?
3. 可以給她一個玩具,讓他作為與朋友的交換,開始交往的第一步。
4. 可以找一個大哥哥,讓大哥哥先來主動找自己的孩子交朋友,讓孩子先去除羞怯的情緒。
(四)正確處理交往中的關系
在與朋友交往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挫折,孩子可能會因為這些困難而退縮。所以家長朋友們要教孩子一些正確處理的方法。
首先,寬容待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只有大度的人才能交的到真朋友。寬容是不計較而不是示弱,是理解而不是遷就。
孩子因為被人欺負了而不高興,爸爸媽媽們會怎么開導她呢?
1. 教孩子面對非惡意的冒犯,不計較后果,學會寬容地笑一笑,化干戈為玉帛,從而贏得一位朋友、失去一位敵人。
2. 傾聽別人的辯解,是寬容的開始;站在對方立場上想一想,是寬容的根本;理解、善良是寬容的核心。
3. 寬容的孩子交往能力才更強,朋友才會更多。
其次,孩子時期的交往,較多地帶有“自我中心”傾向,家長要幫助孩子,從自我中解脫出來,懂得謙讓,體驗給予的快樂,體驗關心與被關心的快樂。
1. 團結友愛的兒歌、故事,是對孩子進行友愛教育的好材料。告訴孩子,朋友都是互相幫助的,有困難,要一起解決。
2. 當然,家長本身的言行,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另外,孩子在交往中總要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爸爸媽媽們不要緊張,也不要如同法官似的審問、裁決,要提醒爸爸媽媽的是不可偏袒,更不可在家長間引起矛盾。
1. 朋友吵架了,可以跟孩子說,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讓他們互相找找原因。
2. 找到原因,先看看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的,先檢討自己孩子的問題。
3. 再幫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一下,比如說,可以跟她講,如果你是他會怎么做,讓孩子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總之,同伴關系是孩子最廣泛、最正常的社會關系,家長應給予正確引導,使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發展,成為一個樂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家長對待孩子之間的交往,要放心、放手、幫助、引導,而不應限制、干擾。
下一篇:寶寶不專注 媽媽別心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爸爸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