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步驟一 父母健康的教養方式與示范作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環境,親子關系是孩子建立的第一個人際關系。孩子對待自己的情緒和環境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內部的氛圍對孩子情商的發展起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比如我們上面講到影響情商的要素中的敏感程度。人對痛苦的敏感程度不同,跟早期的童年生活環境和父母的教養態度有直接關系。早年困苦的孩子相對于家境富裕的孩子更容易忍受物質的困乏和身體的勞累,農村的孩子往往比城市的孩子更努力。
但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和教育要求對孩子也起到極大程度的左右,許多貧困家庭的父母有明顯的補償心理,總是企圖委屈自己而盡可能多地滿足孩子,讓孩子能夠獲得與同齡人同樣的物質享受。這些父母們克己為人、委曲求全,但是他們這種努力卻往往讓孩子產生錯覺,孩子容易習以為常,認為這是應該的,絲毫看不到父母的辛酸,相反會抱怨父母不能給他們更好的條件。
這種孩子習慣于索取而不是創造的心理連同他們的虛榮心、攀比心理,一同成為這個孩子未來生活的負擔和障礙。一個既不愿意艱苦奮斗又十分虛榮的人,他的生活不脫軌就算不錯了。我們偶爾能看到身邊有不少為孩子能買一雙名牌鞋而省吃儉用的父母,他們往往只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多么不懂事,卻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孩子將來生活的隱患。
相反,并非所有的富家子弟都是嬌弱不堪,那些明智的父母知道如何消解孩子的優越感,并且鼓勵孩子去經受鍛煉。這些孩子往往很有前途,一方面因為家境的優越會給他們更高的自尊水平,從而形成他們較高的自我期許;另一方面他們又能崇尚個人奮斗而非坐享其成,所以他們往往能成為社會的精英,像洛克菲勒家族、李嘉誠家族、董建華家族都是這種情況。
孩子對痛苦的反應與早年父母安慰孩子的方式直接相關。因為孩子最初沒有是非觀,他是通過別人安慰他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比如一個兩歲的孩子跌倒了,頭撞在床上,號啕大哭。這個時候母親走過去,母親的不同態度將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母親甲:慌慌張張地跑過去,內心的焦慮溢于言表,然后問孩子:沒事吧,該死的床,絆倒了寶寶,打他打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拍打床。
母親乙:稍微停頓一下,然后平靜地走過去,對孩子說:讓我看看。一看孩子頭上起了一個包。內心很心疼但是對孩子說:沒事的,過一會就好了,以后走路要小心喲。
母親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她的慌張和臉上的痛苦會讓孩子感覺真的不得了,她本想通過對床的責怪來安慰孩子,可是這樣的做法影響了孩子責任心的建立。因為她讓孩子感覺責任不在自己身上,而是那個該死的床擺得不是地方。母親甲的做法會讓孩子夸大痛苦,而且推卸責任。
相反,母親乙的做法既能讓孩子感到了母親的關心,又讓孩子從中吸取了教訓。更重要的是,她讓孩子感到摔一跤、撞一次頭沒什么大不了,當孩子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時,他不會認為自己的痛苦讓人忍受不了。從而降低了孩子對痛苦的敏感程度。
另外,父母自身的情緒化行為對孩子的情商發展十分不利。很多父母高興起來就會對孩子百依百順,自己心煩的時候就對孩子嚴加苛責,忽冷忽熱,忽東忽西,結果讓孩子無所適從,最終必然導致孩子的逆反。在這種無規則的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十有八九情商很低。
步驟二 教孩子認識情緒
如果沒有感情和情緒,生活便沒有快樂,人生就只是一套生理程序。情緒讓我們飽嘗了生活的快樂的同時,也讓我們體驗到人生的煩惱。更重要的是情緒經常試圖代替理智來作出選擇,而且常常得逞。情緒也是人類共同的弱點。
那么,情緒是什么東西呢?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某種行為或者對某種結果的心理感受,情緒是附加值。情緒是我們臉上的笑容,而不是手中的獎杯,是我們眼里的淚水,而不是那件糟糕的事情。情緒本身沒有什么實質意義,但是卻經常干擾我們的理智,
比如高興的時候我們對人比較友好和寬容,憤怒的時候我們對人比較苛刻和敵對,即便是對同樣的人,我們也常常因為情緒的不同而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從能力發揮上,情緒同樣對人的行為有極大的影響。積極的情緒能讓我們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多時候是消極的情緒讓糟糕變得更加糟糕。情商高的人就是善于保持積極情緒、排除消極情緒的人。
經驗告訴我們,應該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千萬不要讓情緒來處理問題。這應該成為我們的原則。不要在意自己喜歡什么,而應該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要在乎外界的評價是什么,而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目標是什么,以及它對自己的意義是什么;不要在意自己的心情如何,而必須把握自己應該如何。
“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曾經說:奮斗的人應該麻木自己的感情,多愁善感的人的命運是悲慘的。雖然有些極端,但是也有它的道理在里面。
為了事物本身的價值和意義,理性、客觀地選擇自己的言行,而非被自己的主觀感受、個人喜好、外界的評價和刺激左右而做情緒化的處理。尤其是對于那些重要的事情。
提高情商就是把那些率性而為的自然、自發反應變為自覺、理性反應,雖然有時候,情緒并不容易被察覺,但是懂得這個道理,提高情商也就指日可待了。
上一頁12下一頁
下一篇:和寶寶一起做益智的親子游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行為的目的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