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關系中“孩子”與“大人”角色要平衡
進行情緒管理訓練的家長或老師,倘若內心沒有“孩子”的一面,就很難讀懂他人的情緒。記得幾年前,有一位叫金賢美(化名)的媽媽(37 歲)來接受咨詢。她有個5 歲的女兒,由于女兒任性不聽話,這位媽媽動不動就打孩子。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子開始出現了口吃的癥狀,甚至突然出現了遺尿現象。經過對這對母女的仔細觀察,我發現賢美媽媽對孩子管教得過于嚴格,諸多方面都約束著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感到相當萎靡。孩子不能控制小便和口吃的現象,都是因為極度緊張和不安導致的壓力所帶來的后果。如果孩子不緊張,說話時非常流利,并不存在問題。由此可見,這種口吃只是某種特定情景時出現的短暫口吃。
我問這位媽媽,看到孩子玩鬧、嬉笑或生氣時,媽媽會有什么感覺呢?
她說這樣會顯得很幼稚,無法接受,于是她會大聲訓斥孩子,制止孩子繼續下去。”
我又問她,記憶中她的父母是什么樣子的。
她回憶道,5 歲時,種棉花的爸爸由于心臟麻痹突然病逝,只剩下媽媽一個人拉扯著孩子們。由于生活窘迫,媽媽不得不把3 歲和1歲的弟弟推給當時只有5 歲的大姐賢美照看,自己忙著做化妝品推銷員,成天在外奔波忙碌。從那時開始,賢美就擔負起了媽媽的角色,給弟弟們弄吃的、換尿布,儼然是個小家長的樣子。直到現在,兩個弟弟依然在經濟上依賴著自己,這些都讓賢美感到累得喘不過氣來。
在賢美的記憶中,兒時從來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在外面盡情玩耍過,在學校里也是個聽話乖巧的好學生。這樣的她,對于女兒的幼稚表現頗為費解,經常抱怨:“女兒都5 歲了怎么還表現得像個孩子似的不懂事?”
對于個體來說,健康的“孩子”與“大人”角色之間需要一種平衡,而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同樣需要一種平衡。如果媽媽過大地夸大“大人”的角色,為了保持一種平衡,女兒內心的“孩子”就不得不按照相應的比例變大。也就是說,媽媽越強調“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當心、別吵、別鬧、別哭……”時,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孩子”氣,不會像媽媽期望的那樣,變得像個大人般懂事,而是變得更加任性、不聽話、耍賴、哭鬧,甚至退步到不能控制小便的程度。
再看看金賢美的丈夫。賢美抱怨道,丈夫自私,缺乏責任感,經常喝酒到半夜才回家。周末時,他整天坐在電腦和電視前,沒個“大人”樣。她失望地說,不知道為什么,她身邊凈是一些不爭氣、不像話的人,讓她很困惑。
站在金賢美的角度看,她認為這都是他人自身的問題,但其實問題的根源在于金賢美自己由于金賢美充當的“大人”角色過于放大,所以相對而言,周圍的人只能以“大孩子”的角色來保持平衡。我建議金賢美不妨放下“大人”的包袱,嘗試著陪孩子一起玩,一些自己難以處理的事情盡可能請丈夫幫忙。對于兩個弟弟,不妨坦誠相告,讓他們知道如今姐姐維持自己的家庭已經夠不容易了,能不能伸手幫助一把。結果令她意外。當她對女兒不再沒完沒了、不滿地嘮叨,而是真誠地陪她一起玩耍,試著理解女兒時,孩子也開始主動理解媽媽、安慰媽媽,甚至主動幫媽媽做些簡單的事情。
更讓她感到吃驚的是丈夫的變化。過去丈夫可以說把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推給妻子,只顧自己,自私無比。如今不僅能陪孩子玩,做個好爸爸,還能分擔一些家務,做個好丈夫。金賢美對孩子進行的是情緒管理訓練,對老公則采用了3 步驟對話法。金賢美掩飾不住高興地說,自從學習了情緒管理訓練,她尋找到自己內心里那個健康的“孩子”。自己不再是只顧著家人而犧牲自己的妻子、媽媽、姐姐、女兒或鄰居,她學會了適時向他人請求援助,讓生活充滿了笑容與悠閑,使人生變得更豐富多彩。
我為金賢美留的作業是刪掉“必須”,換成“希望”。不要說“要遲到了,必須趕緊送孩子去幼兒園”,而要說“我希望孩子能按時上學”。這樣一來,不僅話語變得柔和了許多,孩子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己要做的事情而變得懂事,像個“大人”了。過去通常要用軍隊似的命令口氣,說:“快起來!幼兒園的接送車馬上就到了,趕緊刷牙!快點!馬上!”現在只要說:“媽媽希望你能吃好早飯再上學,如果餓著肚子去上幼兒園,媽媽會擔心的。”孩子就會很樂意地起床,準備上學。
下一篇:《小狗錢錢2》精彩書摘教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情感堅韌起來教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