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要生育還是要生存”、“房奴+孩奴一生為奴”……類似的苦澀調侃近來引起了家長們的空前共鳴,也催生了一個新名詞———孩奴。所謂“孩奴”是指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為子女忙碌,失去了自我價值的生活狀態。
在論壇上,不少家長,尤其是80后家長,曬孩子一年消費的帖子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孩子上初中,一門課的補習費在上千元,幾門課加起來要四五千元!”“今年寶寶就入托了,又要多支出1000元!”……這些帖子都表達了一個意思:養孩子難!
如果我們承認流行詞匯是風向標,那么,目前被許多人掛在嘴邊的“孩奴”,代表著一種令人憂慮的傾向。
您認為產生“孩奴”的深層根源是什么?是源于生育、撫養、教育、就業等現實壓力,還是父母沒有把自己的心態擺正?比如,以孩子為中心,放棄自己,把自己的生命擱置在孩子身上。本期話題就此展開討論。
不要以愛的名義迷失自己
浙師大附中 程丹虹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常聽到男人對女人婚前婚后進行比較,婚后的女性,特別是當了媽媽后的女性,形象分往往會大打折扣。女人們也是牢騷滿腹,她們認為自己為了家庭犧牲了女孩時的許多夢想,卻沒有換來理解與尊重,于是這一類婚姻心理咨詢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主題,那就是男人的不忠誠,女人的歇斯底里。
傷害往往來自最親近的人,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我們嘗試著剖析一下其中的成因。
未嫁的女子,是驕傲的,她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男朋友心目中的女神。她們千嬌百媚,一顰一笑都有人為之心動,每個女孩子都是徐志摩詩中的一枝丁香。
女人有了孩子,生活重心強烈傾斜,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常??梢钥吹竭@樣的場景:孩子在前面跑,母親左肩是孩子的書包,右肩是自己的挎包,手上拿著的是孩子的水杯,嘴里喊著“慢點!慢點!”一路小跑緊跟在后面。這個時候,母親可能還來不及梳洗自己,來不及換上稱心的服裝,甚至可能還來不及吃上早飯。很多女性朋友在上班的時候還是一心惦記著孩子,惦記著孩子在學校是不是頑皮了,是不是受欺負了,學習是不是跟得上。下班時間一到,她們就拔腿往家里奔,她要去做飯,要去輔導孩子的作業!
孩子好不容易長大一點,上了初中或者高中,在生活上已經不太需要母親的照料時,母親又自覺自愿地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責任,學校里有幾個任課老師?任課老師有什么愛好?孩子是不是適應老師的教學風格?有時候學校往往因為家長的干預不得不更換任課教師。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夠好,母親更為之焦慮,焦慮之下,不免對孩子有一些過當的行為。比如說,擔心孩子早戀啊,偷窺孩子日記啊。最難避免的,就是不停地對孩子的未來做一些不良揣測,給孩子施加壓力,嘮叨復嘮叨,一場母子之間甚至家庭之間因為愛而產生的口水大戰就難以避免了。
從愛的名義出發,走向黯淡的歸途,從驕傲的天使淪為可悲的“孩奴”,這不應該是聰慧女人所應該得到的結局。
母親愛孩子,要給孩子更多的尊重與自由,即使這件事情是錯的,你可以給予一些提醒。即使孩子跌倒了,也能夠讓他在體驗中學習,否則他將一直幼稚下去。更何況,事情往往只是你的一種判斷,或許他并沒有走錯路。在我從教的10多年中,很明顯地感受到來自外地的學生更加自立,更有能力,也更樂觀,他們一個學期中最多只能回家兩三次,而本地學生的心理年齡往往會顯得更加小一些,需要更多的扶持。
給孩子尊重與自由的同時,也給了自己尊重與自由,“獨立”,永遠是女人最需要的養料,有一點點書卷氣,有一點點成就感,有一點點女人味,這樣的女人一定能給孩子以驕傲的。
第三只眼睛看“孩奴”現象
市區 三人車
80后年輕人生活得不輕松:壓在他們身上的幾座大山讓他們透不過氣來,“房奴”、“孩奴”、“卡奴”等,哪一樣都不能讓他們活得瀟灑。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真替他們捏一把汗。
但細細一想,50后、60后、70后,有哪一代是輕松瀟灑走過來的?憑什么80后就不能過“月光族”的生活,不能當“奴”呢?難道說,80后為房子、車子、孩子奮斗,就是失去自身價值的生活狀態?
在網上大曬賬單,這是一種逃避現實,逃避責任的表現。我們的父輩還不是一輩子為了房子和孩子忙碌,到老了只能住幾十平方米的房子,但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只盼望著將未完成的事業交給下一代去實現。
我認為,80后太幸運了,你們的父母已經為你付出了很多,生了小孩他們甘愿為你當“保姆”;你們買房子,他們肯定會為你買一部分單,你還想怎么樣?憑什么你必須在30歲之前就要擁有房子、車子和孩子?30歲以后不行嗎?
我們的社會正步入老齡化,很多目標完全可以往后順延:30歲以后再考慮生小孩,難道不行嗎?“孩奴”這詞讓80后敬而遠之:不敢上醫院、不敢奢侈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以至于不少還沒邁入“孩奴”隊伍的年輕人提“孩”色變,年近三十也不敢要個一男半女。這究竟是什么原因,你問過自己了嗎?是你們的壓力太大,還是自身的追求太過離譜……
《蝸居》中,郭海萍對養孩子發表了這樣的言論:“吃的奶粉要進口的,尿不濕要名牌的。進出都要錢,整個兒一雙向收費?!币徽Z道出了80后養孩子的窘境,但這些真的是剛性需求、硬性指標嗎?俗話說,窮有窮養,富有富養。沒有能耐的,非得擠破北大、清華的大門嗎?打腫臉龐充胖子,算什么好漢?!
生活就是這樣,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我是一個70后“孩奴”(對這樣的稱謂我只是一笑而過),我甘愿當這樣的“孩奴”。當我的女兒第一次叫我“爸爸”、邁出第一步、長出第一顆牙齒時,我所有的不快和煩惱都拋在腦后,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父親。為了讓女兒過得更快樂、更美好,我會加倍努力,再苦再累也是我的幸福。
80后能向社會乞討什么?你給你的孩子穿金戴銀又能怎樣?你把孩子培養成“花錢機器”,是你的幸福還是孩子的幸福?其實,你只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快樂的童年,孩子會一輩子感激你,這也是用金錢買不到的幸福。
“孩奴”現象不僅僅與經濟有關
市區 人人
家長有足夠的財富,自然無須擔憂養育孩子的費用問題,當然也就不會成為“孩奴”。
但要指出的是,“孩奴”問題也絕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比起以前,我們現在的經濟條件好多了,為什么養育一個小孩都覺得累?這與當前社會競爭激烈、生活成本高,特別是育兒成本高不無關系。
改革開放前,大家都窮,因為吃大鍋飯,沒感到有很大的壓力?,F在,經濟條件好了,但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升學、就業、工作,處處充滿競爭。
以前,雖然窮,但讀書、就醫等很省錢。尤其是讀書,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幾乎不用花錢。一旦考上了大學,不但不用交一分錢的學費,每月還有一二十元助學金,畢業后,工作包分配。更重要的是,當時不存在擇?,F象,也沒有各種課外的培訓班,也就不用花冤枉錢?,F在的經濟條件好了,但面對高昂的房價和孩子的培養費,人們深感生活不易。
不過,如今父母之所以成了“孩奴”,也與自身的心理因素有關。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們作繭自縛造成的。他們從“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點出發,不顧自身經濟條件,什么都要追求最好的———幼兒園要當地最好的;如果小學、初中的學區不夠好,那就花高價擇校;上了好學校后,還要參加學費不菲的培訓班……小孩的吃、穿、住等也要最好的。由于不切實際,支出嚴重脫離自身的經濟條件,家長們只好拼命賺錢,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失去了自我價值。
窮時沒有“孩奴”,經濟條件好了反而出現“孩奴”,原因也與小孩子太少、養得太金貴有關。
以前,家里有好幾個小孩,家長對小孩子實行“粗放管理”?,F在只生一個孩子,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圍著一個小孩轉,小孩自然成了小皇帝。一大家子全力以赴,生怕自家小孩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落后。于是,從出生到上幼兒園,到讀書,什么都要往當地最高標準靠。大家互相攀比,除了少部分富裕家庭外,大多數家庭都覺得心力交瘁。于是,“孩奴”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網友評論:
甘當“孩奴”
喜羊羊:我就是一個“孩奴”,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我就愿永遠守護他。
jinhuachengb: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活著,怎么活著。也許“孩奴”,也是一種人生價值觀。他(她)就是為了孩子而存在的。持這種心態者,女人為多,一方面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經過刻骨銘心的痛,感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如果沒有孩子,你問她為什么活著,她會很茫然。
樹靜風不止:沒有孩子,沒有希望,也少了快樂。我感覺為孩子忙碌,很充實;看著他健康成長,很幸福。
飛渡長夜:“孩奴”我樂意當,只要自己覺得有意義就好。人的一生做自己樂意做的事挺好的。
南西子:既然為人父母,當然也會心甘情愿地當“孩奴”,這是天性使然。
老而不僵:一直喊著要做丁克家庭的我,因為遇到了一個愛我的男人,為了回報他的恩情或者愛情,我就生了個孩子。孩子出世時,我還沒學會做媽媽:不愿意換尿布,討厭他的哭聲,甚至到了虐待的地步。
當孩子一天天開始回報我快樂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孩子是我快樂的源泉,是上天送我的最佳禮物,我怎么可以不愛他呢?我是那么快樂地做著“孩奴”?。∥也恢滥苣贸鍪裁磥硇刮覍⒆拥膼?。
我后悔沒為他多積攢點房子,多積攢點票子。自從有了孩子,我的人生態度大逆轉,玩世不恭的生活方式基本收斂,我開始計較每一分錢的去向。
因為父母就一個小孩
東金人:沒辦法, 就一個小孩, 不想當也得當。
不娶則已:主要是因為獨生子女,家長的所有心思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抱著“必勝”的信念。不像從前,孩子多了,沒那么多精力管,也就無所謂。
盒子66:我覺得:出現“孩奴”現象,一是因為孩子只有一個,他一個人就代表一代人!重任在肩,家長不想讓自家孩子處于競爭劣勢;二是做家長的價值觀不明確。
“孩奴”現象是殘酷的現實
wsyzf:所謂“孩奴”只是有人按照目前一些人近乎變態的高消費而進行的社會普遍化的臆想或夸張。我猜測有人弄出“孩奴”這個概念,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揭示自己這一代人所面臨的巨大生存壓力,提醒人們關注今天的中國人,尤其是80后,所面臨的殘酷現實。
應該承認,80后面臨空前的生存壓力,從就業到工作,從戀愛到婚后育兒……都面臨不小的壓力,因此還產生了“卡奴”、“房奴”和“蟻族”。但我們也應看到,80后本身就帶有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特殊印記。他們成長在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改革開放年代,父母看重。不少孩子缺少磨煉,對成家立業擔驚受怕,對生兒育女就更沒底,缺乏信心,喜歡以自我為中心,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產生對責任的擔憂感。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自私自利思想呢?
下一篇:什么是真愛:專家解析3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幼兒安全:居家安全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