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區慕潔
一、游戲與玩具
從幼小動物到人類都會用游戲來尋求快樂。
嬰幼兒喜歡大人逗他笑,喜歡玩藏貓兒游戲,嬰幼兒獲得的每一種能力都受惠于多種多樣的游戲,可以說幼兒是從游戲中成長的。
17世紀(捷)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游戲是發展多種才能的智力活動,是擴大和豐富兒童觀念范圍的有效手段?!?蘇)馬卡連柯認為:游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具有與成人活動、工作和服務同樣重要的作用。
我國六歲的心算神童李剛就是和父親在游戲中練習心算的。他們玩“三八二十四”的撲克游戲,每人各出兩張牌,用加減乘除法將四張牌上的數計算得出24,看誰算得快。通過游戲的練習提高了李剛的心算能力,使他成為中國珠算學會年齡最小的名譽會員。
(一) 游戲的方式應與幼兒身心發育程度相適應
一歲半至六歲幼兒的游戲以發展語言及社會交往能力為主,從只能與父母進行親子游戲到進入小伙伴之間的游戲。
1。平行游戲。
學步的幼兒喜歡看到年齡相仿的幼兒在學步,有的推著小車,有的拖著響鴨,常見面的幼兒就會互相點頭、揮手或笑笑表示歡迎。但他們會各玩各的玩具,互相保持一定距離,只要看到小伙伴存在就會高興。這種游戲方式稱為平行游戲,多見于一歲至一歲半的幼兒。
2。聯合游戲。
一歲半至兩歲的幼兒,若經??吹絼e的幼兒玩相似的玩具,就會做較大的動作,或者揮手高呼引起別人注意,其他幼兒會不約而同地跟著敲打或高呼,形成一種協同動作。這時如果看到別的幼兒拿出一件新玩具幼兒互相之間就會爭奪。這種不約而同的一致動作稱為聯合游戲。
3。合作性游戲。
兩歲半的幼兒開始在一起玩,最具吸引力的游戲是模仿家庭生活的“過家家”。歲數稍大的幼兒理所當然是家長,充當父母,小的就當寶寶,每個人拿不同的玩具做不同的事情,分工而合作,故稱為合作性游戲。
4。角色游戲。
三歲至四歲的幼兒喜歡模仿社會活動,如:醫院里的醫生和護士,公共汽車上的司機和售票員,市場里的售貨員和顧客等。幼兒在生活中獲得的經歷可以通過游戲讓其他幼兒間接學到,互相交流生活經歷。
5。集體游戲。
四歲以上的幼兒經常玩的音樂游戲,如:“丟手絹”;體育游戲,如:“踢毽子”、“跳飛機”、“跳皮筋”等;表演性游戲,如:“拔蘿卜”、“小兔子乖乖”等。這種需要集體合作的游戲稱為集體游戲。
6。團隊游戲。
這種游戲多在五歲至六歲的幼兒及中小學生之間進行,一般稱為競賽性游戲,如:“拔河”、接力賽、球類和棋類等。每個幼兒都要努力為自己的小團體爭光。
7。適合各種年齡段幼兒進行的游戲。
如:玩水、玩沙、玩積木及各種拼圖及球類等游戲。
幼兒常常是因為發現了一種能玩的東西才開展游戲的。下面介紹一些相關的玩具。
(二) 玩具
能用于游戲的用具都稱為玩具。它可分為三種。
1。固定玩具。
指有固定用途的玩具,如:
(1) 擬人玩具:最常見的是為幼兒制作,供幼兒作為伴侶的玩具娃娃。柔軟的娃娃,會使寂寞的幼兒得到撫慰。
(2) 形象玩具:各種動物、水果、蔬菜等玩具,可幫助幼兒認物、認顏色和數數。
(3) 結構玩具:積木、插塑、積塑、拼圖、穿珠子、套碗及自然界中的沙、土、水、雪、竹、木等玩具,能幫助幼兒動手動腦,啟發智能。
(4) 音響玩具:花鈴棒、小鈴、小鼓、八音盒、木琴、電子琴、錄音機等玩具??蓭椭變喊l展聽覺、練節拍、學唱歌,開發右腦。
2。非固定玩具。
許多家庭用品都可作為玩具。小毛巾可做藏貓兒工具,也可當做娃娃的被子、小桌子的桌布;小板凳可當做娃娃的小床,排起來擺火車或作為攀登工具;大紙箱可作為娃娃的家,也可做玩具柜,還可爬上去跳下來,又可放上板條當滑梯,側放可當小球門;一根木棍可以一會兒當槍使,一會兒當馬騎,一會兒當工具去夠東西,一會兒當扁擔。幼兒可發揮想象力,充分利用非固定玩具。
3。自制玩具。
制作玩具也是一種游戲。家長在制作玩具過程中幼兒會邊看邊模仿,年齡較大的幼兒還會積極地參與制作。通過制作玩具幼兒能學會如何利用工具,如何選擇材料,甚至會利用家庭廢品及一些包裝材料自己動手制作玩具。幼兒在創作過程中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獲得成就感。
總之,凡是能引起幼兒游戲興趣的東西都可當做玩具,不一定要到商店中購買。農村、山區到處都有泥土、沙石、竹木、樹葉及當地民間工藝原料,家庭中也有各種廢棄的東西,只要教師和家長用心啟發,與幼兒邊制作、邊游戲,就能幫助幼兒學會用創造的思維去開發出自己喜愛的玩具,同時學會各種本領。
二、游戲與智能開發
游戲能使幼兒的智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開發。
人類之所以能創造出燦爛的文明是因為人類有無窮的想象力。21世紀的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為人類創造文明的人,將從現在和還未出生的幼兒中產生。幼兒家長和幼兒工作者們要發揮創造力,為幼兒安排更豐富、更精彩的游戲來開發他們的智能和想象力。
三、游戲與能力開發
幼兒常常通過玩來練習各種本領,如:折紙、穿珠子、騎車、攀登等,越玩越熟練,從而達到“熟能生巧”。幼兒由學習遵守游戲規則到學會操作游戲,既提高了游戲的質量,又提高了操作能力。
1。誘導興趣和愛好。
幼兒對自己喜歡的游戲會反復玩耍。細心的家長若能在早期發現幼兒的興趣愛好并給予啟蒙教育,便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上海的小畫家恩戈在三歲時,因將顏料涂在墻壁和衣服上,被父親打了一頓,顏料也被扔到了窗外。幸而這位父親第二天就領悟到恩戈對色彩和圖形強烈的愛好,于是開始鼓勵和啟發恩戈畫畫,終于將恩戈培養成獲得國際大獎的畫家。
計算機的發明人馮·諾依曼常以記憶數字作為游戲,三歲時能背出一頁賬本上的所有數字。作為銀行家的父親發現了孩子的特長,他隨便翻開賬本的某一頁,諾依曼看了一會兒就能將賬目數字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諾依曼五六歲時就能心算八位數除以八位數的數學題,凡是看過的書都能記住。父親讓他直接上了中學。教師驚嘆他的數學才能,推薦他到大學學數學,其余課程在中學學。后來,諾依曼提出了計算機語言概念,將計算步驟譯成機器語言儲存起來,發展成為計算機軟件。
由此看來,幼兒對感興趣的事物學起來更得心應手,在感興趣時記憶力最好,聯想也快。游戲使幼兒接觸多種事物,從廣泛的接觸中便于在早期發現幼兒的興趣所在。
2。提高操作能力。
嬰兒通過抓握夠取練習手眼協調,通過操縱玩具學會操作工具,如:拿筷子、用剪刀、握筆寫畫、編織繡花、彈奏樂器、鍵盤操作等。手的動作要與身體及下肢的動作協調,幼兒練習攀登、駕駛三輪車、做各種越過障礙的游戲及球類活動等,都可以發展幼兒身體的靈巧協調性和耐力。許多技巧都需要練習身體感覺,如:彈奏時眼睛看譜,雙手和腳自動配合默契;開車時看見前方有紅燈,手腳都會操縱剎車裝置。這種協調動作幼兒需要多次練習才能掌握。
幼兒在游戲中常常不自覺地學會一些操作從而成為某方面的能手。
3。在游戲中培養百折不撓的毅力。
幼兒的游戲過程常常是嘗試、失敗、再嘗試。如:幼兒在搭積木時,積木常常會塌下來,幼兒一遍又一遍地搭,終于學會了將積木邊角對齊才能搭得高。放套碗也要一個個去試,到底放進哪一個才最合適。幼兒從兩歲多就玩擺簡單的拼圖,有些幼兒到了三歲時就學會拼二十至三十塊的大拼圖。他們喜歡連續幾個小時拼擺拼圖,邊拼邊總結規律,最后拼對才告終。因為對游戲有興趣,幼兒完成后會產生成功的喜悅,他們便會找一些更難的拼圖來玩,挑戰自己,使自己的能力不斷提高。
游戲使幼兒不怕困難,懂得迎著困難上才會得到成功的喜悅。游戲使幼兒能堅持、能忍耐、能吃苦,就算汗流浹背、滿身泥土也能樂在其中。在游戲中不怕困難的幼兒將來在事業上也會不怕困難,勇于挑起重擔。
4。增強獨立和自信。
要求獨立是幼兒的本性,如果得到教師或家長的支持就信心十足,樣樣都想自己做。游戲能幫助幼兒學會獨立、幫助幼兒增長本領。如:用勺子將沙土放入小桶中會幫助幼兒練習使用勺子;替娃娃更衣能幫助幼兒學會自己穿脫衣服。樣樣事物都要自己做的幼兒顯得十分主動,會收拾自己的東西,還會幫助做家務。反之,處處依賴別人的幼兒對自己沒有信心,樣樣都希望別人幫助。教師或家長要經常鼓勵幼兒獨立完成事情,哪怕從點滴小事做起都能從中培養幼兒的自信,逐漸養成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
四、游戲與情商培養
幼兒在合作性游戲中進行活動猶如在成人的小社會中進行人際交往。
1。游戲中學會自我約束。
許多幼兒在家中是“小皇帝”或“小公主”,經常得到遷就。在群體中別人不再給予特殊照顧,不要獨占玩具,不要大聲喊叫??傊笥變涸谌后w游戲中自我約束,否則大家都“不同你玩”,幼兒受不了寂寞,逐漸會把在家中養成的“獨特”的脾氣去掉。
2。游戲中遵守秩序。
每個游戲都有規則要求,這就要求幼兒在活動中遵守游戲規則。如:大家要排隊上滑梯,等前面的人滑下去后自己才能滑下去;玩猜拳游戲要在喊“一、二、三”后馬上出手,不得出手后再改變,否則別人會批評你“不老實”。自覺遵守游戲規則才會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尊重別人的同時也尊重別人的東西,玩別人的玩具要愛護,用后要還。玩公共的玩具也要愛護,更不能將大家的玩具占為己有。
3。游戲中敢于表達。
集體游戲能夠給幼兒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如:在游戲中如果輪到幼兒自己唱歌、演個小節目、講一小段故事,或者需要表達意見時要敢于表達。這種機會在家庭中和在集體中有所不同,在家庭中幼兒如果堅持不干會得到妥協,但幼兒在集體中就會遭到排斥。經常參與集體游戲的幼兒會變得落落大方,敢說敢唱。顯得很有膽識,說話有說服力,練就了隨機應變的能力。
4。游戲中學當領頭人。
經常在一起做游戲的幼兒漸漸會出現一個領頭人,他了解每個幼兒的長處,分配任務時盡量發揮每個人所長。在領頭人的帶動下,幼兒常常變換游戲的方式,一會兒玩追跑的游戲,一會兒玩較安靜的游戲。領頭人不在時又會再出現另一個領頭人,大家在一個松散而又有組織的群體中游戲。大孩子上學后又會有小的補充進來。領頭人會自覺地保護年齡較小的伙伴,不讓大家爭吵打斗。好的領頭人懂得規矩,不踩踏草地,不在馬路上踢球,不打破鄰居家的玻璃,能接受另一個街區的小伙伴。從游戲中成長的領頭人入學后,也常常變為學生中的核心,并發揮其領導才能。
5。游戲中養成合群性。
經常參與游戲的幼兒喜歡群體游戲,享受在群體中的快樂而不孤僻。幼兒之所以能融于群體中,最主要的是能接受別人的缺點,不計較誰推了自己一下,或者被誰撞了一個跟頭。幼兒在游戲中懂得了自己也有無意冒犯別人的時候,克服暫時的困難或者委屈,看得遠些,原諒了別人才能得到朋友喜愛。反之如果事事患得患失,經常告狀,就會被人“敬而遠之”,從而被孤立起來。有些父母怕幼兒受欺負,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反抗方法”,這會被其他幼兒稱為“刺頭兒”,成為不合群的“小可憐”。
游戲是幼兒進入社會的準備階段,要使幼兒有能力又合群,就要多鼓勵幼兒參加群體游戲,在群體中得到鍛煉與發展。
下一篇:《登登系列故事》內容簡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好看的走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