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所有的生命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成長的。孩子的自戀與成年人的自戀不一樣,他們的自戀不是自私自利的,而是生命的自我力量慢慢地朝外的一種發展。孩子的知覺也是先知道自己、自己的周邊、自己所處的環境,然后擴展到整個世界。孩子不會主動關心他人,關心別人是一種社會行為,因后天學習而來。
父母一定要注意,當孩子主動關懷你時,你要給予積極的回應,讓孩子覺得這種行為是獲益的。以后孩子會在意自尊、自信、自強的心理需求,讓孩子覺得自己重要,覺得可以把握一切,有些驕傲的感覺是對孩子最好的心理促進。不能在孩子2歲以前給予他太多的規定,不讓他這樣或者那樣,規定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充分地給予他自由,跟隨著他,他想怎么干就可以怎么干。即便他做一些父母認為是危險的事,制止他不如小心地保護他,或者提前把危險的物品藏起來。比如,在插電板上安保護裝置,桌子安上防撞器,讓他在家自由活動,感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這種體驗對他的自信是重要的,要在孩子自己如廁、穿衣、吃飯、行走方面給予及時的夸獎,夸獎孩子不能只靠語言,主要是母親的擁抱、親吻、愉悅、家庭美好的氣氛。
一個自信、自尊的孩子最終的心理發展動力是成為自己,持有良好的自我悅納。20世紀70年代與80年代前半期的人缺少自戀發展的機會,他們在過度的社會認同需求中長大,從小就被父母、幼兒園老師及社會要求成為別人,成為別的榜樣,沒有人鼓勵他們成為自己。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認同障礙,或者叫同一性危機,認為一個人早期家庭認同與社會認同不足會出現社會適應障礙、神經癥等心理問題。如果孩子從小饑渴,沒有安全感,也沒有獲得母親很好的愛,那么自尊的需求就不會強烈。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從小的生活與當時的社會息息相關,那個時候,“斗私批修”“大公無私”大行其道,所以自戀的感受孩子生下來就被剝奪了,小時候沒有自愛、自尊、自戀的滿足,結果是過分依賴社會評價,過分與人競爭,難以與人真心相待。他們的自戀滿足是后自戀,到了五六十歲自信得不得了,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地上無雙,胡亂地評價別人、批評社會,大有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成年人的自戀突顯出自私的色彩,不像孩子的自戀那么天真無邪。打個比方,孩子的自戀是一朵花,也許是朵很小的花,但他很自在地開放著,迎著陽光毫不羞怯。成人的自戀是一朵怪異的花,只希望自己好,不希望別人強,不是最好的寧可不開放。經歷過自戀滿足的人性格上有三個特征:活得自在,不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堅持自己又樂于欣賞別人;自信,善良,關愛世界。
自戀的感覺是一種對自我生命存在的美好滿足,會慢慢擴展到對其他生命的態度與感受,因此成年后會善待生命,尊重別人。想想看,一個從沒有體驗過自我尊重的人怎么可能尊重別人,一個沒有體驗過自愛的人,又如何知道去愛他人。很多成人關愛別人,對別人無私付出,內心深處是為了覺得自己重要,或者通過認同別人來獲得自我被認同感。
如何來保護孩子的自戀,幫助孩子把幼稚的自戀發展成成熟的自戀呢?也有一些辦法。一、絕不要胡亂夸獎孩子,“孩子是夸大的”這句話對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孩子是有效的,對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可能是有害的。孩子的自戀也會伴隨著自我夸大,總覺得自己是最可愛的。因此需要在孩子的真實能力下給予孩子回應,讓孩子慢慢找到自我能力的邊界,這個過程需要父母在與孩子進行言語、行為、情緒等回復式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當然,不給予孩子及時的回應可能會讓孩子找不到自己。二、不能過多替代孩子,需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更多的探索行為,父母陪伴他就可以,不要幫助他去完成。有些事情孩子多次嘗試后做不到會選擇放棄,這是一種自我欲望與自我約束之間的平衡,如果父母總幫他完成,孩子也許會出現做不到的事還執拗著非做不可,很好強,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情況。三、尊重孩子是與孩子時時互動中最好的態度,現在的孩子最在意被尊重,自尊是他最重要的心理發展動力。想想現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對物欲、安全、愛的渴望已經是過去式,自尊才是當下最需要發展的。尊重孩子是在孩子的能力水平上去和孩子互動,不能處處顯得父母能干,總糾正孩子,讓孩子的自信得不到發展。父母如果真做到這幾條,你的孩子一定是心理健康的。
下一篇:我是誰?一個情緒的載體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有淘小子家長們別掉以輕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