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尊重小孩”,尤其對幼兒,就是一個我們自以為懂,卻打從骨子里是全新的觀念。“尊重”是什么?第一步就是:“不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它是一種了解的努力,也是嘗試接納的學習。成人不但要想、也要努力了解現階段的幼兒能做什么?是怎么做的?先有了解,才可能接納現階段幼兒的喜怒哀樂、勇往和退縮,也才能斷定什么時候要為孩子下決定。因為了解,成人才有可能學著如何愛現階段的幼兒。有了了解,你就會無法抗拒地愛上現階段的幼兒。
在我們的傳統隱形觀念里,“幼兒”時期是個待塑形的黏土,是為日后成為大人的準備時期。既然“待塑形”,教養工作的重點就集中在:“它還不是什么,所以讓我們想辦法把它變成什么。”既是成人準備期,所有的成長軌跡都有缺失,都有待改正得更好。
說穿了,我們是不是想在生命的初期,就為他樹立一個模子——一個父母想要的模子?但在“模子”的概念下,怎會看見和接納孩子真正是誰、真正想做什么?甚至“現在”能做什么?因此,許多臺灣父母,才會憂心忡忡地焦慮幼兒還不會這個和那個。
在“模子”的概念下,我們也會失去“發現”生命的驚喜和熱情。因為,我們太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可以把站在眼前的這個幼小生命“從小看大”地看透。但生命的歷程實在太奇妙了,你不會知道站在眼前的這個身高幾十公分的小人兒,他將來的路是怎么轉彎的?他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有什么樣的感動?他又會影響到哪些人?每一個孩子,都是個謎;每一個孩子,也都充滿著驚喜。假使有模子擋在孩子跟大人之間,那我們就無法發現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是這么有趣、這么迷人。
本文由海豚傳媒授權摘自《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下一篇:幼兒為何喜歡玩“結婚”游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這些“心理異常”,爸媽要及早了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