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是從哪兒來的——我和爸爸媽媽的關系
把這個問題放在最開始,是因為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問這個問題,也是大多數家長覺得不那么容易回答的問題。能夠回答“你是媽媽生出來的”的父母已經算是有勇氣的了,但怎么生出來的呢?從哪兒生出來的呢?生之前我在哪兒……孩子一連串天真無邪的問題問下去,家長很快就一臉黑線了。
每次問大家:童年記憶里印象最深的、最為困惑、最想知道,偏偏沒有得到父母準確回答的問題是什么?幾乎所有人都第一時間脫口而出:我是從哪兒來的。
但是,對孩子講解受孕及生育過程是尷尬的,全世界的爹媽對這一問題都不那么坦白。小寶寶是怎么來的呢?各國民間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化版本——大鳥送來的,轉世投胎的,卷心菜里長的等等。時至今日,該問題答案更是五花八門:從胳肢窩里生出來的,在路邊撿回來的,從商場買回來的,從醫院領回來的,給手機充值送的……
這些答案不約而同地采取了一種回避的態度——男女之事是人類最私密微妙的事情之一,怎么好意思對孩子說呢?所以這些說法都否認了“你是我生的”這一基本事實。但是這種否認不但是謊言,沒準兒還會讓孩子傷心。我的很多朋友小時候都曾因為那句“你是從垃圾箱里撿來的”而產生一系列關于身世的幻想,常常會在在父母對自己嚴厲時悲痛欲絕地想:“我的親生父母在哪兒啊!他們一定不會這樣對待我吧!”
和大部分孩子一樣,我小時候也不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上小學時,一個小朋友很憂傷地告訴我:“我媽說了,咱們小時候都是像大便一樣拉出來的。”這個惡心的說法讓我難受了很久——誰都很難接受自己曾經是大便,但又模模糊糊地覺得這事兒沒準兒是真的。
其實那位敢于回答孩子“像大便一樣拉出來”的母親已經提供了一個較為接近正確答案的說法。但正確與謬誤之間有時就只是一線之隔。
當家長不能夠提供正確答案時,孩子就會自己去找答案。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只要孩子會上網,隨時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我小的時候,網絡還尚未進入人們的生活,我了解這些事情的渠道是:閱讀課外讀物。
我從小喜歡看各種小說,我媽對此也不加阻攔。當時書籍的來源渠道很單一,沒有網絡,沒有盜版書,我能看到的都是各種純文學刊物上非常正經的小說。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純文學小說,都或多或少會有涉及到性的描寫。所以關于男女之事,我是在看了海量文學作品后的某天突然頓悟的。我想家長們肯定也想不到,最終這個問題的答案居然是在純文學作品中找到的,這是多么曲折而諷刺的事情啊!
至今我仍然記得,哪怕到了中學,我對這些性描寫仍懷著破案般的熱情,堅持不懈、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的真相。如此執著的原因,既是因為本能的好奇心,也是因為成年人對這件事的遮掩態度。
女兒一歲多時,院子里一位鄰居有次逗她,問:“你從哪兒來啊?”我女兒清晰地回答:“我是媽媽生的。”那位鄰居立刻做出一種吃驚的表情,帶著曖昧的笑容說:“哎喲,你看她居然知道哎!”我笑笑說:“是啊,我告訴過她的。”接著就帶女兒離開了。但我心里其實很想問問那位鄰居:你覺得這個答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嗎?難道這不是事實嗎?
我想這位成年人大概是覺得,生孩子本身雖然還算簡單,但其中的前因后果與涉及到的兩性問題,都不易對一個幼小的孩子說清楚。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嗎?不,我的經驗可以證明,一點都不難。
女兒第一次問我“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呀”,我就告訴她:“你是媽媽生的,你小的時候就住在媽媽的肚子里。你每天在媽媽肚子里游來游去,后來就長大啦。” 當時她對這個答案很滿意,但很快又有了新的問題:“那我怎么出來啊?是不是你的肚子大了以后就爆炸了,我就出來了啊?”
女兒提出“爆炸說”這個假設看似好笑,其實很自然。女兒見到孕婦的大肚子很好奇,我就告訴她,阿姨肚子里有小寶寶,很快就要生出來啦。而且她的親身經歷也告訴她,氣球膨脹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爆炸。將兩件事聯系在一起其實一點都不荒謬,正說明孩子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
針對我女兒提出的“爆炸說”,我回答她:“當然不會爆炸啦。媽媽身體里有個通道,到時候它就會自動打開把你生出來啦。”
我女兒非常喜歡這個答案,并無師自通地推理出,她小時候在媽媽肚子里的主要任務就是喝奶。我覺得這是因為我女兒注意到嬰兒總是抱著奶瓶喝奶,而且我們也常說她抱著奶瓶“裝小娃娃”,所以她自然而然地覺得既然那時候她很小,一定整天都在喝奶吧。
對于她這個想象,我并沒有去刻意糾正,去解釋她在我肚子里是怎么攝取營養的。我想,到了她開始覺得“似乎那時候不能喝奶”的年紀,她自然就會問,我就可以給她解釋了:在媽媽身體里有一根管子叫做臍帶,臍帶的另一端就連在你的肚臍上,給你輸送長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其實,現在女兒提出的“宮內喝奶假說”也不算離譜,畢竟嬰兒在母體內通過臍帶吸取養分的方式,跟喝奶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一天,女兒向她爸爸宣布她是在媽媽肚子里長大的時候,爸爸回答她說:“最開始,你在爸爸的肚子里,后來通過特殊的通道游到媽媽的肚子里,你就在媽媽肚子里發芽長大了。”于是女兒明白了父母與她之間的聯系,也漸漸懂了為什么她有些地方像爸爸,有些地方像媽媽。我想,這也是一種親情教育吧。
有趣的是,女兒了解了生產原理之后,又開始不滿足于這簡單樸素的現實了。她開始了她的幻想,編出了好多好多的故事。這些故事和各國傳說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女兒最喜歡的兩個版本如下:
版本一:撿到說。“媽媽去旅行,肚子餓了就在賓館里找吃的。打開一個柜子是空的,又打開一個柜子是空的。最后媽媽打開了一個柜子,一看,呀!里面不但什么好吃的都有,還有個小娃娃!那就是我呀!媽媽把我領回家了呀!”
版本二:獎勵說。“媽媽和某某阿姨比賽跑步,媽媽跑了第一名,獎品就是一個特別可愛的娃娃。某某阿姨跑了第二名,獎品就是一只黑臉的傻貓(我的朋友家里養了一只黑臉的布偶貓)。爸爸跑了第三名,爸爸得到了一臺電腦,他就每天回家玩游戲……”
所以你看,人們對自己的身世永遠有著無窮的興趣,也難怪電視劇里的俊男靚女成年之后突然發現自己爹娘原來是養父母的橋段永遠倍受歡迎。父母與其選擇遮掩,讓孩子自行揣測,不如還是告知真相后,讓孩子自由幻想吧。聽起來結果似乎一樣,其實很不一樣。
● 怎樣才能生孩子?
● 我現在能生孩子嗎?
● 我和小朋友玩過家家扮演爸爸媽媽了,我們會生孩子嗎?
● 我是媽媽一個人生的,對嗎?
● 有沒有哪個小朋友是爸爸生的?
爸爸媽媽的身體怎么不一樣呢——裸露的尺度
這個問題甚至比“媽媽,我從哪里來”更難解釋,因為很難用任何修辭使之變得稍微有點詩意——這是真正赤裸裸的問題。對于父母來說,它還會引發對更多問題的思考:異性家長可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裸露呢?從幾歲起應該對孩子遮掩自己的身體呢?什么時候可以向孩子解釋不同性別身體的不同構造呢?
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身體與父母都不同。特別是小女孩,她們會覺得,自己的身體和爸爸媽媽都不一樣。
小男孩好奇地指著媽媽的胸部問:“媽媽,我怎么沒有這個呀?”媽媽說:“這個要女人才有呀。”小男孩又問:“那我們班上的小女孩怎么沒有呢?”媽媽不耐煩地說:“哎呀,你這孩子真沒出息,小小年紀怎么凈注意這些呀!”
當孩子天真無邪地指著異性家長的關鍵部位提問的時候,家長很容易產生“這孩子問點什么不好……”的尷尬心態。這該怎么對孩子解釋呢?講解剖知識?講生理衛生?兩三歲的孩子聽得懂嗎?
好吧,遵循我一貫的思路:回答孩子之前,先問問自己——我們為什么會對有些人體問題萬分糾結呢?裸體怎么啦?雖然三十年前,裸露基本就等于有傷風化。可三十年后的今天,誰都知道站在貝殼上的維納斯是藝術,土老帽才對裸體大驚小怪呢——當然,難免不好意思多看那是私下的事情。
其實,我們對身體的大部分區域,都非常坦然。胳膊啊腿啊腦袋啊,沒有人會覺得難以啟齒。所謂人體不好解釋,其實就是關于生殖系統那部分。
全裸讓人尷尬,是因為暴露了生殖系統。而生殖系統,誰都知道,那些部位到底是干什么用的——那件事,怎么能夠隨意談論呢,更何況還是對孩子說?首先開不了口,其次開了口,孩子也不可能明白啊。
其實,親愛的家長,你想得太多啦。在孩子眼里,生殖系統只是身體的一部分,跟胳膊、腿沒有本質的區別。而生殖系統需要遮蓋也不過是做人萬千規矩中的一種,就像吃飯要用筷子不許用手一樣。明白了這一點,對孩子解釋人體,你就不會覺得有那么多不能說的秘密了。
當女兒開始對我的乳房產生好奇時,我是這樣解釋的:“這個叫乳房。我們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就像你的腿可以走路,手可以拿東西一樣,媽媽的乳房可以產生乳汁,也就是媽媽的奶。媽媽的奶是專門用來喂養剛出生的小寶寶的。你知道,小寶寶是不會吃飯的,只會喝奶。”
別的話女兒聽得似懂非懂,但對小寶寶她非常熟悉——小孩子對推車里的小寶寶最感興趣了。于是女兒的注意力就開始轉移到了小寶寶身上,當時她還在喝配方奶,就指著她的奶粉罐子問我:“是不是這個奶啊?”
我回答:“不是,小寶寶喝的是媽媽奶,這個是小朋友喝的牛奶。”
女兒隨即指著我喝咖啡用的全脂牛奶問:“那么這就是大人喝的牛奶,對嗎?”
在得到我的充分肯定之后,女兒又問我:“那我小時候也喝媽媽奶,對嗎?”
我說:“當然了,媽媽奶對小寶寶來說是最好的食物。媽媽為了讓你吃到最好的食物,喂你到一歲多呢!”
女兒認真地想了想,又指著我的乳房問我:“媽媽,那現在這里面還有奶嗎?”
我解釋說:“沒有啦,當小寶寶開始喝奶粉以后,媽媽奶就漸漸沒有了。不過,假如我再生一個小寶寶,這里面就又會有奶了。”
搞清楚了乳房的基本功能以后,女兒問:“那爸爸有奶嗎?”
我笑著說:“他沒有的,只有媽媽才能有奶,所以媽媽有乳房,爸爸沒有。”
女兒又突發奇想,問:“那我怎么沒有啊?我是不是男的呀?我看起來和爸爸一樣。”
我回答她:“當然不是啦,你還只是個小女孩,只有做了媽媽的人才有奶,所以等你長大了,當你的身體準備好做媽媽的時候,就會長出乳房了。”
假如說母親對女兒解釋乳房還不那么為難的話,對女兒解釋父親的男性生殖器官就非常難為情了。因此,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的出現,很多父母曾問我:家庭中,父母應該從什么時候開始對異性孩子遮掩身體呢?
很多書上建議的年齡是五歲,理由是五歲以后的孩子就開始記事了。我覺得記不記事倒不是一個界限,真正的界限應該是家庭成員之間隱私感的建立。換句話說,當孩子開始有了明顯的性別意識時,不妨就開始建立異性親子間的身體遮蔽制度。
小孩子對于男女之別很早就無師自通,很早就知道男孩子是站著尿尿,女孩子是蹲著或者坐著尿尿。我女兒就是上幼兒園后有了這一“偉大發現”的。同時,女兒還注意到同樣是男的,爸爸和她班上的小男生也不太一樣,比如她會一邊笑著躲避爸爸長著胡子的臉,一邊問我:“為什么爸爸有胡子呢?”
我回答:“男人就有胡子。”
女兒接著問:“我們班上的男孩子怎么沒胡子呢?”
我回答她:“男的和女的不一樣,大人和小孩也不一樣。你們班上的小男孩,長大了就會有胡子啦,而小女孩長大了就會像媽媽這樣。媽媽小的時候也跟你現在一樣是個小女孩,媽媽是慢慢地長呀長呀,就長成大人啦。就像你去年不能按到電梯九樓的按鈕,今年就可以按到十一樓的按鈕一樣。你明年還會長高,按到更高的按鈕,就這樣,漸漸地你就長成大人啦。”
我認為對孩子介紹孩子與成人的身體區別,孩子會不斷成長,都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孩子將來在面對成長中的生理變化時就不會顯得過分慌張了。
確實,從嬰兒到兒童,從兒童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這個過程不是跳躍式的,而是漸進發生的。順其自然,是我非常贊成的一種態度。假如十二歲以上孩子的身體是隱秘的,那么十一歲零三百六十四天呢?我們總不能在前一秒鐘還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幼小,后一秒鐘就突然宣布“你長大了”。
對于父母在孩子面前裸露,我也是采取同樣的態度:順其自然。當你覺得毫無問題的時候,完全可以讓孩子看一看成年人的身體。當你開始覺得有點別扭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遮蔽身體了。
動物都是終生不遮蔽身體的,而人類對幼兒裸體普遍不在意,對成年人則會本能地遮蔽。這是為什么呢?除卻兩性因素外,也有功能的要求。小嬰兒隨時在排泄,需要隨時清洗,需要別人來幫助他管理身體。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有能力照管好自己的身體時,他就漸漸開始步進入成人世界了。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小小的自我,適當地從孩子的身邊撤離。同時,家長也可以告知孩子身體隱私的重要性了。
當我第一次帶女兒在外面的公廁上廁所時,我帶她進了隔間,鎖上了門。我告訴她:“大人上廁所是不可以被別人看見的,所以你不要把門打開。”
女兒問:“為什么小孩上廁所就可以被看見呢?”
我說:“因為小孩子還不能自己完成上廁所的動作,需要大人幫助,所以就得有大人看著。等你長大了,像哥哥姐姐那么大的時候,你自己上廁所時也要關上門。”
而至于什么時候是哥哥姐姐呢?家長并不需要硬性規定,到了那個時候,孩子自然會獨自如廁,并且在某一天對你宣布:我已經是大哥哥大姐姐了,你看我都能自己上廁所了!
● 為什么廁所分男女?
● 為什么我不能去男廁所?
● 為什么我要跟媽媽進更衣室?
● 為什么你要關上門換衣服?● 為什么你不讓我掀裙子?
下一篇:別把自己的“心愿”強加給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糾正孩子性格弱點越早越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