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問:孩子的爺爺最近去世了。我怎么幫助孩子理解這件事呢?
答:學齡前的孩子通常對死亡感到好奇。寵物、親屬或是鄰居的死都會激發(fā)他的這個好奇心。家長回答好了這個問題,會增進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回答不好,或許會導致孩子的焦慮。要知道,孩子的想法與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總體來講,孩子的思維是具象的,他們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雖然孩子的經歷有限,對事物的看法也新鮮和簡單,但有時會深刻得讓家長吃驚,轉而又覺得欣慰。
扔掉討論死亡的禁忌吧!只有這樣做,一家人在討論親密的人去世的時候,才不會那么不自在。
看過《小鹿斑比》的卡通后,比爾對5歲的女兒說:“看到斑比失去了媽媽,我真?zhèn)摹!?/p>
索尼婭擁抱了兒子:“你的金絲雀今天早上死了,你難過嗎?要不要和它道個別?”
榮恩在給女兒講睡前故事前和她說:“我知道你聽見爸爸這幾天和醫(yī)生通電話討論奶奶的病情。我們說說奶奶現在怎么樣了吧!”
要知道,小孩子是用“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的。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他們所關注的事情上。傾聽孩子的問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答他們的疑惑。
4歲的卡拉參加了剛剛過世的姥爺的葬禮。爸爸媽媽告訴她姥爺走了,去天堂了。然而兩周后,卡拉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變得膽小起來,還很憂傷。爸爸媽媽后來終于知道這是為什么了。卡拉注意到姥爺下葬的時候沒有穿大衣,也沒有帶吃的。現在正是冬天,卡拉怕姥爺又冷又餓。媽媽安慰她說:“你知道嗎,寶貝?人死了以后就不會感到冷和餓了。”這下卡拉長出了一口氣,又恢復了活潑的模樣。
一直以來,杰里米都是個開朗的孩子,然而有一天他突然變得憂郁起來,也不說話,沒有人知道發(fā)生了什么。爸爸媽媽耐心地詢問了一番,才發(fā)現真相。杰里米發(fā)現病重的鄰居一天比一天消瘦,直到有一天,他去世了。因此當爸爸節(jié)食減肥、體重下降的時候,他就害怕得要命,還以為爸爸也要死了呢。爸爸媽媽給他講明原委之后,杰里米又變回那個陽光男孩兒啦。
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并提供恰當的建議。
查利對女兒詹娜說:“我知道你很難過。狗狗賴利再也不能和你玩了。我們大家都會想念它的。有時候,我看見隔壁的扎克和狗狗玩會很生氣,因為我們再也不能和賴利那樣玩了。”頓了一下,查利接著說:“我有個主意。還記得爺爺錄的你和賴利的錄影帶嗎?我們來看一下吧,回憶回憶那個時候有多快樂。”詹娜笑了:“現在就看吧!”
在奶奶的葬禮上,鮑勃對小女兒說:“葬禮會持續(xù)很長時間。我知道你還不明白甚至有點厭惡為什么每個人都哭哭啼啼的。這有個小玩具,你拿去玩吧。等葬禮結束了,我們回家再告訴你是怎么回事。”
討論親密的人的死亡時要誠實,但不要因過于誠實而變得犀利。
當帕梅拉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有一次爸爸從車庫里開車出來到車道上,不小心把貓碾死了。一開始,父母不忍心告訴孩子真相。她還記得自己到處徒勞無功地尋找“丟了的貓”。最后家長告訴了她貓已經死了的事實。與其費盡心機地解釋,倒不如一開始就直接告訴孩子貓出了一點事故死了來得誠實,這比假裝貓失蹤更能讓帕梅拉較好地應付傷心的情緒。
每次只回答一個問題,并且回答要盡可能短小精悍、具體直接。
當類似的事情發(fā)生在帕梅拉家中的時候,她選擇了誠懇地告訴孩子發(fā)生了什么。當孩子們問起的時候,她說:“我很抱歉告訴你們可憐的米滕被車撞了。”孩子們又問在哪兒,她平靜地說:“離家很近的地方。”“米滕現在在哪兒呢?”“它被撞得不輕,爸爸已經抱它去獸醫(yī)那里了。我很抱歉,獸醫(yī)打電話過來說它死了。”
征求孩子的意見:“你怎么看?”尤其是當他問讓你難以回答的問題的時候。
4歲的盧克問:“奶奶的靈魂長什么樣?”爸爸回答說:“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你怎么想的?”盧克想了一會兒說:“我知道啦!上帝一定是把靈魂做成了無形的,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爸爸說:“嗯,很有道理!”
把心事說給孩子聽,他說不定會給你驚喜哦!
4歲的唐尼發(fā)現媽媽因為姥爺的去世總是哭。媽媽和他解釋說:“我相信姥爺在天堂過得很好,但是有時候我傷心極了,因為媽媽再也看不到他了。”唐尼聽了,頓了一下,突然跑出了房間。不一會兒工夫,他跑回來,手里拿著姥爺的相片,遞給媽媽:“不,媽媽,你看得到。給!”
家長的過度擔憂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誤解。兒童心理學家斯坦利·圖瑞吉博士將這種現象稱為“顯微鏡效應”,并在講座中舉了下面的例子:
5歲的埃里克出門上學后,媽媽發(fā)現那條寵物金魚死了。她驚慌失措,害怕兒子回來會有過激的反應,甚至請了半天假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尋求處理辦法。下午的時候,夫妻倆去學校接孩子,小心地透露給他金魚的死訊,并建議在后院給金魚準備一個小小的葬禮。然而到了第二天,埃里克看起來仍舊很焦慮,于是父母以為孩子還沒有從陰影中走出來,他們將孩子帶到圖瑞吉博士這里。孩子說他不明白爸爸媽媽這么折騰是為了什么。他說父母忙來忙去的,可他想到的只是把死了的金魚放進廁所用水沖走,然后再買一條新的!
運用宗教和信仰的力量來安撫孩子。
在這個家庭中,最大的孩子蒂米身患絕癥。一家人談論了很多有關蒂米的靈魂就要升入天堂的話,然而5歲的妹妹卻搞不明白肉體與靈魂的關系。爸爸想出了一個完美的解釋方法。他戴上一個皮手套,告訴女兒說:“靈魂住在肉體里,就像我的手在手套里一樣。”然后,他一邊晃動手指,一邊說:“我們生下來的時候,靈魂就在肉體里,它們在一起。”接著,爸爸慢慢褪下手套,說:“當我們死了的時候,靈魂就像手離開手套一樣從肉體中出來,升入天堂。肉體再也沒用了,就留在了地里。”這樣的解釋讓全家都很滿意。
我們對死亡的反應會給孩子做出示范,影響他們的一生。
觀察并和孩子討論生命循環(huán)的本質,同時設計一些活動強化孩子的理解,例如播種、秋天的時候一起掃落葉,或者到動物園參觀新生的小動物。
諾埃爾舅舅去世了。卡羅琳和孩子一起播下勿忘我的種子。當第二年春天的時候,花兒都開放了,也給大家?guī)砹嗣篮玫幕貞洝?/p>
和孩子談論寵物的年齡,以及它從生到死的各個階段(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
公開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孩子的緣故而故意收斂隱藏。
一天深夜,卡羅琳以為肖恩睡著了,便抽泣起來以發(fā)泄悲傷情緒。她一抬頭,發(fā)現肖恩正站在門廊下看著自己。“肖恩,”卡羅琳解釋說,“媽媽現在很痛苦,因為我想起諾埃爾舅舅再也不能和我們在一起了。你抱一下我吧。”
承認悲傷情緒的消解需要時間。
很多家長都曾經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傷情緒,哪怕是在親人過世幾周甚至幾個月后。
不要懷疑有時候孩子也可能反過來安慰我們哦。
蓋爾的姥姥去世了。全家人都出席了葬禮。當棺材正要往土里下的時候,蓋爾4歲的兒子把頭埋在她的袖子里抽泣起來:“為什么太姥姥在一個寶物盒子里?”他奇妙的比喻讓蓋爾笑了起來。于是蓋爾給孩子解釋說太姥姥確實是全家人的寶物啊。
發(fā)掘死亡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有時候這種影響可以從孩子突然變化的行為中表現出來。
巴布因為女兒非常害怕去幼兒園而警覺起來。在與女兒促膝長談了一番后,巴布發(fā)現孩子并不是害怕學校。女兒哭著和她說害怕媽媽會像鄰居那樣死掉,所以想一直待在媽媽身邊。
當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的時候,他的心情可能是很沉重的。我們要試著在不撒謊的前提下消除孩子的恐懼。
5歲的布萊特總是害怕爸爸會死去。而爸爸有了一個巧妙的主意。他不否認每個人都會死去,但是對孩子坦誠確實是很有效的方法。他告訴布萊特:“我剛剛從約翰遜醫(yī)生那里回來,她仔細地檢查了我的身體。心臟、肺、眼睛還有其他器官都很健康。我還能活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呢!”
找到與孩子探討死亡的支撐力量。孩子可以從我們的肢體語言中感受到我們的情緒,因此本是好意的沉默在孩子看來是可怕至極的,比公開談論死亡還要可怕,甚至會讓孩子自責。
海倫決定保護4歲的阿曼達,不告訴她貝爾阿姨上周末遭遇車禍去世的消息。她雖然只字未提,但是阿曼達總是問:“怎么了,媽媽?你都不聽我說話!”事實上,阿曼達在“閱讀”媽媽的沉默和疏遠,意識到有什么壞事發(fā)生了。她甚至問:“媽媽,你生我氣啦?”她還以為是自己惹得媽媽不高興。最后海倫意識到還是告訴女兒這個消息為好。
在談論死亡的問題上,我們這些成年人會感到難以開口,可是很小的孩子就沒有這樣的顧慮。我們不妨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問題,然后根據孩子的理解水平和藹誠實地回答。
下一篇:孩子時請少說“廢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為什么會有“退化行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