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有一個實驗,是給一群猴子低劑量的安非他命,觀察結果發現,那些曾在正常環境長大的猴子沒怎樣,但是從小受虐的猴子在被注射后,就像發了瘋似的攻擊甚至咬死其他猴子。
小時候的受虐經驗會改變大腦正腎上腺素和血清張素的濃度與敏感度。正腎上腺素跟驚恐癥有關,它會加速心跳,使血壓上升,同時關掉身體其他器官,使血液集中到四肢準備拼命或逃命。
生理反應還會把信息送到前腦,影響動物對外界的反應與決策。比如,同樣一張面孔圖,正常的大腦看到的是一張微笑的臉,不正常的大腦會看成譏笑的臉,一旦解釋成敵意,就出現不良少年被瞄一眼就當街砍殺無辜的事了。
童年的受虐經驗,會增加孩子的攻擊性及不恰當的社交行為,或無情或被同伴排斥。最糟糕的是,使他們容易被毒品吸引。因為毒品麻痹能減輕他們心中的沮喪、被排斥的痛苦甚至自殺的念頭。
絕大部分行為偏差的孩子來自功能缺失的家庭,如果在家得不到愛,在學校中又被老師嫌棄、同學排斥,就會走上歧路。甚至有的孩子在學校被打,不是犯了錯,而是考試沒有考好。
我們的教育是一種不容許孩子犯錯的教育,孩子一有錯誤輕則挨罵,重則挨打,使孩子每天戰戰兢兢,覺得學校不是快樂學習的地方,而是充滿恐懼的地方。對一個令人恐懼的地方,孩子當然是能逃則逃,導致輟學學生的比例不斷增大。
我們是人,一定會犯錯,只要不是品德上的錯誤,就不應該給予太嚴厲的懲罰。因功課不好而懲罰就更不應該,因為孩子可能是發育較慢,尚未開竅。品德沒有問題,只因功課不好而挨打,這是不公平的。鞭刑抽不出好孩子,只能把好孩子打成壞孩子。
如何懲罰孩子的話題,我從一個案例來分析。
最近在報上看到有個初二學生因為沒寫作業,被老師罰請全班同學吃糖,因為學校規定不準體罰,老師就要孩子請大家吃糖以代替懲罰。孩子沒有錢,又不敢跟家里講,便去超市偷,結果被逮到,上了報紙。
如何既能達到懲戒的目的,又不失教育的真諦,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我認為第一可以罰勞役。比如讓學生把教室玻璃擦明亮,把學校樓梯仔細打掃干凈等。因為灑掃本來就是古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兒童進私塾就是先從掃地學起。這種方法平和愉快,學生容易產生積極心理。
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做法是給學生一根蠟燭、一盒圖釘,要學生想辦法讓蠟燭站在墻上。在解決問題之前把學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學生看一個喜劇短片,孩子們看得非常愉快;另一組看教學短片,比較枯燥。看完后,開始動腦筋讓蠟燭站在墻上。結果,看喜劇的那一組有75%的學生想到把圖釘倒出來,用兩根圖釘把圖釘盒釘在墻上,再把蠟燭站在圖釘盒上;而看教學影片的那一組,只有20%的人想到解決的方法。這說明,好的情緒有利于學習和思考。所以,懲戒應以不破壞孩子的情緒為底線。
有的老師會對學生進行罰站,或是罰寫作業。我認為這不好,掃地比罰站、罰寫作業好。因為罰站對社會沒有貢獻,只是浪費了那個孩子的時間,而且面壁罰站的孩子只是在體會羞辱,很少在思過,如果思,也是在思別人的過;罰寫作業更會使學生痛恨作業,原本就是因為沒寫作業而被罰,再罰寫就更加痛恨作業了。
至于前面提到的罰請吃糖也不是好辦法,因為從根本上講,它沒有罰到孩子,而是罰到了孩子父母。因為孩子還不會賺錢,用的是父母的錢,這樣的懲罰,讓父母的血汗錢沒有用對地方。如果孩子家里很有錢,罰請吃糖對孩子來說不痛不癢,下次還會再犯;若是像這個孩子沒有錢又不敢跟家里講,逼上梁山時,就只好去偷,更是錯上加錯。
老師需要知道什么是最有效的處罰方式,父母也需要知道,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下一篇:造就快樂娃娃的12個小妙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樣讓小孩告別“小心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