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研究表明,兒童對失敗歸因方式的形成,與兒童的智力并無關系,卻與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以及失敗后的評價有關。若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高,使孩子無法達到要求,便導致經常失敗。
一方面,孩子由于經常失敗使家長由期望變失望,從而招致家長更多的批評、抱怨和貶低,孩子由此更加感到灰心、沮喪,并嚴重損害個人的自尊與自信,為維護自尊,便會產生消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逃避困難;另一方面,過多的失敗體驗和經常被貶低,勢必影響孩子自我信念的確立,產生“我確實不行”的自我認同,進而構成消極的自我概念,以致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往往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
這類兒童,常把困難看成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威脅,行動時把“成績”當成追求的目標,因而盡量回避困難,以至對任何事物都持反感、厭倦態度,并產生退縮傾向。反之,若父母能以孩子的實際能力要求他們,在孩子遭受挫折時能幫他們分析原因,使他們知道失敗只是自己學習不夠、努力不夠,只要再加努力就一定能學會,這時,孩子就會把學習作為追求的目標,就會勇于去探索和追求了。
所以,家長在撫育孩子時,對孩子的要求必須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實際能力,不能要求過高或操之過急。當孩子面臨著挫折或學業困難時,不要一味地批評、抱怨、貶低,而要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他們去克服困難,尤其是對他們那種不怕困難、敢于向困難挑戰的精神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本文來自心理咨詢師孫彩群的博客
下一篇:1歲寶寶老愛吃手是怎么回事?問答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要忽略孩子這些“傻問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