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導言:一個人出生的頭三年往往決定了他三年之后的成長軌跡。因此,父母需要在這三年里十分盡心照顧孩子。請看看下面的文章,反思一下自己盡心了嗎?
“粘人”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提到過這個詞。現代人,多將它用在男女情感中。不過,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問題。
一、為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第一個要講的課題,更是避不開的一個題目。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將孩子的早期發展(0-6歲)分為了三個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和學齡初期。其中第一個階段“嬰兒期”,孩子的心理成長主題就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
千萬不要以為嬰兒期的孩子只是什么都不懂得的小東西,只要喂飽了就行。事實上,這時孩子開始認識人、體驗周圍這個世界了。光溜溜地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后,如何適應、相信這個世界是孩子面對的第一大課題。當孩子哭鬧時,父母是否出現、及時給予回應,是孩子能夠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基礎。
所以,要解決嬰兒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父母能否與孩子之間建立好的安全依戀關系至關重要。父母這種愛與情感上的及時滿足,就將內化為孩子的安全感,會幫孩子更好地走向未來的世界。
二、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個體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時的有力與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好的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孩子對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信、自尊的基礎。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著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里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范圍內。
現在的人們聊天,會比較頻繁地提到一個說法,即“我特別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是被拒絕的,容易焦慮,連同人際交往也會受到影響。
前不久,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業內的科學早教高峰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么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自在。強勢的人,有強迫癥的人,自卑的人都不自在。他們不停在耗費能量,以試圖證明什么,或逃避什么,以彌補早期缺失的安全感。
所以,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僅在以后走上社會的時候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會影響到成年以后的親密關系。而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則在0-6歲。所以,3歲看大7歲看老,是有科學依據的。
三、分離焦慮可導致“心因性疾病”
粘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中醫上講憂傷肺,而肺主皮毛,很多時候孩子心里面焦慮說不出來,怎么辦?他會有一些軀體化的反應,實際上大人也是這樣。醫學上,有一種疾病的名字叫【心因性疾病】,就是因為我們焦慮的太多,憂傷的太多,即使我們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但是實際上已經開始有了一些軀體化反應。
孩子不會表達,尤其是小孩子一歲以前。我們知道,分離焦慮主要發生在六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上到一歲半之間,孩子都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要的是什么,他心里想的是什么。那么,他怎么來表示自己的憂慮或焦慮呢?他就是通過自己的一些軀體化的反應。
所以剛才漫畫里,大家看到孩子得蕁麻疹的現象,并不少見。我在生活中,會發現有很多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媽媽沒有跟他們做好分離的儀式,導致了孩子跟媽媽短時間分離以后表現出了很多的緊張,大哭、大叫,甚至是撕心裂肺的這種哭喊。
(銘爸shuo:如果孩子經常生病,除了考慮環境的因素,就要看看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四、為什么會產生分離焦慮
為什么跟孩子分離的時候,孩子有這么大的情緒反應?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的這種反應是因為他的思維方式。
【孩子的獨特思維方式一:客體永恒性】
六個月左右的孩子,一直到兩歲半左右,他們的思維方式,其實都不具有“客體永恒性”。怎么說呢?他認為在你眼前的玩具,這個玩具就存在,如果把這個玩具拿開,這個玩具就不存在了,即使把這個玩具藏在他身邊的毯子底下,當他看不見的時候,他就認為它消失了。
孩子大約在1歲前后,才開始慢慢習得客體永恒的概念。但是學會之前,孩子的邏輯是非常簡單的:你在眼前,你就;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所以,對孩子來說,每一次分別,幾乎都像是場悲壯的“生別離”。所以媽媽們會發現,有些孩子是媽媽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有些孩子夜里睡不安穩,需要媽媽在身邊才能睡踏實。
所以媽媽離開的時候,孩子的小腦袋里正在想:媽媽就這樣走了嗎?
(銘爸shuo:大人應該從小就和孩子玩“躲貓貓”游戲,還有“藏東西”的游戲,幫助孩子認識到人和物的“客體恒存性”。還可以經常玩“媽媽出去幾分鐘”的游戲。)
【孩子的獨特思維方式二:思維一維性】
3歲以前,孩子的思維基本都是一維的。孩子的一維世界里,一切都很簡單,如果給他們母乳,那么他們就不需要其他食物甚至包括奶粉;如果是媽媽帶孩子,那么他們就不需要其他撫養人;只吃一樣東西,只認一個人,如此得以存活的,也只能是孩子。
這種一維性決定了孩子只需要那么多,大人給得再多,孩子也吸收不了。因此,在早期如果給孩子頻繁地更換撫養人,孩子的體質往往不會好。因為他們需要的是唯一,而不是多樣化;需要的是穩定,而不是改變。孩子們的身心,消化不了這樣的變化。
在中國,媽媽生完孩子后會坐月子。此時,孩子一般都和媽媽睡在一起,不會分床,更不怎么出門。這與西方育兒方式有著很大區別,也讓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孩子對于自己所認定的這個唯一的撫養人更加依賴,所以孩子們大一些后的分離焦慮和認生等現象會更加普遍,表現也更加強烈。這些強烈的表現就是孩子愛媽媽的明證,是在獨特的、更加緊密的中國式家庭觀念下長大的孩子會有的正常表現。
五、三歲前沒有建立好安全感的危害
如果沒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就會表現出什么樣的一些特點?
就是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認為媽媽不夠愛自己,走進幼兒園的時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親密的人際交往關系,甚至當他走入社會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正常社會化,也就是說不能夠履行他的社會功能。
所以三歲以前的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之重要,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分離焦慮,一定要好好地面對。
六、處理分離焦慮的辦法
若孩子有分離焦慮現象,較簡單的辦法是,建立“分離儀式”。比如對上班族的媽媽而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早上出門要親親,說再見;晚上回家要抱抱,夸寶寶乖之類。最好不要不告而別,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并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孩子身邊。
要從根兒上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就要幫孩子建構安全感。我今天先給大家四個法寶:
1、保證撫養人穩定
也就是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頭三年,千萬不要家里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如果是這種狀況孩子就搞不清楚到底誰可以對他負責任,所以經常我們會說第一個主要的負責人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負責人一定要穩定,要么是媽媽,要么是爸爸,要么是固定的一位長輩。
穩定的狀態給了孩子穩定的安全感,所以切忌在孩子頭三年的時候不要讓家里面變成一個菜貨市場。為什么?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也是從單一,從一維到多維的過程,孩子小的時候就只能喝奶,可是奶水里有豐富的營養。如果小的時候你給他吃包子,給他吃餃子,雖然很好吃,但是他消化不了,吸收不了,那么對于他來說就不是好的東西。我們經常給孩子很多關愛,可實際上會發現這些愛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那么這種愛就沒有價值。所以請爸爸媽媽們切忌,在頭三年給孩子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
2、給孩子可控感
經常有媽媽跟我說,是不是孩子一哭了我就應該去抱,孩子一餓了我就應該去喂,孩子摔倒了我就去扶,可是外國的專家說得卻是,不要著急,晾一晾他們沒什么的,你晾一晾他們,反而讓他們覺得他不能用哭聲要挾你。到底是怎樣的?
我認為不是。關于所謂的國外專家的這種觀點,專業上叫“哭聲免疫法”。從孩子安全感建構的角度說,為什么說那種“晾一晾”的方法不靠譜?因為孩子沒有語言,他只能用哭來告訴你他想要什么。在我們大人之間,我問:你能給我們帶份飯嗎?你回答:可以。小寶寶可不能說這些話。他想要表達一種需求的時候怎么辦呢?只能用哭聲告訴你。父母要對小孩子哭聲敏感。如果你對他的哭聲做過仔細的聆聽,去分析,那么你就不會因為他一哭就焦慮,著急。
很多時候,家長一聽孩子哭,頭就大了,就希望他們趕緊停止哭,于是就手忙腳亂。其實,孩子哭的時候,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要及時給孩子反饋,接納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的情緒,給予安撫,但可不必立刻給出解決辦法。比如孩子在小床里哭了,你可以輕輕搖搖,輕聲哄孩子,但可以少緩一小會兒去抱TA,這樣一方面穩定孩子的情緒,一方面可慢慢教會孩子學會適當的等待。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越敏感,孩子越覺得外界“靠譜”,安全感的建構也將更健全。
3、跟孩子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我剛才跟大家提到的,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敏感的,及時的反饋。孩子的哭聲就在表達他的需要,如果你對他的需要越敏感,越敏捷,那么他就知道原來我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滿足。這時候他就會覺得安心,覺得穩定,所以安全的依戀關系就在于媽媽對寶寶的需要敏感。
其次,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安全島。什么是安全島?即安全基地,可以是一個地方,一個人,一件玩具,乃至一種愛好。孩子有情緒、不舒服、難受、悲傷、憤怒,任何一種情緒在這個地方宣泄的時候,他都會覺得安全、放松、自在甚至快樂。就像我一個朋友告訴我的,已經四十歲了,每次當他特別憤怒、特別悲傷、特別有情緒的時候,總會去他奶奶的墓前,給奶奶掃掃墓,給奶奶放束花,一旦他做了這些以后,心里就覺得特別舒服,不再有那些怨憤,也不再有消極情緒,又能重新投入到他的工作當中。這就是他的安全島,他的安全基地。很多時候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伴隨他一起的有父母,有老師,有同伴,有自己的愛好等,他可以在任何對象那里得到他的安全的回饋,所以一定要給孩子建立這樣一個安全隔離的環境。
再次就是要有效陪伴。很多媽媽都說我現在工作太忙了,我沒有時間陪我的孩子,我每天只能跟孩子待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如果你只能跟孩子待一個小時的時間,那么你一定要在一個小時里充分、有效地跟孩子陪伴在一起。什么是有效?不把你的煩心事帶回家,不把你的工作帶回家,在這一個小時里面就跟孩子安安心心快快樂樂陪伴他去成長跟他一起做游戲,跟他一起說話,全心全意卷入,這叫有效,所以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時間不夠,時間太少,所以不能給孩子很好的安全感,這些都是借口,跟孩子在一起不能有借口,一定要快快樂樂地全身心卷入。
4、經常撫摸擁抱
所有的孩子六個月到一歲的時候,最先發展的是什么?我們說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在所有的發展過程中,觸覺是被動發展的,因為視覺也好,聽覺也好,隨處可以有,觸覺例外。如果你經常撫摸孩子,擁抱孩子,那么孩子的觸覺發展可能更靈敏。
為什么很多成年人在長大了以后會發現一種問題,即觸覺饑渴。他的小時候,一定曾非常希望當時爸爸媽媽多摸摸他,多擁抱他,多親吻他,而父母恰恰很少能夠做到。實際上,這種要求過分嗎?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養料。所以在我們接下來的孩子零到三歲之間,媽媽一定要充分給孩子無擁抱,給孩子親吻,給孩子撫摸。本文來自盆栽奶昔的博客
下一篇:不要忽略孩子這些“傻問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有的孩子為什么“沒禮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